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從優秀青年電影人到邁入國際電影視野的明日之子

發佈時間: 2017-11-16 16:00:4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中國電影基金會主辦,東海電影集團承辦的第四屆浙江青年電影節,已于1111日在杭州盛大開幕。在電影節期間,由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舉辦的2017吳天明青年電影高峰會同期舉行。

../吳天明-三屏定幀最終版/三屏-主視覺.jpg

在成功結束青年導演項目路演培訓和電影配樂訓練營之後,高峰會再度迎來了頗受青年電影人歡迎的論壇環節。今年的論壇分別以明日之子:國際電影發展進程中的中國青年電影人”和青年導演創作之路分享為主題,邀請享譽海內外的資深電影人、專家、選片人和優秀青年導演代表一起,與參加本次高峰會的青年電影人分享交流。

 明日之子:國際電影發展進程中的中國青年電影人”主題論壇嘉賓:

論壇一/從左到右:焦雄屏、kenji、giovanna、benjamin、nick、pieter.JPG

論壇一/焦雄屏.JPG

焦雄屏:曾任金馬獎主席,兩岸三地青年導演推手、著名電影監製,其監製的作品包括《十七歲的單車》、《聽説》、《白銀帝國》、《被偷走的那五年》、《意外的戀愛時光》、《藍色大門》、《愛你愛我》、《洞》等。多年來,她任教于台北藝術大學電影係,並擔任世界各大電影節評委。

石坂健治(ISHIZAKA, Kenji

論壇一/kenji老師.JPG

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亞洲未來(Asian Future單元選片主席。日本映畫大學(又名今村昌平電影學校)院長/教授

1990年至2007年,作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的電影協調員,組織並管理了70多個亞洲和阿拉伯電影項目,包括1993年印尼電影節、1999年中國電影周、2001年南韓電影項目、2003年泰國電影節和2006年阿拉伯電影節。之後在2007年加入東京國際電影節擔任節目總監一職。並自2011年起,擔任日本映畫大學教授,在2017年升任該校院長。他也是一位影評人,其近期的著作包括在2008年發表的《致紀錄片的海——記錄電影作家和土本典昭的對話》以及2012年發表的《亞洲電影的森林》。這個下午,他們將用自己對青年影人最誠摯的關懷和最寶貴的經驗為青年電影人打開國際電影市場之門。

喬凡娜·芙維

論壇一/giovanna微笑.JPG

多倫多電影節選片人; 羅馬電影節評審委員

喬凡娜·芙維專門推廣來自內地、香港、日本和南韓等亞洲地區的電影新作和新晉電影人。芙維現居住在義大利,是羅馬電影節評審委員會中的一員,在過去20多年裏,一直為多個機構擔任電影顧問和電影收購經理職務,其中包括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和都靈電影節。目前,芙維是羅馬知名電影公司Filmauro的電影收購主管。除此之外,芙維還曾在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所拍攝的電影《末代皇帝》中擔任歷史和文化研究人員,還曾在南韓全州國際電影節、日本東京Filmex電影節、台北國際電影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中擔任評審委員。在1997年,她更是擔任了由知名演員及導演艾倫·米勒(Allan Miller)執導,並由知名製片人及導演張藝謀先生策劃演出的紀錄片普契尼歌劇《圖蘭朵》的製作助理。

本傑明·伊洛斯 Benjamin Illos

論壇一/benjamin.JPG

戛納電影節平行單元的導演雙週選片人

導演雙週始於1968五月風暴之後,將在2018年迎來五十週年紀念。

導演雙週努力接納各種影視表現形式,重視科幻作品和紀錄片的年度製作。並鼓勵獨立的邊緣電影製作、當代流行元素、個人才藝展示和原創導演聲音的涌現。

馬昌 Nick Marchand

論壇一/nick.JPG

英國文化教育協會 中國和東北亞區藝術項目總監

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參贊(文化藝術)

馬昌是一位作家、導演、藝術指導和製作人,在中國、澳大利亞和英國從事藝術工作已有25年。馬昌此前曾擔任英國文化教育協會中國區藝術與創意産業項目總監。他曾是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2016永恒的莎士比亞大型活動和2017“靈動青春大型活動創意總監,帶領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和武漢的團隊跨區域工作。在來中國工作之前,他曾是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澳大利亞區主任。多年來,他始終致力於發展和推出新的舞臺和銀幕作品。在英國,他曾為皇家宮廷劇院、艾爾美達劇院和脫節劇團工作。在澳大利亞,他曾擔任格裏芬劇團藝術總監和雪梨戲劇團2號碼頭劇院製作人;此前,他還是福克斯澳大利亞工作室特洛普內斯特電影編劇中心的開發經理,主持完成了2010年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單元獲獎劇情長片《動物王國》和《斬蛇》這兩部影片的劇本創作,後者在2014年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首映。

