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解放日報:“接地氣”方能走出“夾心層”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18  內容來源: 上海東方高清

解放日報:“接地氣”方能走出“夾心層”

 

    最新發佈的2013年 《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留學生發展報告》顯示 ,近五年回國的留學人員近80萬人,接近前30年的3倍。特別是2012年,留學人員回國數量達到27.29萬人,同比增長46.56%,超過70%的留學生選擇回國就業。但是人們發現,企業競相爭奪的對像是那些研究“高精尖”技術的高層次人才,而大多數學歷普通、能力平庸的“海歸”,反而在就業中高不成低不就,成了尷尬的“夾心層”,甚至很多直接就成了無法就業的“海待”。

  “海歸”既有國際視野,又有中國情懷,還有專業特長,是一個智力密集的群體。“海歸”數量的迅速增長,不僅反映了“海歸”們對於祖國的熱愛和依戀,亦折射了國內創業環境的不斷優化。他們積極參與發展戰略制定,努力引領新興學科建設,投身重大科研和建設項目,縮短了中國科研水準與國際的差距。毫無疑問,“海歸”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然而,不能不看到,“那些研究"高精尖"技術的高層次人才”,確乎在“廣闊天地”裏“大有作為”,但對“多數平庸的"海歸"”來説,不免“成了尷尬的"夾心層"”。“海歸”成了“夾心層”,意味著這些“海歸”高不成低不就,一時處在“夾縫”裏進退維谷,不知所措。

  “海歸”之所以成為“夾心層”,雖然有自身“高精尖”不足而平庸的原因,更有觀念狹窄之故。比如,有的人創業思維依然停留在以複製國外科技成果和模式為主上,欲以此重拾昔日曾經有過的輝煌。殊不知,這種業態早已淘汰。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曾講過一件“趣事”:某“海歸”在做一個給農村送貨的創業項目。他帶著iPad下鄉,到鄉下給農民看,農民也會點貨,但從來不在他那購買,他們在他那裏看了東西後全去淘寶、京東下單了。原因何在?原來,這位“海歸”不太了解中國消費者的習慣,甚至不了解中國消費者已經擁有世界最強大的電子商務平臺。難怪徐小平説:“我鼓勵他到中關村車庫咖啡、真格基金去看看,但是他現在還整天泡在江蘇某個縣城裏邊,他發誓要探索出某種新的模式,而我也發誓他探索不出來。”

  走出“夾心層”,關鍵是“海歸”們要“接地氣”。所謂“接地氣”,就是要深入基層、深入企業、深入實際,一定要了解國情、企情、民情;既要把握國家經濟的宏觀走向及其相關政策,地方的發展規劃、建設現狀,又要盡可能熟悉企業的産品開發、品質管理、市場開拓、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的情況。一方面要立足於自主獨立創業,另一方面也要放下架子,善於和本土人才合作,借鑒本土人才之長而為己所用。每一個“海歸”只有充分“接地氣”,既摸清上情又摸透下情,並通過“良性嫁接”、“有效發酵”,自己的優勢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發揮,也才能變單個優勢為綜合優勢,變短期優勢為長效優勢。

  如果説,衝破“夾心層”,強調的是人的氣度、思路和狀態的話,那麼,這也恰恰是“接地氣”的宗旨所在:因為只有“接地氣”,以豁達的襟懷、虔誠的心胸,拜能者為師,甘當小學生,才能取到真經;只有“接地氣”,開闊眼界,開拓思路,創業路上才能做到左右逢源、舉一反三;只有“接地氣”,明確了目標,增添了信心,也才能在創業路上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海歸”對於正在崛起的中國來説,是國力升級的智慧儲備,是提升中國軟實力的重要力量。他們熟悉東西方文化、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則,擁有先進的管理經驗,思考與觀察問題具有國際化視角和比較優勢,是我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讓“海歸”“歸”有所依、“歸”有所得、“歸”有所成,尤其是讓處於“夾心層”的“海歸”們早早走出“夾縫”,不做“海待”,去放飛和成就創業夢想,政府固然要為他們營造更加開放的社會氛圍,拓寬更廣泛更專業的發展空間,創設更優越的創業環境,但“海歸”們自己也要勇於和善於在“接地氣”上邁出紮實、有力的步子,使自己擇業和創業的理念更加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責任編輯: 劉穎穎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