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自貿區短期內不具有可複製性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1-01  內容來源: 上海第一財經

中國證券報:自貿區短期內不具有可複製性

 

    上海自貿區成立後,各地開始爭相提出自貿戰略,自貿概念成為二級市場炙手可熱的炒作題材。不過應冷靜看到,上海自貿區並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自貿概念,它擔負著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之前,其他城市不可能盲目效倣。

  道理如此,但現實並非所料。在上海拔得自貿區“頭籌”之後,市場看到的是更多城市爭搶自貿區的“第二”試點。粵港澳、廈門、青島、天津等沿海地區成為備選地區,而廣西、寧夏、內蒙古等沿邊地區也為沾上“自貿概念”而積極籌備,重慶也表示要爭取內陸首個自貿試點。現在自貿區在我國大有“遍地開花”的趨勢。但這裡首先必須厘清的是,上海自貿區試點有其唯一性,它在金融方面的改革創新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自貿概念”。

  當下,諸如青島中韓自由貿易區、對臺區域特色明顯的廈門自貿區等多城市提出的自貿區“第二”試點,從披露內容看,其定位仍在於泛自由港的概念,其政策定位於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意在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並取消貿易壁壘。

  而上海自貿區的開創意義在於貿易自由化與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等重大金融改革的先行先試,其內核是金融重於貿易,資本走出去重於外國資本請進來,所以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是中國經濟金融制度創新的一次深化改革。

  中央之所以將自貿區設立在上海,應該是參照此前提出的沿海特區開放實驗一樣,先進行區域性的試點工作,將可能的金融風險置於可控範圍。(下轉A02版)

  (上接A01版)從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看,上海自貿區有望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驗點和對接TPP、開展全球貿易合作的新平臺,後續突破性政策將包括在自由貿易區先行先試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並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等金融創新。但眾所週知,資本的跨境流動本身具有極大的風險,一旦失控,可能對現有的金融生態産生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自貿區獲批後一些負面的外部性已經接踵而至。資金對區內房地産炒作,域名搶注以及資本市場對自貿區概念的過分解讀等等。所以,如何充分總結上海自貿區戰略的利弊得失,形成中央提出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讓上海自貿區改革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具有普惠意義的改革範本,顯然還需要更長時間的檢驗。而在此之前,各地出現的一哄而上爭搶自貿區將變得毫無意義。

  在各地上演自貿概念接力的背後,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各地儘快擺脫“政策洼地”的動機,表現為地方政府之間為提振經濟增長而進行的激烈競爭。

  我國目前對於地方官員的考核方式和施政效果有很大關係,所以在我國經濟轉型、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現階段,既然沒有好的增長點可以改善經濟預期,各地政府就紛紛爭相提出“自貿戰略”來冀圖捕捉巨大的政策紅利。

  對於地方政府向中央要求“均沾”自貿改革紅利當然無可厚非。不過需要提醒的是,自貿區改革帶來的示範效應以及釋放的改革紅利,絕不同於80年代各地政府為了招商引資而進行的政策讓利,一次性的政策紅利派發能給予地方最多是改革的先發優勢,而未來地方的經濟增長的關鍵應該是逐漸擺脫對政策、資源等外部性資源的依賴,在自由貿易放鬆管制的改革下,尋找到一條內生性、可持續的經濟增長道路,增強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

 

責任編輯: 劉穎穎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