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京華時報:化解城市風險需應急機制給力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25  內容來源: 北京公共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1x
0:00 / --:--

京華時報:化解城市風險需應急機制給力

 

    應急預案為何遲遲未能啟動,應急措施因何姍姍來遲?這背後,存在哪些部門聯動的梗阻,制度執行的阻力,以及未曾看到的盲區?

  這幾天,“11·22”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爆燃事故引起了上上下下的關注,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救人救災。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赴青島,看望事故傷員,聽取處置彙報,並且再次強調,認真汲取教訓,注重舉一反三,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徹底排除隱患,堅決杜絕此類事故。對生命的尊重,對事故的反思,隨著事件進展,正在不斷增強和深化。

  截至24日13時,事故死亡人數增至52人。大爆炸造成了慘重傷亡,也“炸”出了如何應對重大突發事故等問題。比如,人們質疑比較多的是,在淩晨三點發現漏油之後到上午十點半發生爆燃事故中間,7個多小時的時間裏,企業和政府為何沒有及時疏散人群,為何沒有及時發佈預警,居民是否知道有泄漏發生?相關救援工作是否及時到位?

  事實上,在制度設計上,當地的應急機制並非一片空白。今年8月,青島市印發了修訂後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其中對於如何應對、誰來應對、應對流程、何時開啟預警等都有十分明確的規定。按照《預案》規定,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後,有關方面應當在第一時間電話告知事發地環保部門應急值班室,由此層層上報,時間都限定在1小時內。此外,《預案》還規定了通過短信、電視、網路等渠道向公眾預警、疏散有危險人員等應急性措施。

  7個多小時,如果事故處理能夠按照《預案》嚴格進行,許多生命不會如此令人痛心地離去,事故帶來的損失也將降低到最低限度。然而,殘酷的事實面前沒有“如果”,它帶來人們的思考是沉重的。應急預案為何遲遲未能啟動,應急措施因何來遲?這背後,存在哪些部門聯動的梗阻,制度執行的阻力,以及未曾看到的盲區?

  有媒體報道,事故現場有群眾因暫住證過期無法領飯,相關方面迅速下發了通知,確保區域內所有群眾都可以領取派發的物資。突發事故發生後,各類群體的民生如何保障等問題,也應該是城市應急機制想在前面、做得到位的問題。

  有人説,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對於擁有大量現代化工程設備的城市來説,這種風險與挑戰,更是紛繁複雜。某種意義上,這次中石化黃濰輸油管線爆燃事故,是長期以來積累的城市風險的一次集中爆發。有鋻於此,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更應把人的安全與權利放到不可撼動的首要位置,從平時每一個細節到關鍵時刻的應急機制,都要處處以人為本、為人著想,從而構築起化解風險的厚重防火牆。這,顯然是包括青島在內的許多城市必須破解的重大課題。

責任編輯: 劉穎穎
標題圖片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