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好人陳國偉實錄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07  內容來源: cctv

海關好人陳國偉

 

    在南寧海關駐機場辦事處這個年青的集體,陳國偉是一名有著十幾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是一名在工作和生活中踐行雷鋒精神的青年關員。多做奉獻,不求索取,是他的優秀品格。關注社會,關愛他人,更是他的無言承諾。陳國偉正是用自己無私的愛來弘揚雷鋒精神,用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周圍的人們,讓我們看到雷鋒就在我們的身邊。

    2005年,陳國偉的孩子在出生時不幸遭受到了輕度的腦損傷,他和他的家庭頓時陷入了痛苦的深淵。這時,海關同事們紛紛向他伸出了援手,向他捐助1萬多元現金,並盡可能為他陪同孩子尋醫就診提供幫助。集體的溫暖讓他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陳國偉堅強果斷地陪伴孩子開始艱難的治療路程。終於,孩子恢復了健康和快樂,可他並沒有安於盼望已久的安逸穩定的生活,而是心懷一顆感恩之心,以更大的奉獻回饋海關和社會。他從關心身邊的同事做起,多次捐款、借款幫助身邊的困難同事,深入了解困難同事的家庭狀況,力所能及的助危扶困,營造和諧團結的工作氛圍。

    由已及人,陳國偉非常了解一名腦損傷患兒的家長在身心上所經歷痛苦和磨難。為了使有類似經歷的家長能夠得到及時的開解和指導,他在網路上創建了一個專門為腦損傷兒童家長提供諮詢服務的“寶寶健康成長”QQ群。他“以身説法”,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積極撰寫和發佈有關患兒康復過程的文章,讓更多的人增強對新生兒腦損傷的認識和預防,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腦損傷發生後由於缺乏專業知識而耽誤治療,進而發展到腦癱的嚴重後果。自從QQ群建立之後,全國各地遭遇兒童腦損傷的父母們通過網路了解到這個互助互勵的園地,紛紛加入QQ群了解兒童腦損傷康復知識,分享和交流孩子康復過程中的心得,尋求心理安慰和鼓勵。現在,這個QQ群除了腦損傷患兒的父母,還有具備專業知識的兒科醫生、康復治療師和兒童腦癱康復NGO(非政府組織)的成員。通過這一平臺,他們已經免費為數百名患兒家長答疑解惑,提供了專業、週到的心理諮詢服務,極大地改善了患兒家長們的心理狀況,讓他們重新樹立起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有效提高了對患兒治療的積極性。陳國偉自己也説不清楚,有多少個夜晚,多少個週末,他是守在網路上安慰鼓勵悲痛欲絕的家長們,幫助他們搜尋治療資訊的。許多患兒家長打心底裏感謝這位無私的群主,他們説:因為找到了這個群體了,所以不再覺得孤單疲憊,因為找到了希望,所以不再放棄孩子。

    陳國偉並不滿足於只做網路上“活雷鋒”,他還在現實生活中力所能及地幫助那些家庭困難的腦癱兒童。他走進為腦癱兒童提供非營利性服務的NGO(非政府組織)“安琪之家”,及時送去急需的米、面、油和現金,幫助他們度過難關。他走進醫院,參與發動向在廣西區婦幼保健院作康復治療的腦癱患兒捐獻舊玩具的活動,通過網路呼籲,收集了幾百件舊玩具,並對捐助過程進行網路直播,及時公佈捐助物品資訊,確保捐助物品在公眾的監督下,及時發放到受助患兒手中。他走進腦癱兒童的家庭,他還通過定期組織捐助、義工服務和開展交流聯歡等活動, 讓身邊的同事、朋友了解這一群體,有效地擴大了社會關注度,使腦癱兒童獲得了更多、更廣泛的幫忙。

    不僅僅是無私地幫忙腦癱兒童和他們的家長,對於有困難、有危難的陌生人,陳國偉也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個人捐款上萬元,募集善款3萬多元,時刻展現一名志願者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的情懷。有一次,南寧市一對年青夫妻駕駛麵包車摔到山溝裏,兩人都被嚴重燒傷,被燒傷的妻子緊急剖腹生出了一個孩子。這對夫妻只是普通的民工,家裏根本無法承擔鉅額的手術和治療費用,同樣貧困的家屬焦急萬分、一籌莫展。當陳國偉從朋友那裏聽到這個消息,一邊呼籲自己的家人、朋友捐助這家人,一邊在網上積極撰寫文章號召社會響應,並實時公佈捐款進度,讓大家對捐款去向一清二楚。最後,他終於募集到3千多元善款,連夜送到了病床上的小夫妻手中,家屬感動地一句話都説不出來,握著陳國偉的手不停地掉眼淚。

    其實沒有人知道,陳國偉自己也非常不容易,他在工作、生活中的壓力並不小。在工作中,他是一個優秀的關員,在專職監察員的崗位無私奉獻、碩果纍纍;在生活中,他是一個好父親,他與妻兒分居兩地,即使相隔幾百公里的路途,他總是利用週末去探望日思夜想的親人。他幾乎沒有什麼休息時間,但他仍然能夠用雷鋒“擠”、“鑽”的精神,帶著 “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志願服務理念,為別人提供無私的幫助,為公眾帶去內心的感動。

    在大家眼裏,陳國偉就是一個身邊的“活雷鋒”、一個優秀的志願者。可是對他而言,這些事情太普通,這些舉動很自然。他常説:“或許是因為自己經歷過苦難,我是一個特別心軟的人,看不得別人的困苦,忍不住要為他們做些什麼。”從他的話語和行動,我們可以看到雷鋒的影子,可以聽到一種心靈的呼喚,更可以感受到一種愛的共鳴。這不正是雷鋒精神、志願服務理念的一種傳承和應和嗎?(來源:中央電視臺)

 

責任編輯: 孫婉露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