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黃金時代繪畫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1-08  內容來源: cctv

 

油畫《波旁王朝的瑪麗亞·克裏斯蒂娜公主的肖像》(伊麗莎白·維熱·勒布倫作品)
 
歐洲文化史上的巴洛克時代是一個充滿了才華、創作力和傑出文化成就的時代,但在後世巴洛克藝術也曾受到誤解和忽視。“巴洛克藝術”是17世紀歐洲最流行的藝術風格,它産生於16世紀末的羅馬,在歐洲一直延續到1750年左右。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於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變形的珍珠”(barroco),作為形容詞,有“俗麗淩亂”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缺乏古典主義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紀崇尚古典藝術的人們,對17世紀不同於文藝復興風格的一個帶貶義的稱呼,現今這個詞已失去了原有的貶義,僅指17世紀風行于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17世紀到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1750年),這一時期,上承文藝復興,下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藝術上趨勢是“世俗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這一趨勢對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倫勃朗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地,漸漸佔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17至18世紀正是巴洛克藝術的黃金時代,義大利的那不勒斯涌現了眾多藝術家。一時間,那不勒斯成了除羅馬、巴黎以外巴洛克藝術的又一重鎮。


責任編輯: 晴天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