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 |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衝鋒的軍人

現場直擊 丨 發佈日期:2020-08-28 丨 時長:06'16''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20/8/31/20208311598842163830_408.mp4

“ 土墻草頂壘空房,三塊石頭圍火塘;門前糞泥沒雙腳,屋內同居豬和羊;家徒四壁沒有窗,人氣不比畜氣旺。”

每每問起生活在涼山中的彝族同胞對家鄉的印像是什麼,他們總會唱起這樣的民謠。而同樣生活於此的彝族軍官布哈更喜歡用“ 薔薇幾度花,明月照何家”來表達對故鄉深沉而複雜的愛。因為布哈始終堅信,貧窮落後絕不是彝族人民的宿命,花開明月才是彝族之鄉美好的前景。   布哈在田間地頭與貧困戶聊天

布哈是武警四川總隊涼山支隊某大隊教導員。2017年,總隊把脫貧攻堅的戰旗插到了全國彝族人口第一大縣昭覺縣的梭梭拉打村。生於斯長于斯的布哈成為“駐村幹部”第一人選,面對前來動員的上級領導,布哈當面立下“報答黨和人民恩情我心我願、助力彝族群眾奔康不勝不休”的軍令狀,打起背包便奔赴脫貧攻堅的新戰場。

把脈問診找方向,扶志扶智斬窮根

初來乍到,布哈了解到,梭梭拉打村是一塊脫貧攻堅“硬骨頭”,全村5個社共1779人,均為彝族,是個典型的半農半牧彝族集聚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51戶,607人,貧困人口達34.12%。對於這個村莊而言,脫貧攻堅是“一步跨千年”的民生、民心工程。布哈深感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但是對於布哈來説,“越是艱險越向前”,他一頭扎進村寨,遍訪全村522戶家庭,區分因學、因病、因超生、因缺技術等致貧原因,為貧困戶“量身定制”幫扶舉措。

布哈與村民們座談

布哈深知:一個地方想要徹底脫貧,教育扶貧是治根本、管長遠的方法!所以,布哈繼續徹底摸清梭梭拉打村在校生的底數。他了解到,大學生學習開支大、生活成本高,一個貧困戶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非常艱難,於是,他向總隊領導彙報了成立助學金的想法,並得到大力支援,梭梭拉打村在校大學生每人每年獲資助6000元;中學是一個學生承上啟下的關鍵階段,學習激情的調動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所以布哈決定成立勵志獎學金。3年的時間裏,他一共幫扶18名彝族學生完成學業,2人考上大學、1人考取研究生、1人學成返鄉創業。

通過一段時間的走村入戶,布哈感覺到,老百姓把脫貧工作當成慈善、分不到“好處”就心裏不平衡;“ 靠著墻根曬大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現象比較普遍;把武警部隊幫助脫貧看成徵用土地的投資行為;薄養厚葬、高額彩禮、相互攀比等舊習未除.......

    布哈走訪貧困生家庭,並決定資助小女孩完成學業

扶貧先扶志。布哈暗下決心,一定要讓村民樹立“好日子是幹出來的”的理念。布哈組織召開了梭梭拉打村的首次村民大會,通過開展“我們為什麼貧窮”的大討論活動,循序漸進引導大家找到“窮根”:通過黨課、黨員大會、農民夜校、軍營開放日等宣講黨的惠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逐漸讓村民理解軍隊參與脫貧攻堅的目的。

貧窮最大的“ 攔路虎”是思想觀念落後。他召開村民大會、宣講黨的富民政策和“鄉村振興戰略”,協助制定《村規民約》,組織參觀火普村、戰旗村新農村建設成果,幫助村民樹立脫貧信心。

揭開窮窩窩 引來金鳳凰

授以魚不如授以漁。如何因地制宜培養致富帶頭人,讓村民端起“金飯碗”,形成村裏的特色産業,很快成了布哈的心頭大事。

布哈了解得知,梭梭拉打村的婦女基本都會彝族刺繡,如果能形成規模化生産,暢通推廣銷售渠道,就可以增收不少。

    布哈帶領村民發展彝繡産業

為此,布哈4次拜訪昭覺縣民間彝繡專家阿合久都和中國彝族服飾收藏家阿吉拉則,請他們幫助培訓村裏的繡娘。兩位專家得知布哈的來意後,很快答應擔任梭梭拉打村彝繡項目的技術指導,幫助貧困群眾增富減貧。

