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零壹財經發佈《金融科技年度發展報告2017》

發佈時間: 2017-06-23 09:48:5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清水  |  責任編輯:  

 

    721日,零壹財經在北京舉辦“2017零壹財經新金融夏季峰會——解碼金融科技藍圖”並獨家發佈《金融科技年度發展報告2017》。本次峰會邀請到了智慧信貸、智慧理財、智慧銀行、徵信、保險科技、網際網路眾籌、第三方支付、金融區塊鏈等領域的專家和高管,共同探討金融科技的實踐與藍圖,並重點交流智慧金融和風控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短短數年間,我國的新金融浪潮此起彼伏,行業主旋律逐漸從網際網路金融切換到金融科技。在這背後,新金融從監管套利走向擁抱監管,從強調商業模式到強調技術創新,一個規範發展的金融科技時代正在來臨。

 

    “金融科技是金融發展進入的一個新階段”

 

    “金融科技,從原來對模式的關注,進入到對技術的關注。”零壹財經CEO柏亮在開場致辭中提到,以前金融平臺靠模式圈地,現在要靠技術去決勝市場。“誰能有更高的效率,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誰為客戶提供更優質更便捷同時更人性化的服務,這些都是靠技術解決的問題。”他表示。

 

    科技改變了金融的什麼?零壹財經高級分析師郭競在會上發佈的《金融科技年度發展報告2017》指出,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技術在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改善金融服務體驗及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等方面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實際案例中,區塊鏈技術通過共識機制、智慧合約等技術的應用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同時也提升了企業間的信任;人工智慧在智慧理財領域的運用,可大幅度提升投資分析的自動化,同時可以減少人為干擾,優化投資策略。

 

    《金融科技年度發展報告2017》認為,無論是“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都不是一個行業概念,而是時代概念,是金融業在新的技術和商業環境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金融科技將引發各行業大變革

 

    銀行業的變革之路被稱為“大象轉身”。這種轉身在向金融科技方向前進的動態上更加明顯,行業通常認為,金融科技能夠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改進金融業務資訊不對稱。

 

    “科技投入與收益呈指數非線性關係,前期投入規模大、後期投入消失,盈利卻是指數級上升,將導致一系列網路金融新業態模式出現。” 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原副司長李曉楓在會上説,銀行向金融科技轉型的重點在網路金融業務,要向探索網點體系那樣穩定獲客、提供銀行産品服務的網路金融新業務模式,要找出這個模式,這是轉型的核心,也是全部問題根本所在。銀行面臨金融科技轉型目前還在探索,它的核心就是要找到新的穩定的獲客的模式。

 

    對金融基礎設施支付的改變上,金融科技的技術創新和金融服務提升如何關聯起來?上海交大普惠金融中心主任、零壹智庫學術委員費方域以支付功能舉例認為,其應滿足三點:一是要被老百姓接受;二是供給方層面,誰能達到效果誰就能成為市場上佔主導地位的支付者;三是看市場競爭當中留下誰,哪種形式能真正的發揮作用。

 

    “我們講金融功能,我們發現它講來講去金融就是支付、存貸、理財這幾個基本功能不變,但是向金融科技轉變後,它實現的方式和它的效果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費方域説。

 

    人工智慧在此次峰會上是重點討論的議題。猛犸反欺詐CEO張克表示,人工智慧將會極大地降低反欺詐系統的審核成本,在未來人工智慧落地裏面要做的核心的一件事情就是降低人的參與,更多的讓機器去做。

 

    金融科技改變現實生活

 

    根據零壹數據中心統計的全球金融科技指數來看,全球在2017年上半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共涉及1668億元,自2016年以來,總體呈增長態勢。

 

    柏亮表示,金融科技為生活和經濟創造非常大的價值,帶來非常大的效率提升,帶來“美”的提升,這些都是改變我們生活的東西,“這也是金融科技的前途所在,因為它給我們的實際生活帶來改變。”

 

    “2017·零壹財經新金融夏季峰會——解碼金融科技藍圖”聚焦于銀行、支付等各領域,和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風控等技術,共同討論行業的創新模式與未來發展方向,探討解決行業目前存在的障礙與難題等。

 

    此次峰會由管陶諮詢和因卓傳媒提供傳播支援,特約自媒體包括金羊毛工作坊、消費金融觀察、P2P日報、信託圈、央行觀察、互金通訊社和Fintech前線等。

 

    本次峰會由零壹財經主辦,猛犸反欺詐協辦,零壹研究院、零壹融資租賃研究中心和華中新金融研究院提供學術支援;支援單位包括宜信、恒昌、海象理財、一起好金服、民生電商、百融金服、算話徵信、微貸網、沐金農、翼勳金融、花生好車和魔法現金。

 

責任編輯: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