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化健康産品消費強勁 重塑健康管理服務模式

發佈時間:2024-06-1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郜玉至

ChatGPT橫空出世之後,短短兩年時間,各種大模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給數字化的時代加裝了智慧化的引擎。日前發佈的2024年一季度居民健康消費指數報告指出,在健康消費領域,數字化和智慧化正在成為健康消費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例如按摩椅、血糖儀、胎心儀、護理床、按摩椅等硬體産品,和心理諮詢、慢病管理等服務,都正在融入更多智慧化的元素。

居民健康消費指數由健聞諮詢和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在華泰證券支援下合作研發編制,旨在使用消費大數據衡量不同地區居民消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該指數自2022年3月首次發佈以來,按季度發佈最新報告。

本期指數報告基於今年一季度全國300余個城市的消費大數據(包括京東線上平臺、壹心理平臺和Keep App提供的脫敏數據),從健康生活方式、主動健康管理、疾病控制與管理、心理健康等維度,構建居民健康消費指數評價體系,從而觀測地區間的消費行為差異。

在本期指數報告發佈會上,遠毅資本董事總經理宋依然透露,今年第一季度的投融資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最受投資者關注、獲得融資金額和筆數最多的,都是智慧化醫療器械。

“除了技術創新,我們還很缺服務模式創新。”美敦力全國遠端隨訪業務負責人秦震方認為,實踐“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服務本身才是核心,服務升級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設備的升級。

宋依然也認為,健康産業的數智化轉型,要著眼于具體的需求痛點,比如為某一種疾病在一個場景裏提供閉環解決方案。“先有場景,先有需求,再去找技術這根螺絲釘。”

健康消費新趨勢:産品服務智慧化

總的來看,數智化在健康消費中的體現,主要是兩大融合。一是硬體與軟體的融合,二是人工與AI的融合(合作)。

硬體方面,無論是當下數位消費領域熱門的可穿戴設備(如智慧手錶、手環),還是各種居家健康管理産品(血氧儀、胎心儀、血糖儀、按摩椅、護理床等),“智慧”的核心要素都是通過身體數據監測、收集、分析和反饋等功能的整合,來提升健康管理效率。

圖注:得益於“網際網路+”和“AI+”醫療健康産品所帶來的便捷與高效,智慧化血糖儀消費勢頭強勁。

例如,智慧手環可以通過監測身體狀態,計算活動時間,發出“久坐提醒”;智慧化的血糖儀、血氧儀可以將數據同步到手機APP,便於使用者掌握監測數據的長期變化趨勢,從而做出更合理的健康決策;智慧化的按摩椅、護理床,可以借助感測器和演算法模組,給使用者提供更安全、舒適、個體化的體驗,而通過遙控操作和遠端監測,家屬或護理人員對失能者的照護也會更加便捷和高效。

圖注:居民健康消費指數報告指出,中國按摩椅市場規模已超過百億元大關,家用市場的份額正逐年攀升。特別是在物聯網和智慧技術不斷革新的大背景下,電動按摩椅的智慧化和互聯互通將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

再看健康服務,AI與人工的合作,最直接的改變就是借助AI的高效,彌補人力的不足,將諸多不可能變為可能。

以心理諮詢為例,京東健康網際網路醫療事業部精神心理專科負責人岳鑫介紹,目前全國持證心理諮詢師約有130萬,但真正能夠勝任心理諮詢工作並以此為業的,僅有數萬人,所以高品質的心理健康服務非常稀缺。得益於大語言模型的迅速發展,AI在心理諮詢方面的應用極具想像空間。“從國內外的一些數據可以看到,主打人類情感溝通和情感療愈的AI産品,無論在用戶的活躍程度還是對話層次的深度上,都顯著高於智力型大模型。”

岳鑫表示,儘管AI距離完全替代真人諮詢師還相距甚遠,但初步試驗數據表明,經過專業訓練的大模型,已經可以勝任傾聽陪伴的工作,在接待來訪者的速度和資訊收集上,甚至能媲美真人諮詢師。在當前我國心理諮詢服務供給不足的情況下,通過AI與諮詢師的合作,有望大幅提升諮詢效率,降低服務門檻,提高服務可及性。