通過採取“非遺+時尚+電商+扶貧”的模式,全村發展刺繡讓貧困群眾每年穩定增收20000元以上。

梭梭拉打村的林地資源非常豐富,獨特的氣候條件使得各類花卉的花期非常長,是養殖蜜蜂的天堂。布哈立即動員梭梭拉打村的在校大學生俄洛瓦達返鄉創業,在村裏成立了中華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合作社+技術能手+貧困戶”的模式,把梭梭拉打村的養蜂産業發展壯大。

合作社成立了,蜂箱、蜂種也採購回來了,但俄洛瓦達和村民們一樣,只會簡單粗放地散養,不會育蜂、預防病蟲,取蜜也只會最原始的方法,200多箱蜜蜂,俄洛瓦達束手無策,合作社很快面臨技術瓶頸的難題。

只要村民不偷懶,願意幹活工作,有困難布哈從來都不怕,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通過在全州四處走訪了解,布哈終於找到了大涼山名氣最大的“養蜂王”-- 宋文學。宋文學從十三四歲就開始養殖蜜蜂,技術精湛,非常專業,但他性格孤傲,經濟條件好,很少有人能請得動他“出山”。為了請到宋文學擔任技術顧問,布哈三番五次往他家跑,甚至承諾劃分股份給他,都被婉言拒絕。

布哈和村民展示養蜂成果

一次,布哈休假回家陪妻子過生日,聽説宋文學到西昌辦事,借著給妻子買禮物的機會,早早便到市裏等待。可一整天過去,禮物忘了買不説,人也沒等到,妻子氣得罵他“走火入魔”。得知布哈為了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一門心思找自己,宋文學被布哈的熱心感動,最終願意“出山”。激動的布哈帶他參觀了全新的梭梭拉打村,介紹了梭梭拉打村的脫貧規劃。看到村子的變化,也感受到布哈的一片赤誠,宋文學主動提出到梭梭拉打村來養蜂,並且將他養殖基地的優良蜂種部分投入到合作社。現在,梭梭拉打村的養蜂合作社已經步入正軌,不斷地為村民帶來可觀的收益。

前期,布哈又多方聯繫到皇竹草和黑山羊的種草養畜項目。為了這個産業項目順利落地,他來回奔波,跑了三四十家單位,以往從來不求人的他,現在把能求的求遍了。

  如今,在布哈的扶貧日記上,一組組數據讓人欣喜:村裏的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的34%歸了零,151戶貧困戶在短短兩年內全部實現脫貧,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6200元左右,比2019年國家貧困戶脫貧退出標準高出2000元.....

你就是我們的親人!大涼山的索瑪花因你而綻放

7月的大涼山,連日的降雨澆透了日漸富庶的彝家土地,朝陽鋪灑在綠意盎然的杉樹上,晶瑩的露水像一顆顆珍珠般閃閃發光,梭梭拉打村幼兒園的朗朗書聲傳遍整個山谷。

布哈與村民一起謀劃村子的美好未來

迎著晨曦,一個皮膚黝黑的軍人正與村民熱絡地聊天,領著大夥走進田間的蔬菜大棚。看著這位早起勞作的軍人,為繡娘捻線的73歲老阿媽的惹伍甲莫翹起了大拇指:“共産黨, 瓦吉瓦(好得很 ) !布哈,卡沙沙( 謝謝) ! ”

“索瑪花”是杜鵑花的彝語名,即“迎客之花”。對於四川省大涼山腹地的梭梭拉打村村民來説,武警四川總隊涼山支隊政治教導員布哈的到來,好比一縷春風,吹開了這個彝族村寨奔向小康路上的朵朵索瑪花。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薛立勝

監 制:戴   凡

主   編:張若夢

編   導:房小棋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