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中國經濟可實現7%-8%增長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10-15 內容來源: 中國網
(中國網10月15日訊 記者孫磊 郜玉至)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央廣網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主辦的《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十月談》第二場報告會《增長談——大國增長的極限到了嗎?》,今天上午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在報告會上為中國經濟把脈問診。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GDP總量躍升到世界第二,對外貿易總額即將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但五年前,一場源於華爾街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中國4萬億巨量投入,把世界經濟增長扛在肩頭,衝擊也隨之而來:經濟增速高位回落,投資拉動效率下降,對外出口持續低迷,中國經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內外考驗下,“唱空”之聲頻頻出現,關於中國的增長故事是否已經完結?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在報告會上發表了題為《邁向新階段的中國經濟增長》演講。劉元春指出,本輪經濟下滑不僅有結構性基礎因素,也有週期性因素,中國未來依然可以實現7-8%左右的次中高速增長。但劉元春強調,在本輪全球性的本輪大危機和大調整中,總體上中國沒有體現出“中國特色”,從GDP、貿易增速和CPI指標來看,中國的走勢跟世界是同步的。因此,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不能在一個封閉體系中來尋找,而必須從全球結構性問題、週期性問題以及本國週期性問題、結構性問題等多角度來尋找。劉元春分析,新技術革命依然是過去20年全球經濟增長高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全球化是過去20年高速增長的第二引擎。因此未來,中國在新技術領域和融入全球化的過程中,仍然有廣闊的縱深空間。此外,中國的比較優勢也並沒有喪失,比如在在勞動力因素上,儘管人口紅利逐步消失,但中國的勞動力供給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比如高學歷人才的供給更加充裕,這些都孕育著新紅利的來源。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發表了題為《全球變局與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報告。張燕生將中國的發展劃分為轉捩點,第一次是1978年改革開放,第二次是1992年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第三次則是2001年加入WTO。但是目前,中國再一次走到了發展的十字路口,需要形成新一輪的改革共識。張燕生認為,單純拼速度的發展模式就像是“溫水煮青蛙”,中國經濟未來必須擺脫這種路徑依賴。對於如何判斷經濟增速的合理水準,張燕生表示,“好和壞的區別是,我們的速度完全可以降下來,但是結構優化的步子要走得快點,這樣我們就會形成一個結構優化驅動的經濟,而不是速度驅動的經濟。結構不優化,你是走不下去的。”而從目前數據來看,保持7.5%左右的經濟增速,服務業逐步替代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化工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就業,這説明經濟結構正在優化。張燕生表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對外要高度重視美國主導的自貿區對WTO的邊緣化,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探索應對全球貿易新體系之對策;對內,要注重推動“機會公平”的改革,凝聚社會共識。
十八大以來,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意象越發清晰——政府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大幕拉開,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限制政府有形之手,激發市場活力;加大反腐力度,蒼蠅、老虎雙管齊下;設立上海自貿區,打造對外開放升級版,探索應對全球貿易新體系之對策;貨幣政策穩健中更具警示,“不刺激”成為關鍵詞,倒逼金融體系修煉內功。所有這些,彰顯了決策者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智慧與決心。時值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中國下一步的經濟改革、社會發展都備受矚目。為迎接這一歷史性的時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精心策劃推出《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十月談》系列時事報告會,希望通過此次系列報告會,為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更好地彰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作為國家電臺的責任與使命。
據悉《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十月談》系列時事報告會將連續舉辦十場,分十個主題,邀請厲以寧、龍永圖、姚景源、李揚、劉偉、蔡昉、夏斌、張燕生等二十多位經濟界著名專家學者,對當前經濟形勢做出理性分析和判斷,積極引導輿論,樹立大國信心。
責任編輯: 林凡凡 |
相關文章
- · 劉元春:中國經濟未來可實現7%-8%增長[組圖] [ 10-15]
- · 劉元春:我國經濟處於回緩通道尚未觸及底線 [ 07-15]
- · 劉元春:我國經濟處於回緩通道尚未觸及底線 [ 07-15]
- · 劉元春:4季度通脹形勢的逆轉是CPI關注核心 [ 06-09]
- · 人民大學劉元春:適當降低稅率可以增加稅收 [ 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