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Tech 發佈2019生命科學領域十大技術趨勢和創新人物!

發佈時間:2019-03-2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磊

2019年3月22日,DeepTech 2019生命科學論壇在中國上海正式舉辦,來自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家、投資人和創業者共聚一堂,深度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創新、技術革命和未來趨勢。Flagship Pioneering高級合夥人Jason Pontin,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立群,張江集團副總經濟師、張江生物醫藥基地總經理樓琦,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魏文勝,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王艷麗等分享了對於新興科技趨勢的獨家見解。


image.png

圖| DeepTech 2019生命科學論壇(來源:DeepTech)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近年來,生物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越過一個創新爆發的臨界點,生命科學領域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革命性技術突破。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我們身邊的生命,也都正在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我們相信,2019年生命科學領域會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在2019年,包括CRISPR基因編輯在內,合成生物學技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等前沿生物技術將繼續取得革命性突破,並進一步改變生命科學領域的遊戲規則,也改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


全球生命科學及醫療健康領域市場規模日益龐大,早在2014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2017年,中國的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3417.19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將會是日本的兩倍,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現在,中國生物醫藥市場正迎來“黃金時代”,中國本土也誕生出越來越多的新興科技企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國內蓬勃發展的生物醫藥行業,正在形成一個萬人矚目的領域。中國領先的新興科技內容和硬科技服務提供商DeepTech在此次論壇中,發佈了“2019生命科學領域十大技術趨勢”,生命科學領域備受關注的CRISPR工具包、免疫治療2.0、治愈罕見病等技術趨勢入選其中。

image.png

                                                     圖 | DeepTech聯合創始人陳序(來源DeepTech

2019生命科學領域十大技術趨勢:

1.CRISPR工具包(CRISPR/Cas Toolkit


       30多年前,科學家在細菌中發現規律間隔成簇短回文重復序列,併發現這種重復序列可讓細菌對病毒有免疫抗性。2001年,西班牙科學家Francisco Mojica正式將其命名為CRISPR,2012年兩位女科學家,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結構生物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的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首次將CRISPR/Cas作為基因編輯系統應用。2013年,來自於哈佛大學醫學院的George Church、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的張鋒以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系統及合成生物學中心的亓磊(目前就職于斯坦福大學),分別發表三篇文章,將CRISPR/Cas系統成功應用到哺乳動物細胞中。

       CRISPR/Cas9的出現,引領了整個基因編輯領域爆炸式的發展,如今,眾多科學家進一步擴充了CRISPR/Cas基因技術,將其從單一的“基因剪刀”擴展成多功能的“基因工具包”,展示了基於不斷擴大的CRISPR/Cas系統令人興奮的應用前景。科學家們預測,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將改變我們生活的社會和周圍的生物。


2.免疫治療2.0(Immunotherapy 2.0)

       100多年前,美國紐約骨科醫生William Coley意外發現術後化膿性鏈球菌感染使肉瘤患者腫瘤消退,揭開了腫瘤免疫療法的序幕,William也因此被譽為腫瘤免疫治療之父。

       2018年,萬眾矚目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科學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他們為癌症免疫治療做出了開拓性貢獻。如今,全球開展癌症免疫治療的公司數量高達數百家,國內也有十幾款免疫治療産品申報了臨床試驗,相關研究成果戰報頻傳,朝著治愈癌症的終極目標穩步邁進。

       隨著基礎和臨床研究的不斷突破,我們對免疫療法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免疫療法的適應症也在不斷拓展,從一開始的主要陣地白血病,到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再到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療法進入了更加精準、聯合、廣譜的2.0時代。

3.
治愈罕見病(Cure of Rare Diseases)

       在沒有失誤或脫靶效應的情況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突變基因進行修正,有望産生可預測的有益效果,甚至實現某些遺傳疾病的一次性治愈。回顧基因治療近20年的發展,直到近幾年我們才真正迎來基因療法時代,看到一次性治愈罕見病的希望。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作為一種顛覆性的醫療技術,已經實現能夠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缺陷和異常基因引起的疾病,從而達到治療先天性遺傳疾病的目的。如今,全球已有超過2500多個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基因療法也已經成為全球醫藥研發企業的必爭之地。

       2018年年中,美國FDA宣佈將繼續大力推進基因療法的開發,併發布6大新指南,為基因産品如何開發、監管機構審核和報銷建立了政策框架。同時也指出人類基因治療的熱門領域,包括血友病、視網膜疾病和罕見病。

