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神仙”

璀璨人文 丨 發佈日期:2019-02-15 丨 時長:6'01''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9/4/28/20194281556446424648_408.mp4

“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    

——老舍 《四世同堂》     

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傳統吉祥物,起源已無法考證,但在明代就已經流行。明人紀坤在《花王閣剩稿》中寫道:“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至清代時,此俗更盛。清《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

在北京市西城區琉璃廠古文化街上,有這樣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門上高挂著一個牌匾,上面寫著“老北京兔兒爺”,而這家店的主人就是老北京泥彩塑兔兒爺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張忠強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傳統手藝人,而他做“兔兒爺”也有近30年了。早期小店經營困難,張忠強只能咬緊牙關撐著。後來兔爺的文化價值逐漸被大眾認可,生意熱鬧了一些,但他卻沒有太多欣喜:“我這十平不到的小店呀,説實話只要能收支平衡,不賠錢,就算完成任務了。”

每當有顧客光臨小店,張忠強都喜歡用俏皮的北京話講述兔兒爺的歷史與故事。“我們店從來都是只介紹,不推銷。願意買的客人自然會買,推銷了反倒會讓人瞧不起。”言語之間透著作為“守藝人”的尊嚴和氣節。繼承這門手藝幾十年來,張忠強收穫的不僅僅是興趣與榮譽,更有傳統文化帶來的感動。就張忠強回憶,有一位幾十年後歸國的華僑,專程帶著翻譯來到店裏買兔兒爺,應該是為了追尋兒時的回憶吧,離開超過70年,北京的一切都變了,沒想到這個小玩意兒還存在著,作為一種“念想兒”,老華僑特別高興。

兔兒爺製作從打坯、合模、起模、沾水、刷邊、修飾、壓光、扎耳朵到晾曬十幾道工序,由於製作過程繁雜已經很少人從事這項工作。張忠強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古老的製作方法,製作技藝,傳承下去,又要符合今天的文化發展。出於對兔兒爺的感情和心中那份社會責任感,張忠強決定盡己所能,留住兔爺。於是他開始在社會和學校推廣兔兒爺的製作工序,每週都給小學生和志願者們上課。“我教的五、六年級的學生裏,是有幾個好苗子。但現實的,他們會面臨升學的壓力,很難把這個事業繼承下去。”張忠強語氣中透著些無奈,“不過也不用太急,起碼我還能做好幾年呢,我還年輕。”

張忠強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擁有一家北京兔兒爺博物館。如今,在政府的支援下,他在前門開了一家展示兔兒爺製作技藝的小店。在店裏,你總能看到他不厭其煩地為顧客講解著兔兒爺的故事和技藝。張忠強説“能為北京城留下點東西,能為北京文化留下種子,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編導 剪輯/韓歆昊

攝像/李凱馨

攝影/張若夢 

特別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