標題圖片

北京青年報:被撞“大媽”被誰妖魔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2-04  內容來源: 北京公共

北京青年報:被撞“大媽”被誰妖魔化?

老人變壞和壞人變老的現象都有,但再多的個案也不能被視為全貌,通情達理的老人還是多數,是非明斷者仍是社會主流。所以一方面要驅除內心的躁動,重新奉實事求是為圭臬;另一方面要相信光明和正義的力量,並身體力行地創造積極的能量。

日前,題為“北京街頭外國小夥扶摔倒中年女子遭索賠”的一組圖片被各大網站轉載,當事中年女子遭到眾多網友的激烈譴責。然而,事情隨即反轉,多家媒體記者採訪發現,當事雙方確實發生過碰撞。目擊者稱,老外駕駛無牌摩托車撞人後,用中文辱罵被撞者。昨晚北京警方證實,撞人外籍男子無證駕駛,將依法處罰。(相關報道見A10版)

外國小夥駕摩托車撞了中國女子,女子索要了1800元的賠償,這是再普通不過的民事糾紛及了斷,不具備成為公共議題的價值。可是消息最初傳來時,有兩個要素的缺失導致了無謂的民意洶洶。首先是“發生碰撞”的關鍵事實闕如,事情一下子指向了“憑空訛人”。其次是“中年女子”被以“大媽”之名傳播,人們立刻想起前一陣子發生在四川達州的“太婆倒地誣小孩”事件,對“訛人”之説更加深信不疑。還有就是,對國人的道德疑慮成了一種習慣,而外國人則被認為相對誠實。幾個因素湊在一起,在事實未清的情況下,中年女子已經被架到了被告席上,飽受指責。

一起簡單的事件,擺了這麼大的烏龍,需要反思處甚多。首先是那個最先在網上發圖的人,未全面了解事實就貿然發佈消息,消息在傳播過程中又被“改動得比較激烈”,導致公眾被誤導。在這個表像紛紜、本質隱蔽的時代,不管是作為自媒體的主持者,還是權威媒體的從業者,透過現象看本質、有一分證據説一分話是起碼的職業要求,斷不能遮蔽事實、想像敘事和捏造情節。否則,報道失實之後,輕則給當事人帶來困擾,重則招致不可挽回的損失。

公眾作為錯誤資訊的加速傳播者和跑偏的道德審判者,也該對自己的輕信和易怒認真省思。為什麼看了要素不全的消息,網民就不假思索地相信“憑空訛人”是事實,而不肯腦子裏拐一個彎兒,想想另外的可能性?因為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敗德事件刺激下,很多人先驗地認定:不是老人變壞,就是壞人變老,壞是潮流和常態,不壞反倒奇怪。他們每逢一事,內心已有壞的“期待”,稍加引導便深信不疑。普遍的道德焦慮之下,沒有調查也有了發言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願望鈍化,“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度別人”成為下意識,不把社會話題導向負面便覺得不踏實,這其實是一種“惡意想像強迫症”。如果任由這種心理病狀互相感染,人們的心態將越來越灰暗,互信的空氣將越來越稀薄。

可怕的是,惡意想像的膨脹不只會改變人們的心態,也會改變人們的行為方式。對中年女子的譴責終會指向“好人不能當”,而這樣的理念一旦在頭腦中生根,那麼遇到老人不扶、見到急難不救也就有了充足的依據。我怎知道你會不會訛我?這一問使得自私、冷漠、不作為變得心安理得,也使得人與人彼此救助之路就此隔斷。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泱泱中華,有著扶危濟困傳統的禮儀之邦,如今反被文明未曾開化、詩禮未曾沐浴時的基本命題所困擾,這是一種令人痛心的恥辱,也是必須正視的冰冷現狀。

老人變壞和壞人變老的現象都有,但再多的個案也不能被視為全貌,通情達理的老人還是多數,是非明斷者仍是社會主流。所以一方面要驅除內心的躁動,重新奉實事求是為圭臬;另一方面要相信光明和正義的力量,並身體力行地創造積極的能量。有什麼樣的國民就有什麼樣的國家,有什麼樣的信念便有什麼樣的前景,只要我們不茍且、不放棄,事態總會向好的方向轉化。

責任編輯: 吳愛鳳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