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清華大學早期標誌性建築清華學堂失火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0-11-14

視頻播放位置



昨天淩晨,現場火光沖天。本報讀者供圖
 


 
從高處俯瞰,清華學堂東部部分屋頂已被燒塌。 本報讀者供圖
 
 
 
 
清華學堂。資料圖片


 

 

昨天淩晨1點多,正在修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華大學早期標誌性建築清華學堂突然失火。44部消防車、308名消防官兵耗時兩個小時才將大火撲滅。大樓東部部分屋頂被燒塌,過火面積達800平方米,火災未造成人員傷亡。清華大學通報稱,大火未對清華學堂主體結構造成影響。

>>火災現場

老教授衣著單薄默然觀火

清華學堂位於清華大學二校門北側100米處,為上下兩層磚木結構,俯瞰呈“L”形,大門在拐角處開向西南方向。為迎接百年校慶,今年8月8日開始進行修繕,施工單位為北京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施工面積4700平方米。

大火是從大樓東部燒起來的。目擊者沈先生説,平時他就住校內,距清華學堂僅有100多米。昨天淩晨1點左右,他還沒有休息,突然發現窗外一片火紅,透過窗戶一看,頓時傻了眼,只見清華學堂方向火光沖天,“火苗足有四五米高”。

見此情形,沈先生立即撥打119報警,隨後轉身下樓往失火地點跑,“果然是清華學堂被燒了。”沈先生説,當時有幾十名學校保安圍在火場周圍,人手一個滅火器朝著大火噴射,“根本不管用,火太大了,滅火器壓不住”。

沈先生看到,有不少保安試圖衝進樓內救火,但火勢實在太大,無法靠近。見此情形,有人大聲呼喊:“裏面有人嗎?有人的話先救人,不要慌!”久久無人應答,方才確認樓內並無人員被困。

沈先生説,當時大部分師生已經就寢,只有附近一些師生發現火情後趕到現場,紛紛報警求助。“圍觀的人群中有一位退休老教授,看樣子七八十歲了,推著一輛自行車,默默地站在一旁。”沈先生説,老先生襯衣外面只套了一件毛衣,而且還穿反了,站在寒風中一言不發,注視著被大火吞噬的清華學堂,直到火小了才離去。

>>火情損失

大樓東部部分屋頂被燒塌

據了解,火災發生後,北京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王安順,北京市委常委、海澱區委書記趙鳳桐,市消防局領導及各有關部門負責人趕到現場指揮救火。清華大學黨委書記胡和平、副校長張鳳昌率學校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也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參與並組織救火等工作。

據市消防局通報,昨天淩晨1點01分,市119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先後調派9個中隊、44部消防車、308名官兵到場撲救。大火于淩晨1點51分被有效控制,3點15分被徹底撲滅。

昨天淩晨2點15分記者趕到現場時,警方已在火場百米開外拉起警戒線,數十名圍觀者站在警戒線外議論紛紛。火場內,數百名消防官兵來回奔波,一輛消防車升起雲梯,幾名消防員手持水槍不斷向失火大樓噴水,地面大量黑水流淌。樓外腳手架被燒得焦黑一片,部分木料被燒燬。此時火勢已被基本控制,但仍有大量白煙騰空而起。

昨天上午記者再次來到清華大學,清華學堂周圍的警戒線仍未撤除,不停有消防員出入現場進行勘察,工人已在大樓周圍建起新的圍擋。透過圍擋往裏看,大樓東部部分房頂被燒塌,所有木結構全部被燒成黑炭,但磚墻並未倒塌。

母校歷經百年風雨的標誌性建築因火災受損,這讓眾多清華大學師生和校友心疼不已。昨天,在“水木清華”論壇、在他們各自的部落格和微網志(http://t.sina.com.cn)上,很多清華學子發帖表達惋惜之情。清華大學校園報《清新時報》的學生記者們還在網上對火災進行了一次滾動播報。

>>校方説法

大火不影響建築主體結構

昨天,清華大學在官方網站發佈通報,稱清華學堂修繕工程由北京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火災過火面積約800平方米,無人員傷亡,大火未對主體結構造成影響。通報稱學校已召開會議,緊急部署開展防火安全大檢查,加強冬季防火工作,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昨天下午,記者趕到北京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位於西城區的辦公地點,值班保安稱公司週末無人上班,無法聯繫採訪。

市文物局昨天表示,市局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已於事發後第一時間趕往現場,查看火災情況。

市文物局稱,6天前剛剛在首都博物館召開“全市文物系統冬春季火災防控及2011年度煙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部署會”,會上部署了《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暨2010至2011年度冬春季火災防控工作方案》,並向各文保單位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

市文物局表示,將根據冬春季火災防控工作方案要求,立即向全市文保單位印發緊急通知,再次強調火災防控工作,特別是修繕工地火災防控,並要求各文保單位嚴格落實北京市文物安全管理責任制度。

校友反應

以清華學堂為代表的早期建築,反映了西方近代學校建築在中國的演變過程,建築風格具有典型價值,藝術水準較高,集中了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比較優秀的建築作品,在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時,在這座建築內授業的名師,更是為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便有了梅怡琦的治校名言:大學,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

——陸原(清華大學老校長梅怡琦之孫)

今早,據説那個紅色歐式房頂已經燒沒了。我還沒敢過去看,怕難過。昨晚就在四教上自習,走的時候還望了一眼清華學堂的紅色屋頂,心裏很滿足,只覺生命的美好。而如今再在四教回眸,是否已經找不到凝視的方向?

——親愛的豆子(網友)

無論如何,我都不敢想像天亮之後,當陽光灑入美麗的清華園,我會以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這片廢墟。我只知道,我很難受,真的很難受……

——梁輝的日誌(網友)

學堂留下我們太多記憶了,永遠被當作拍照背景的學堂牌匾、永遠吱吱作響的樓梯、永遠被刻得斑駁的製圖教室的木板桌、永遠轟隆不停息的複印室……

——溫柔的耗紫(網友)

歷史沿革

清華第一樓

德國古典風格的清華學堂青磚紅瓦、坡頂陡起,是清華大學標誌性建築之一。在清華大學建校初期興建的第一批校舍中,清華學堂被稱為“一院”或“一院大樓”。

清華學堂分西部、東部兩期建成,西部建於1909~1911年,東部于1916年擴建,整體呈“L”形,總建築面積約4560平方米。清華學堂是當時清華園內第一座“大樓”,雖然高不過兩層,但因後來的“四大建築”尚未落成,清華學堂在當時的校園中已是鶴立雞群。

清華學堂建成後作為高等科學生的教室和宿舍,歷史上也稱“高等科”,以設施華麗舒適著稱。

上世紀二十年代,國學研究院入駐清華學堂,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四大導師”曾在此傳道授業,縱論古今。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清華大學教學、行政等領導機構基本都設在清華學堂。解放初期,清華學堂西部仍是校領導機關(校委會)所在地,東部則用作中共清華黨總支辦公室。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梁思成為主任的清華大學建築系遷入此樓,清華學堂成為建築系專用係館。

“文革”期間,清華學堂因年久失修遭到嚴重損壞,後經修繕加固,成為清華園最引人注目的早期建築之一,此次大規模修繕前是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教務處、科技處、註冊中心等機構的辦公場所。

2001年,清華學堂作為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版采寫 本報實習記者 張劍 田斌奇

記者 李靖 張然 王鵬昊

 




責任編輯: 李雪瑩視頻來源: 上海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