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中國青年報:從比特幣想到鬱金香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25  內容來源: 上海東方高清

中國青年報:從比特幣想到鬱金香

 

    在有文字記載的世界金融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機發生在1637年的荷蘭,被稱為“鬱金香泡沫”,或者“鬱金香效應”,亦或“鬱金香熱病”。如果誰想在通俗有趣的故事中輕鬆了解那場金融危機,可以讀一讀大仲馬的小説《黑色鬱金香》;如果誰想文雅學究一點,不妨看一看查爾斯·麥凱的著作《異常流行的幻象和民眾的瘋狂》。

    1593年,一位名叫格納斯的荷蘭商人將鬱金香從土耳其進口到荷蘭。起初,歐洲人稱之為“夢幻之花”的鬱金香,因價格比較昂貴,只是在比較富有的植物學家和花卉愛好者中流行。但到了1634年左右,隨著大量投機資金的介入,鬱金香卻成了被“爆炒”的對象,價格一路飆升。

    1635年,有名貴鬱金香單株可賣到1615荷蘭盾。當時,一頭公牛的價錢是120荷蘭盾,454公斤奶酪值120荷蘭盾,而荷蘭人的年平均收入為150荷蘭盾。1637年年初,鬱金香價格漲得更是令人心驚肉跳,一株名為“永遠的奧古斯都”的鬱金香,竟然賣出了6700荷蘭盾的天價。當時,用這筆錢買下阿姆斯特丹運河邊上的一幢豪宅也不在話下。

    最終的結果是,在1637年2月的一天,一直狂漲的鬱金香價格突然掉頭暴跌,已被吹到大得不能再大的荷蘭金融泡沫一下子迸裂,許多投資人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彈指間血本無歸、傾家蕩産。

    鬱金香泡沫引發了世界第一次金融危機。若簡潔地概括其原因,無外乎“群體性”沒完沒了的貪婪投機,再加上“精英性”層出不窮的金融衍生品。比方説,17世紀的鬱金香熱潮中,荷蘭人幾乎是全民參與的。鬱金香走進了股票交易所;名貴鬱金香就像公司股票一樣被切割成一克一克(一股)地賣;商人之間擊鼓傳花式地倒賣鬱金香合約,猶如現代人買賣期貨一般……

    教科書已將“鬱金香泡沫”當作歷史經典案例分析,但這並不意味著當今學了案例的金融驕子們就一定會吸取其中的歷史教訓。不然的話,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奇才們,為什麼還會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挖空心思地一味專注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創新,直至引爆 2008年的美國金融海嘯呢?

    現在,美國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傷口尚未撫平,在美元不斷貶值、歐元風雨飄搖的時候,一種令人抓狂的新“貨幣”——比特幣,卻悄然攪起了又一股金融旋風。11月19日,在日本Mt. Gox交易平臺上,每枚比特幣的最高價攀升至900美元;在中國BTC China交易平臺上,竟然摸高至6989元人民幣。而2012年年底,比特幣的價格還只有13美元左右,漲幅高達6923%。比起1637年的鬱金香,比特幣的漲價本領一點兒都不遜色。

    比特幣(Bitcoin,簡稱BTC)是一種加密電子虛擬貨幣,2008年11月由一位化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首先提出,目前幾乎成了一種全球通用的電子貨幣,可以交易,可以購買商品,也可以兌換成美元等傳統貨幣。但與美元、歐元和人民幣等傳統貨幣不同的是,BTC不依靠國家貨幣機構發行,而是基於一套密碼編碼,通過複雜計算産生。

    2009年1月,第一批50個BTC問世。按照規則,BTC的總量為2100萬枚。第一個四年産生總量的一半,即1050萬枚,第二個四年將産生總量的四分之一,以此類推,總量將在2140年全部完成,以後再不增多。

    BTC 産生之初,支援者只是相互間玩電子貨幣遊戲,1美元可以買1000多枚BTC。但2010年5月21日,BTC迎來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那一天,一位網名為Laszlo的人,用1萬個BTC(當時相當於25美元)購買了Pizza優惠券。這樁買賣標誌著BTC像真正的貨幣一樣具有了支付功能。如果那位賣 Pizza優惠券的人將1萬個BTC保留到今年的11月19日,其價值是900萬美元。三年半時間,25美元翻了36萬倍,漲幅何等驚人!

    如今,德國承認了BTC的合法性,加拿大開設了第一台BTC自動提款機(ATM),美國也説BTC等“虛擬貨幣提供了合法金融服務,並有可能提高全球商務市場的效率”。所以,BTC的前景被越來越多的人難以想像地看好,有人甚至預言一枚BTC可以值數萬美元。

    應該説,BTC的出現,算得上一種金融創新。如果正常而理性地運轉,它能促進金融、貿易和經濟發展,這將是民眾之福;但如果淪為投機分子爆炒的目標,則必定變成民眾之禍。

    300多年前的“鬱金香熱病”只是歷史一瞬。但願這種曾在荷蘭流行過的“熱病”不要在當今世界再次復發。

責任編輯: 劉穎穎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