       2019年,針對多種罕見病的治療將進入臨床,基因治療在時隔近20年後,正式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中小型基因治療創業公司破土而出,傳統制藥巨頭如輝瑞、諾華、葛蘭素史克也紛紛佈局基因治療領域。在中國,一些涉足基因編輯的初創企業,以及一些基因治療項目有望在2019年進入臨床階段。

4.
基因大數據(Gene Big Data)

       2003 年 4 月 15 日,由 6 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國際團隊宣佈完成人類基因組圖譜。這個耗資 30 億美元,被譽為生命科學 “登月計劃” 的研究項目,為人類揭開自身奧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已經成為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來臨的標誌。

       僅在十多年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已經從當年的 30 億美元,逐漸降低到數十萬美元,數千美元甚至更低,市場上也出現了眾多面向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産品。除了大家熟知的無創産前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查等應用之外,個體基因檢測還可以鎖定個人病變基因,實現提前預防和治療。

       通過對個體的基因檢測,可實現對罹患多種疾病的預測,甚至對個體的行為特徵提供更加深刻的見解。比如在個體基因檢測産品中,通過對個體樣本 DNA 數據的分析,能夠解讀出癌症、代謝疾病、精神疾病等的風險,還能夠解讀出個體的藥物適應性、運動天賦、酒量等資訊。隨著全世界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個體完成了個人基因組數據的解讀和分析,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基於 DNA 資訊更加引人注目的新興技術,比如 DNA 刑偵、新藥預測,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革命性的進展。我們也已經迎來一個由 DNA 數據所帶來的革命性時代。

5.
核酸藥物(Nucleic Acid Drugs)

       在新藥研發領域,針對目標蛋白的靶向療法已經成為主流,針對 DNA 突變的基因療法也正如火如荼,而作為基因和蛋白質之間的橋梁,mRNA 近年來正越來越受關注。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在真核細胞中存在一種特有的基因沉默機制,它可以抵抗外來物質入侵、保護遺傳資訊的穩定性、調節生物體的各種機能,也被稱為 RNA干擾(RNAi)現象。

       RNAi 機制由 Andrew Z.Fire 和 Craig C.Mello 教授于 1998 年首次發現,在 2002 年被 Science 雜誌評為十大科學成就之首,在 2006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NAi 的發現極大拓寬了人類藥物的來源和開發方向。如今,以 siRNA(小干擾RNA)、miRNA(微小RNA)為主的寡核苷酸藥物,和以 mRNA 治療藥物、mRNA 疫苗和 CRISPR RNA 為主的核糖核酸藥物,共同構成了核酸藥物。

       大量研究表明,核酸及其降解物、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我們也正迎來mRNA藥物、RNAi藥物等的全新時代。核酸藥理論上可以達到傳統藥物無法替代的效果,與小分子藥物一樣可以在細胞內發揮作用,甚至可以作用到細胞核並具有精確的靶向性,對於一些單基因疾病核酸藥物也非常有優勢。在全球精準醫療大時代下,不同基因差異或表達異常引起的疾病,理論上核酸藥都可對其進行個性化開發。

6.
腦科學與腦機介面(Brain Science an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腦科學是人類理解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最終疆域”,腦科學研究也被稱為“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終極挑戰”。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推出了各自的“腦計劃”,其目標可概括為:對各種腦功能神經基礎的解析;利用神經環路研究所獲得的新資訊,發展有效診斷和治療腦疾病的新方法;開展腦科學所啟發的類腦研究,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

       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交互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涌現,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正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爭相研究的重點科學領域之一。在“腦計劃”的推動下,“腦科學”領域也有望出現一些激動人心的應用,包括類腦計算系統、腦機介面和腦機融合的新模型,並有望推動腦疾病的診治、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

7.
智慧醫療(Smart Medical Care)

       在將來,醫療行業將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傳感技術等高科技,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慧化,推動醫療事業的繁榮發展。人工智慧已經在醫療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醫學影像識別、生物技術、輔助診斷、藥物研發、營養學等領域,並將改變醫療手段甚至醫療模式。

       到 2025 年,世界人工智慧市場總值將達到 1270 億美元,其中醫療行業將佔市場規模的1/5,醫療AI儼然將成為人工智慧最為重要的運用場景之一。另一方面,數據作為人工智慧的重要支撐,容納各類疾病特徵、病例、指標數據的數據平臺,也成為智慧醫療建設發展的重點內容。新一代通訊技術的出現,物聯網晶片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移動醫療設備的極大商用,尤其以運動、心律、睡眠等健康監測為主的各類智慧裝置感測器等醫療健康設備。

8.
無創早期診斷(Non-Invasive Early Diagnosis)

