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空氣治理需要發展思路的升級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06  內容來源: 上海第一財經

人民日報:空氣治理需要發展思路的升級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月5日發佈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3年度報告》(又稱氣候變化綠皮書),認為社會化石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是我國近年霧霾天氣增多的最主要原因,中國將通過5-10年的時間來改善目前大氣污染的狀況。

   今年北方剛剛入冬就屢次出現大範圍的霧霾天氣,讓這一問題不再是“北京麻煩”,而幾乎是全國性挑戰。中國霧霾成因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冬半年明顯多於夏半年。儘管存在季節性因素,但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東部地區平均霧日數基本都在霾日數的3倍以上,而現在霧霾日數比例逐漸減小,特別是2011年和 2012年的霾日數均超過霧日數,這説明人為因素是造成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與自然氣候無關。

   霧霾天氣增多是一個發展階段問題,西方國家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也曾遭受廣泛的空氣水體等污染,當然有一些小國本身經濟結構比較偏重服務業,而中國這種人口規模巨大,城市人口密度高,又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空氣污染不可避免。因為這個階段充斥著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産業,比如鋼鐵、煤炭、石化、電力等。而全國性的基礎設施投資與城市建設導致到處是工地,再加上冬季供暖主要依靠煤炭,都會使一些地方霧霾頻繁發生。

   治理霧霾就要改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因此,空氣治理不可能是環保部門獨家可以完成的任務,而要整個國家發展模式的變革。但是,一種主流的觀點認為,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很多人處於貧困線之下,創造就業的壓力很大,而且國家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爬坡過程中,所以,為了發展必然會犧牲環境。

   這種認識是“唯GDP主義”的衍生品,不可否認,這麼大的國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必然會犧牲環境,但是,當環境已經惡化到嚴重威脅到人們的健康,甚至污染導致的負效應超過了發展本身,那麼,這種發展和增長就是與國民的幸福背道而馳了。

   一些城市當局往往將空氣污染歸咎於城市人口的增加,汽車保有量的上升,從而採取限制人口流入和限制汽車數量的政策。這是因為地方政府不願放棄造成霧霾的經濟發展方式,而要求城市居民承擔不合理的成本,但這些措施卻無濟於事,人和車不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儘管汽車越少會越綠色。世界上有很多城市人口密度和汽車保有量都超過北京,但沒有出現霧霾天氣。

   中國的重工業、基礎設施以及城市建設基本已經處於頂峰階段,能耗上升主要驅動力將會降低,政府應該推進經濟轉型,而不是繼續依靠粗放式發展,否則,不僅環境惡化,經濟也將面臨危機。所以,中國到了不得不改變發展方式的時候了,政府正在積極抑制過剩産能,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能源效率,這對環境治理是一個好的消息。但是,在環保領域中國還需要體制創新與技術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時不我待。

責任編輯: 劉穎穎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