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北京東五環的文創産業寫字樓裏,第一次見到孫士博先生。彼時他正在會議室裏帶領著一班年輕導演策劃一個活動方案,肢體語言豐富、慷慨激昂。會議室外是整齊的後期機房,員工們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宣傳片後期剪輯,繁忙,但有條不紊。孫士博,就是這家年輕但又成熟的公司——雷曼士嘉(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創始人。
2001年,這位熱血而又質樸的80後小夥開始投身傳媒行業,從廣播電臺的主持人,到電視臺的采編記者,再到自己獨立創業,至今18年。而他的足跡,從吉林臺,到海南臺,再到中央臺,最終轉向了市場。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我是從地方到中央的,跑過時事新聞也當過娛樂記者,加上新聞學的專業出身,混合型極強。”這大概也解釋了自己做公司以後,他發現自己面對市場需求的適應性也極強。傳媒行業的摸爬滾打、采編錄製,每一個環節流程他都熟悉,多項能力鍛鍊,給創業的孫先生打下了牢固的專業基礎。
2012年,在國企性質的機構裏本已穩坐不錯崗位的孫士博依然決然地辭職了,帶著一腔熱情和期待,開創了這家名為“雷曼士嘉”的影視傳媒公司。“傳媒人就是有個性的、獨立的、敢闖的,這樣才有不斷的創意與新想法,保守思想的人做不了好導演。”關於當時這個決定,孫士博如是説。
“開公司與給人打工的體驗完全不一樣,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會的,也是慢慢學出來。”孫士博先生往後靠了靠,鎖著眉頭,但又笑了笑,目光裏有明顯的堅定:“創業的體驗很重要,雖然非常艱難,但它讓我感受到了個人的價值,也找到了人生的目標。”
説到人生目標,孫士博尤為感慨。普通工薪家庭出身的他,上大學期間為體驗生活而討過生活,當過門童、服務生,給人修過熱電網路,考了CISCO網路工程師認證、MCSE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等一大堆專業技能證書,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方向。“糊口可以如此,但這不是我要的事業方向。”當時的孫士博就開始思索,自己未來究竟要做什麼。在中央臺和新華社做配音員的兄長,給孫士博的影響最大最直接。“那會看了我哥的工作,突然像找到了一扇新大門,就覺得突然明白了自己的熱情在哪了。”於是,在兄長的領路下,他滿腔熱情地跨入了傳媒行業。“那會我就知道,我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了。而現在的創業之路,就是我在進入這個行業之後越來越堅定的人生目標。”
“我們這群80後,都是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見證四化發展過程長大的人,打心眼裏希望向前輩學習,能夠有獨特的視角,去建立和社會以及世界的聯繫。那個時候在公司工作,對自己(能力發展)而言,説實在話到了一個瓶頸期,而我本身又不是一個願茍且與現在生活的人,所以我更加想以自己的實力去回饋和感謝給予我幫助的人和社會,同時也用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行業技術的精通是創業者的核心基礎和專業鋪墊,但創業者該考慮的遠遠不止于如何生存,更應該思考如何能夠長遠發展。孫士博先生對公司定義是“傳承”——精神和技術能夠被傳承,先做優秀企業,再做百年企業。“我不怕別人笑我狂妄,做人總得有點遠大目標吧!踏實的每一天才有方向。”2012年創業至今,在孫士博的帶領下,公司團隊的成果每年都有跨越,但他並不滿足。前幾年,在政府的大利政策扶持下,傳媒行業內的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但同時,受市場、政策等一些大環境的影響,創業公司的長期發展也並不容易。孫士博開始積極考慮:“如果公司盈利項目單一,就容易被淘汰。所以要想好好生存發展下去,甚至做到行業內領頭羊的位置,就一定要打造屬於自己的産品。 ”
2018年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指出大力扶持民營企業,讓孫士博先生更加堅定了信念,經過不懈的努力,他拿下了一個夢寐以求的機會。他希望通過這件事情回饋社會,做有利於中國經濟,為中國的發展進程添磚加瓦。
“是真的很感謝有這樣的機會,讓我走到了今天這一步。換句話説,如果沒有剛入行時前輩們的幫助,如果沒有創業初期黨和政府的政策支援,我沒有今天。今後我也會始終堅定地走下去,做個有情懷、有夢想、有擔當的傳媒人,也將我的公司做成專業、靠譜、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
孫士博的辦公室有一面墻是書櫃,當中有一格放著《海賊王》的手辦。也許在孫先生心中,創業就是偉大的“航海夢”,熱血,真誠,契而不捨,是他永遠揚帆遠航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