       近幾年在腫瘤診斷方向,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外周血液中迴圈腫瘤 DNA(ctDNA)為主要標誌物的液體活檢,已經成為最具潛力的腫瘤早期精準診斷技術。

       基於基因成像和測序方法的液體活檢,可以識別和監控較早期階段出現的腫瘤,人工智慧以及基因大數據的應用,結合液體活檢為多數癌症提供一種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為癌症早期診斷、精準確定癌症類型、預測癌症擴散和預後管理提供線索。

9.
合成生物學技術(Synthetic Biology Technology)

       從本質上説,電腦是一個能通過一定演算法處理資訊的機器,電腦的電路回路越強大,就能進行越複雜的計算和演算法。相似地,細胞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也可以像一個迷你電腦一樣,回路越複雜,計算能力越強。

       作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誕生於21世紀初的合成生物學,已經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顛覆性的變化。人工設計的細胞將可在體內定時為患者輸送藥物;通過基因設計可以控制家蠶、蚊子等昆蟲的性別;基因編輯可以使育種速度成倍提升……這些都是合成生物學帶來的神奇改變。

       近年來,伴隨CRISPR等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同樣快速發展的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等,合成生物學的前景變得越來越明確,合成生物學的産業化發展迎來一個爆發期。

10.
單細胞多組學(Single-cell Multiomics)

       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不同類型的細胞形態迥異,功能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類細胞間看似相同,相互間也存在著廣泛的細胞異質性。早期基於群體細胞分析所獲得的平均性數據,往往忽略了細胞個體間差異。

       隨著細胞分離和新一代測序的發展,研究人員可以研究單個細胞的DNA、RNA、蛋白質和染色質,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以單細胞解析度組合多層資訊,揭示單細胞基因組、轉錄組、甲基化、蛋白質組學等數據。

       2009年,第一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出現;2011年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出現;2013年單細胞全基因組DNA甲基化檢測技術出現。隨後,科學家在細胞分選技術、核酸擴增技術、信噪比提高方面等進行不斷優化和改進,也進一步開創了單細胞多組學不同層面的測序和分析技術。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讓我們更清楚地識別特定細胞及其功能,並且能夠提供前所未有的臨床和科研大數據,幫助科學家們更準確、更深入地了解生物體的生理和病理機制,例如幹細胞的分化、神經細胞的發育、癌細胞的病變機理、免疫細胞的功能等等,併為個體化精準醫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指導方向。

       Flagship Pioneering 高級合夥人 Jason Pontin為這十大技術趨勢做了逐一解讀。

       Jason Pontin 先生現任波士頓著名生物醫療風投公司 Flagship Pioneering 高級合夥人,主要負責公司的戰略溝通和企業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他同時也是美國著名科技意見領袖。Jason Pontin 先生於 2005 年至 2017 年間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擔任首席執行官、出版人兼主編,負責《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采編方向、媒體平臺和商業戰略。此外,他還為多家美國及全球知名媒體撰稿,包括:《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連線》等。



image.png

圖 | Flagship Pioneering 高級合夥人Jason Pontin(來源:DeepTech)


       Jason Pontin
11種他比關注的技術趨勢,其中第一就是CRISPRJason Pontin認為CRISPR就像是上天的禮物,充滿科幻意,但就目前而言,我們還無法掌握種技,或40年我才能CRISPR訣竅與核心。之前受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事件,Jason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們對CRISPR基因編輯嬰兒的關注有點太多了,就目前而言不確定把CCR5的基因敲掉會人體來的後果,但他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相合理的框架和政策出臺。

       Jason Pontin
也提出了基因編輯的新方向,那就是將幹胞和基因編輯結合在一起,例如將容易取的體誘導回可分化的幹胞,這樣更安全可控,在床上也有著巨大的潛力。

       ,在DeepTech 2019生命科學論壇上,辰德本合夥人瑞林分享了未來三到五年之內在生物醫方面可能的點。瑞林認為AI+大數據的用、癌症早、基因治、面向消者的基因序和手機器人,將成未來三到五年內投點。

       時趙瑞林也指出,當下幾家醫大數據公司也不是簡單一天兩天就能成功的,本市也是考驗誰熬到最後,大家都看到大數據用的前景,但是怎麼能熬到最後,怎麼能熬到金子挖出來那一天,是大家要考的。于癌症早瑞林認為,影像技比如MRICT,它的根本原理是我要看到癌症。而癌症早代替影像技是什麼呢?將來分子斷真正非常害的候,是沒有出現圖志物的候,我可以將癌症檢測出來,當然是一個願景,我要達到這樣的目


image.png
| 辰德本合夥人瑞林(來源:DeepTech

       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立群在會上發表演講,他表示中國在CAR-T治療産業化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我們不用擔心太落後於國外太多,但也不要盲目認為我們是第一。