Pieter Fleury(馮磊)

論壇一/pieter.JPG

原荷蘭電影基金紀錄片部主管,紀錄片、商業片、短片導演和製片人。曾擔任金猴企業獨立導演、製片,他也是金熊貓國際紀錄片節的高級顧問,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院講師。Pieter先生還曾在眾多歐洲和國內的電影節擔任評委。他還是兩年前簽署的中國、荷蘭電影合拍協議的發起者和幕後推手。

“青年導演創作之路分享”主題論壇嘉賓:

梅峰:著名編劇,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

2004年作為文學策劃參與的《紫蝴蝶》入選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06年聯合編劇《頤和園》,該影片入選2006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09年編劇作品《春風沉醉的夜晚》獲得2009年法國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2012年聯合編劇作品《浮城謎事》,入選2013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影片入圍台灣第49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提名。影片獲得第七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編劇。而2016年導演並聯合編劇的《不成問題的問題》獲得第29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第53屆台北金馬影展最佳改編劇本獎。             

喬梁: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教授,博士

其作品多次斬獲海內外知名電影獎項。電影代表作品包括:《梅雨季節》,《貞貞》,《飛》,《我自己的德意志》,《時尚先生》,《前妻》,《基隆》,《小情書》,《垣上》。2017年作品《垣上》獲得第39屆莫斯科電影節聖喬治最佳影片獎,第41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紀念獎,第十三屆中美國際電影節金天使獎---最佳影片,入圍第39屆開羅國際電影節Festival of Festivals 單元,提名第31屆金雞獎中小成本最佳影片,同時也是第一屆中非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2014年作品《基隆》獲第2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低成本影片提名,男演員,女演員提名,並獲最佳低成本導演獎。

郭柯:1980年出生於中國成都,1998年畢業于香港巨採藝員培訓班。之後分別以副導演的身份參與了50多部影視作品的製作。在拍攝紀錄電影《二十二》之前,郭柯導演了他的首部紀錄短片《三十二》——一個關於一位92歲的中國慰安婦倖存者和她的中日混血兒子的故事。該片獲得了多個國內外獎項,其中包括2013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攝影獎等。另外,該片還在2014年美國紀錄片電影節、倫敦國際紀錄片電影節、馬尼亞人權國際電影節等國際影節展映,並獲得多項提名。

王飛飛:導演、編劇。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導演,電影節策展人。以策展人和選片人身份參與中國獨立影像展 (CIFF)FIRST青年電影展,中國國際新媒體短片節等,是國內目前最重要的青年電影推手之一。同時王飛飛也是一名網路短篇小説作者及兼職大學教師。 2008年電影短片《下關》入圍第六屆中國獨立影像展; 2013年電影短片《公園》入圍第十屆北京獨立影像展作品;《何日君再來》為王飛飛導演劇情長片處女作。                                      

週全:電影導演。美國電影學院(AFI)導演係藝術碩士、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傳播學(大眾傳媒)學士;曾入選柏林國際電影節天才訓練營、台北金馬電影學院。首部長片作品《西小河的夏天》入選2017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競賽單元並獲得KNN觀眾獎。該項目曾獲得2015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大獎,入圍2015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優秀青年導演創投項目。

成就國際電影明日之子  跨國際合作差異探討

論壇“明日之子:國際電影發展進程中的中國青年電影人”從中國電影現狀著手,焦雄屏指出,隨著中國電影業的崛起,其成為國際第一大電影市場指日可待。這樣的現狀對於青年電影人是機遇也存在挑戰。面對國內龐大的觀眾群體和市場份額的同時,也要接受國際電影行業的肯定,到場的五位嘉賓從自己的專業和經驗角度給出了精彩的分析解答。

受市場環境影響而愈發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影片在國際電影節是否越來越“不受歡迎”?本傑明·伊洛斯認為恰恰相反,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巨大,在歐洲例如荷蘭、英法等地更加如此。Pieter則指出中國電影,包括紀錄片入圍國際電影節的數量沒有減少的同時,品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並且頻頻獲獎,還有一些獨立製作的紀錄片非常優秀。

