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環球時報:“棄保潮”動搖養老保障根基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29  內容來源: 上海東方高清

環球時報:“棄保潮”動搖養老保障根基

 

    近段時間以來,有關養老保險制度的話題接連出現,幾乎每次都會挑動民眾的神經。近日官方數據顯示,雖然近年來我國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在增加,但參保者棄保行為也很突出,僅今年就達到3800萬人。這種“我把青春賭明天”的行為,不僅使勞動者個人未來的養老水準降低,而且還將動搖整個養老保險制度根基,應予以高度重視並儘快加以制止。

    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國養老保險可謂有喜有憂。喜的是當前養老支付能力還較為充足。根據財政部最新數據,到2012年,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累計結余為 22968億元,且結餘額10年來年均增長33%。但憂的是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依然低下,且保障水準普遍不高,地域、行業間差異較大。更嚴重的是,目前繳費人員的積極性不高,特別是在青壯年勞動力中,棄保現象嚴重。一般來講,導致棄保的原因有三種:一是企業倒閉導致職工的繳費中斷;二是一些企業為降低成本故意不給員工上保險。據筆者最近調查,製造業和建築業農民工較集中的企業大多只給勞動者上工傷和醫療兩類險種,上養老保險的為數不多。三是勞動者主動棄保,此類現象在流動人口中比較普遍。

    如果説第一種情況屬制度銜接問題的話,那麼後面兩種情況就應該引起高度警惕。對企業而言,不給勞動者上保險本身就是違法行為,必須予以堅決打擊和遏制。但對勞動者個人而言,其棄保行為就很值得認真思考。

    從市場經濟規律的角度來看,勞動者的行為不能簡單地認定就是非理性行為。換句話説,在當前的制度條件約束下,勞動者選擇棄保,一定是現實情況下無奈的選擇:首先,養老保險制度的設計與流動人口的工作性質發生衝突。按照現行的政策規定,流動人口必須至少在一個地方工作15年,才能得到“退休後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的待遇。這就與大多數流動人口“候鳥式”就業模式發生衝突。其次,雖然我國已經對養老保險地區間的轉移接續做出了相應的制度安排,但轉移成本高昂、手續繁瑣使得他們寧可棄保也不願冒險異地續保。最後,流動人口工資低下,使得養老保險資金的性質演變成工資之外的額外獎金或者是一種強制儲蓄金,本來應該用來保障他們未來養老的資金,在現實的壓力下還是“落袋為安”為好。

    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社保機構在部門利益驅動下竟成了推動“棄保潮”的幫兇。由於退保只能退出個人賬戶中的錢,而企業繳納的部分卻歸當地社保基金所有。因此很多地方都不願意接受外地轉入,對於退保倒是大開綠燈。

    棄保現象對實現公平可持續性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造成了重大威脅,因此必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將流動人口轉變成城鎮産業工人,大力提高勞動者工資水準,從源頭上遏制棄保潮蔓延。同時,還應減少流動人口養老保險轉移接續的各種障礙,加快建立全國聯網的社保資訊網路,實現社保轉移的無縫對接。此外,還要儘快提高養老保險資金的統籌層次,加強監管,減少地方尋租空間。當然,加大對勞動者的宣傳力度,強調養老保險制度的“安全網”、“保護傘”功能,也是十分必要的措施。

責任編輯: 劉穎穎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