   

       王立群博士表示在工藝層面、 品質、時間、産能和成本等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地方。比如説工藝是不是可以做的更好,成本是不是可以降到更低,怎麼克服這些腫瘤和微環境,包括實體腫瘤抑制性能夠做成另一種産品,以及商業應用方面有很多事情需要探索和嘗試,但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的初衷,有一個好的産品怎麼真正讓它用到治療我們的患者。


       同時他還提到,有很多媒體説中國在CAR-T方面是世界第一了,在臨床研究上,我們的臨床數據比美國臨還多,這是錯誤的概念。美國的臨床實驗是監管下的臨床試驗,而中國報道的數據絕大多數都不是監管下的數據,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頭腦不能發熱到因為臨床的項目做的多了,就認為CAR-T方面就第一了。王立群博士表示他希望國內可以重視CAR-T作為藥物的監管,這對整個産業的發展是有利的。CAR-T作為腫瘤治療手段是革命性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不用擔心太落後於國外太多,但是也不要盲目認為我們是第一。


image.png

  圖 | 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立群(來源:DeepTech)

       在下午的圓桌討論環節中,普華永道資本市場合夥人楊方在回答如何看待醫療數據共用的問題時,她認為,前途是光明的,過程是痛苦的。中國是醫療數據大國,但是每個醫院用的系統不一定是一樣的,數據結構也是不一樣的,要把這些做成統一的結構化數據,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最終的前景肯定是光明的,但是在達到那條線之前還是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image.png

                                圖 | 永道本市合夥人方(來源:DeepTech

       論壇還也同時公佈了十位“ DeepTech 2019生命科學新人物”。

       DeepTech 聯合創始人陳序表示,此次 DeepTech 選出2019創新人物,主要著眼點在於這十位科學家、創業家在未來生命科學領域顛覆性、變革性技術熱點趨勢中所作出的關鍵貢獻與成就。

       陳序表示,這份榜單要凸顯的不只是科學家、創業家的成就,DeeTech 希望通過創新人物的呈,更具像地描、更精確地定位出未來生命科學展的可能路徑。

       將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帶到人類基因世界的青年科學家叢樂、首次將基因魔剪 CRISPR/Cas 系統升級為基因編輯“瑞士軍刀”CRISPR-dCas 的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副教授亓磊、創建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真核細胞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博士後邵洋洋等十人獲此殊榮,十位獲獎人物分 2019年生命科學域十大技術趨勢分享自己的看法,邵洋洋、王艷麗等人並在論壇現場分享了各自域的新工作成果。

       從基因魔剪、單鹼基編輯的基因橡皮擦,到如今的基因編輯“瑞士軍刀”,近年來基因編輯領域花樣翻新、天翻地覆。對於 2019 生命科學領域十大技術趨勢之一的 CRISPR 工具包,亓磊認為,“在基於菌的來源的 CRISPR 基因編輯中,我蛋白的功能和活性,取並豐富了個工具包,實現更安全、更有效的基因調控。這些工具的出現,不僅為未來基因工程和治療提供了全新的方案,也為基因的全面研究及其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探索提供了強大的工具。我們十分期待 CRISPR 工具包無論在研究工具還是治療應用方面都能不斷創造奇跡,造福人類。”

       世界首例僅含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的創建,標誌著中國實現合成生物學里程碑式突破!作為這一重磅成就的實施者,邵洋洋博士在主題演講中提到,酵母細胞的十六條染色體融合為一條後染色體的三維結構發生了巨變,但細胞的轉錄組和表型組卻變化不大,這顛覆了染色體三維結構影響基因表達這一傳統觀念。這也是首次通過合成生物學的方法探索高等生物進化和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的關係。不僅如此,十六條染色體逐步融合為一條過程中構建的一系列染色體數目依次減少的酵母菌無疑是研究端粒相關的衰老和癌症的珍貴材料。



image.png

| 邵洋洋博士(來源:DeepTech


       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副教授孔令傑在主題演講中,對腦科學進行了解析。他表示,腦科學當前還面臨著很多挑戰,在腦皮層領域,迫切需要提升現有成象技術,追求追求更廣、更深和更快的成像技術。孔令傑團隊發展出深層組織成象技術和三維高速顯微成象技術,並且最近與清華大學的戴瓊海院士合作,實現大尺度、高分辨、實時動態成像。利用研究的新型的技術手段運用到科學當中,可以觀測在特定行為模式下神經活動,推斷出神經原的功能連接和結構連接,統計分析腦神經網路資訊處理機制,將上述資訊應用到發展新型的人工智慧技術,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


image.png

| 孔令傑副教授(來源:DeepTech


2019
生命科學新人物

(按姓氏拼字首字母排序)