中國電影目前涵蓋的文化和所展現的形象,在平衡本土和國際市場方面需要青年電影人努力的方向?馬昌以美國獨立電影在某段時間被“扼殺”為例,指出了資本和電影藝術平衡的重要性。本傑明·伊洛斯則以電影《星球大戰》為例,中國青年導演依舊要植根本土,從而在國際市場上更多的呈現屬於中國本土的文化和影像印象,畢竟中國市場之龐大也不容忽視。

而對於中國青年電影人已經具有的優勢和可能存在的改進,嘉賓也給出了中肯的建議。石坂健治認為“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的參與感增多,很多還獲獎了,我們需要改變對中國電影整個産業的形象概念。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向國際進行電影學習,他們的留學經驗可以幫助縮短與國際電影的距離。”

喬凡娜·芙維指出:“應該加強中國青年電影人在國際電影節的參與感,海外留學經驗都便於他們更好的了解世界電影行業發展情況,這需要他們不斷借鑒學習,也需要來自電影結構和製片人等的幫助。”

到場的青年電影人也在交流互動環節提出了中國電影人關注的問題,類似市場進入問題、文化差異導致的合作問題,甚至是資金和審核問題,嘉賓們也傾其所有為青年影人一一解答。這些中國電影的明日之子們,在才華之外,需要的是勇氣、自信、技巧和不斷的成長;來自國際市場、國際電影節的機遇和幫助也同樣重要。

 

聆聽優秀青年電影人自己的聲音   為成功譜寫序曲

論壇二/左到右:梅峰、喬梁、郭柯、週全、王飛飛.JPG

主題論壇“青年導演創作之路分享”在著名導演同時也是北京電影學院導師的梅峰、喬梁,以及優秀青年電影導演郭柯、週全、王飛飛的分享中為更多的青年電影人指明方向。

論壇二/梅峰.JPG

梅峰

論壇二/喬梁.JPG

喬梁

論壇二/郭柯.JPG

郭柯

論壇二/週全.JPG

週全

論壇二/王飛飛.JPG

王飛飛

擅長紀錄片拍攝的青年導演郭柯,以他剛剛取得優秀成績的電影《二十二》為案例,提出“青年導演真正的考驗來自第二部作品,那才是考驗導演本人初心的關鍵”;畢業于AFI,對於電影的海外製作十分熟悉的青年導演週全則通過首部長篇《西小河的夏天》總結到“將西方留學經驗與中國合作經驗的融合能夠為電影帶來完全不同的觀感“;具有豐富電影實操經驗的青年導演王飛飛在解讀其長篇處女作《何日君再來》的同時也道出了“青年導演的首部作品更多處於自我堅持和肯定,而不是依靠創投或外界支援”的經驗之談。

有優秀青年導演的分享,也有來自資深電影人的啟迪。梅峰為青年電影人踐言:“電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一個團隊用最有效的方式工作配合,妥協有時候是關鍵。”喬梁也以經驗告訴在場的每一位:“熱愛你的行業和崗位,帶著責任感和專業度工作,達成團隊間的相互欣賞和鼓勵至關重要。”短短兩小時的論壇,在理論和實踐交織出的夢幻火花中不斷達到高潮。

有精彩的經驗分享,就有對電影事業孜孜不倦的渴求。在聆聽過優秀青年導演對於作品的製作、團隊搭建、完成以及未來目標之後,現場的青年電影人也在Q&A的互動中表現出了更多對電影知識的渴求。從創投路演的準備到與海外電影製作團隊合作的磨合,從合作方的選擇到與製片公司的合作……嘉賓們也一一給出了解答。每一句話都是來自前輩的經驗,都成為青年電影人未來道路的堅實基石。

作為本次主題論壇的主辦方,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始創于2014年,是中國電影基金會下設的唯一一個支援青年電影事業的公益基金。基金搭設公益服務平臺和青年電影人才培育平臺,扶持和推介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電影項目,提升中國電影新生力量的影響力。成立不久就推出了青年電影項目徵集、評選、獎勵活動,舉辦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行業論壇等活動。並將一批青年導演、製片人推送至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東京電影節等國際電影節的工作坊學習交流。併為青年電影人提供了和國際電影大師對話的平臺。

願我們與青年電影人並肩前行,在通往中國乃至國際電影市場的道路上不斷展現更好的自己,成就屬於新一代中國電影人的華彩樂章。

 

 

責任編輯: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