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9/12/23/201912231577069729274_408.mp4
手跡,記錄了歷史的細節,就像攝影,是一個被凝固的瞬間,無論是鋼筆或是毛筆,都可以穿越歷史的時空,帶著書寫者的溫度,與今天的我們對話。當今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一群致力打撈文化記憶的人,長年累月尋找和收藏著這些珍貴的手稿,盡其所能為它們找到一個安全的“家”。手跡收藏圈中流傳著這樣幾句話:”最重要的是有精神的信仰。收藏源於熱愛,收藏藝術品不僅僅是喜愛藝術家的作品本身,有時候是被藝術家獨特的人格魅力所傾倒。名人手跡收藏更是這樣,讓人接近精神偶像,感受他們存在真實性,這種收藏是有溫度的。”名人手跡的收藏一般分三大類:簽名;書札和手稿。簽名,一般有名片簽名、請柬簽名、紀念封片簽名、照片簽名、著作簽名、特殊紀念品簽名等等,簽名之後最好落有名章。
談起手跡收藏,特別是近現代名人手跡收藏,有一個人的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方繼孝。方繼孝,文史學者、作家、鑒藏家。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魯迅博物館榮譽館員。他從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並潛心中國近、現代的文學史的研究,發表論文300余篇。他的主要著作隨筆集《舊墨記》書係(已出版一至六輯。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記錄了自己收藏名人手跡過程中的一些經歷。
方繼孝收藏了將近30年的時間,擁有近萬件的藏品,打開他的收藏箱,一封封具有年代感的信封展現在眼前。錢學森、季羨林、金岳霖、郭沫若等等一位位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他們的親筆書信全都完好無損的保存在了方繼孝的“百寶箱”中。説到為什麼會對名人手跡的收藏如此熱衷,方繼孝説:“每一個手跡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且這個故事都是不見著錄的,很多都是鮮為人知的故事,當你欣賞這個藏品的時候經常就會被手跡作者所講的故事感動,他有可能做了一件事情但是他從來沒有和別人講過,包括研究這個人的專家他也不一定知道這些事情,這個時候收藏手跡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收藏手跡從另一個角度來幫我們更好的了解歷史事實,也把這些歷史中名人的足跡更好的記錄下來。”
在2019年的9月份,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了一期名為“紅色筆跡——紅墻下的名人手跡展”的展覽。該展覽由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主辦,500余件藏品全部源自方繼孝的珍藏。談起此次展覽,方繼孝説:“北京作為偉大祖國的首都,近現代名人匯聚於此,他們之中的許多人生活和奮鬥在紅墻下,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不經意間,他們的手跡得以存世,這些手跡為新中國奮鬥者的足跡平添了一抹紅色底色。70年人來人往,70年寒來暑去,新中國的建設者們把自己的生命履歷印在箋紙上,他們的精神與追求,如今看來,依然沉實。 我這次展覽通過這些名人的手跡,將公眾帶入曾經的年代,以歷史的角度,展現出一幅新中國建設的群英譜。”
收藏、研究和鑒賞名人手跡既是一種高尚的情趣和追求,同時也是一種心靈的慰藉和修養,更是史學研究與藝術品收藏良性互通的體現。方繼孝,他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手跡上的歷史。
Hi中國人工作室 出品
出品人/ 王曉輝
總監製/ 薛立勝
監 制/ 戴 凡
主 編/張若夢
編 導 剪 輯/李凱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