國家資訊中心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脈策科技首席經濟學家陳沁認為,大模型發展成熟之後,還可以在養老領域大顯身手。“據我們的計算,沒有配偶、子女和第三代同住的獨居老人會越來越多,大模型可以為他們提供溝通交流與精神陪伴服務,從而幫助他們延緩認知衰退,保持心理健康。”

在慢病管理/健康管理領域,AI也正在迸發強勁的能量。圓心科技集團行銷中心負責人胡月明介紹,基於患者精準畫像(包括疾病類型、診療階段、購買記錄等),借助大模型開展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全流程管理服務,已經使患者依從性得到明顯提高,部分産品的復購率、DOT(Duration of Therapy,藥物治療持續時間)顯著提升,患者脫落率則大幅下降。

擁抱數智健康時代:從技術創新到服務創新

回顧以往任何一次技術變革,可以得出一個淺顯的結論:要讓新技術真正帶來效益,僅有技術本身是不夠的。正如火車需要鐵軌,汽車需要高速公路,醫療健康領域的數智化轉型,還需要配套的服務模式創新。

就疾病管理而言,傳統的醫療服務場景,都是在醫院。“醫院裏治療後,再回到醫院做復查。”秦震方指出,隨著各種居家監測産品的普及,患者及其家屬可以更主動地參與到疾病管理中,相應的醫療服務也可以變得更主動。

例如,植入心臟起搏器的患者需要定期隨訪,以了解心律失常狀況、輔助醫生判斷心功能變化、查看植入體內的裝置是否運作正常等。通過遠端隨訪平臺,可以就近在社區醫院甚至居家使用隨訪設備進行數據監測和上傳,專科醫生遠端查看監測報告,反饋診療意見,患者不用再到醫院掛號排隊,就醫負擔減輕,隨訪效率也大大提高。

前端監測與後端服務緊密銜接,從而構建起“居家健康監測—遠端同步數據—遠端反饋干預”的閉環,使醫療健康服務場景從院內延伸到院外,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對傳統模式的顛覆。接下來,便是如何準確評估新模式的價值,也就是解決定價和支付的問題。“現在大家都在做業務創新,但是如何合理、合規地支付或者報銷,其實是限制持續創新最主要的痛點。”秦震方認為,創新服務如果落地,不能簡單延用傳統支付標準,因為構成服務的成本要素已經發生變化。以遠端隨訪為例,硬體廠商、醫療機構等相關各方,需要重新厘清自身在新模式中的定位,找到成本與收益的合理區間。

在體檢行業,AI的應用也催化著服務創新。傳統體檢行業有一個備受詬病之處,就是“只檢不管”,報告發送給體檢者,服務就告終結。

“每一年大家在單位做體檢,你會發現體檢報告我們看不懂,看懂了以後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有異常指標,是去看醫生還是自己調理調理?抑或是過段時間再復查?自己根本拿不定主意。”胡若玫指出,這一痛點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而且得不到解決,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為客戶提供健康管理需要專業的醫學團隊,人力成本非常高昂。直到大模型迅猛發展的當下,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才有望實現。

“基於大語言模型的健康管理顧問,會根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包括疾病史,來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的參考意見。”具體來説,在體檢前,制定個性化的體檢套餐,而不是像往常那樣,只能選擇固定的體檢套餐;體檢後,可以對報告進行專業解讀,並且有針對性地提供後續健康管理方案。

借助AI技術突破人力瓶頸之後,體檢行業向私人健康管家的業務轉型也就成為了可能。

在陳沁看來,大模型帶來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人的自主性提高,“人在大模型的幫助下能夠更加自由地做想做的事情,成本投入更少,探索的空間因此更為寬廣。”這為大健康領域的企業探索新賽道、創新服務模式,孕育了更多可能性。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