1.
叢樂,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布德研究所研究

image.png

       CRISPR基因編輯術帶到人基因世界的新科學家之一,叢樂首次使用CRISPR/Cas9作用於人和鼠類細胞基因,並揭示了相關技在基因治,特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治中的用潛力。目前,叢樂專注于單細序、基因學及係生物學的研究,並與基因編輯合來探究癌症免疫學機理和針對癌症免疫調控的法開

2.
韓璧丞,BrainCo公司與BrainRobotics公司始人兼CEO

image.png

       機介面技投入商業應用的新企家之一,璧丞在哈佛大學科學中心攻讀腦科學博士期立了機介面技公司 BrainCo 。他立的殘疾人製造智慧假肢的半公益 BrainRobotics,開品可以幫助殘疾人通意念控制假肢和手指,實現靈活運。同BrainCo團隊正在研世界上第一款合人工智慧演算法的資訊理晶片。

3.
何霆,妙神州醫科技始人兼CEO

image.png

       致力於將CAR-T和基因用於瘤治新企家之一,何霆立了北京妙神州醫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候CAR-T藥産IM19已在早期床研究中表出令人激效,有望極大改善晚期血液瘤的治療現狀。

4.
孔令傑,清大學精密器係副教授

image.png

       為專注于神成像域的方法新、係統設計和整合等多個方面的新科學家之一,孔令傑設計研製了三高速雙光子微成像係展了基於自適光學的深層組織顯微係,參與研了全球首臺具備視頻幀率、釐米級視場微米解析度的十像素成像係。孔令傑的研究從認識腦擬腦,不是未來中國腦計劃的重要技支撐,更是科學與人工智慧化之的關鍵紐帶

5.
,北京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始人兼CEO

image.png

       將合成生物學技術應用於生命係統進化、開新微生物品以解決生態問題新企家之一,李騰發現了一種在新疆艾丁湖的耐耐鹼菌,大大降低了可降解生物塑膠聚基脂肪酸PHA)的生成本。此外,其領導團隊了全新的數據管理系 Holog,提升了研流程的數據化與自化水準,建立了硬一體實驗室,極大提升了微生物合成的工程化水準。

6.
亓磊,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副教授

image.png

        CRISPR 基因編輯中國和歐盟利的共同明人之一,磊首次將基因魔剪 CRISPR/Cas 級為基因編輯瑞士” CRISPR-dCas,並以此拓展用,先後明瞭基於 CRISPR 的基因開關(CRISPRi/a),使在不引入突的情況下精準開啟或關特定基因表達。明的一系列CRISPR大大展了基因工程而改基因工程的定

7.
邵洋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研究所博士後

image.png

       首次通合成生物學工程化方法探索解析真核胞染色體起源與化的新科學家之一,邵洋洋參與建了世界首例染色體的真核胞,實現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邵洋洋的研究探索高等生物染色體構和功能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端粒相關的衰老和癌症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8.
艷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image.png

       CRISPR/Cas機制研究域接取得重大突破的新科學家之一,王艷麗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CRISPR/Cas的作用機理,以及RNARNA interferenceRNA)相關蛋白的構與功能研究。自2014年至2018年,王艷麗團隊不斷在以上研究域取得重大突破,CRISPR/Cas的機制明做出了原性的突出獻。

9.
謝丹,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image.png

       致力於開高通量高解析度的單細胞多學複合序技、利用單細序技研究生、開化無液體活檢診斷技新科學家之一,丹在多學數據以及生物資訊學研究域,合迅速展的序技以及機器學方法,係地研究了多種基因調控機制和基因組間觀遺傳譜的差異,揭示了基因調致性狀差異的分子面機理,以及人體多學和疾病之對應關係。

10.
鄒昊,清影醫療創始人兼CEO

image.png

       進階版人工智慧技醫學域、以小模數據集訓練出高靈敏性、高定性醫數據分析係新企家之一,清姚班出身的昊致力於開拓人工智慧在醫影像和大數據健康等域的深度用。其所創辦的清影醫在短短一年多的成長過程中與多家中國頂級臨床醫院行密切合作,成中醫療産業與人工智慧技跨界交融的新範例。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