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8/2/13/20182131518525642896_408.mp4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代詩人杜甫的一句詩寫出了人們久盼音訊時的迫切心情,引發共鳴從而千古傳誦。古時人們聯絡感情的手段便是寫信,從而有了“寫得家書空滿紙!”的相思,而現代社會,人們因通訊的發達已經很少寫信了,家書更是少之又少。但往往只是這薄薄的幾頁紙,卻承載著人們深刻的感情。
在歲末年初,讓我們走近幾位普通人,從他們的故事中,一起來感受萬家燈火、闔家團聚的時刻,他們的家書所講述的團圓、安康、溫暖和幸福。
1. 團圓
這是一封寫給自己孩子們的家書,對於一群貴州山區的留守兒童來説,這封家書的作者——央視記者長江,就是他們心中的理想媽媽。
2017年,央視記者長江在貴州大山裏採訪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童伴媽媽項目時認識了這群可愛的孩子。他們大多是留守兒童,父母多年外出打工賺錢不歸,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家庭生活拮據,有錢上學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有的孩子上學的伙食費都不夠,很多孩子家裏沒有多餘的勞動力,還有的孩子患病無錢醫治……長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了這群孩子的身邊,她尋家訪戶、詢問情況,不僅幫這些孩子找愛心企業資助上學,而且籌集善款幫他們治病。她像當地的童伴媽媽一樣,用母性的寬容溫暖呵護孩子們的心靈。
今年她給這些孩子們寫了封家書,她説:“孩子們,無論如何我都要高高興興的,先拜託你們過一個年好嗎?我在北京離你們很遠,但是在年三十的那個晚上,我一定會朝著貴州你們家鄉的方向,張開雙臂擁抱你們,和你們説一聲過年好的。”
2.安康
康思琦是北京南苑消防隊的指導員,入隊六年以來,他從普通的戰士成長為隊裏的指導員,他已經有六年沒能回家陪父母度過一個圓圓滿滿的春節了。今年的他,依舊無法回家。
消防員這個職業伴隨著極大的危險,因為要奮戰在防火滅火第一線,而且出勤時間極不穩定,有情況就要馬上集合,哪怕是在寒風凜冽的清晨或是萬籟俱寂的黑夜。但康思琦説他喜歡這份職業,雖然伴隨著危險,但能和戰友們一起救民于危難之際,他覺得很值得。
當我們採訪問他覺得辛不辛苦的時候,他只是平靜的對我們説:“駐守一方,就要保一方平安,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在給母親的家書中他是這麼寫的:“我在部隊一切都好,我喜歡消防員這個職業。我喜歡那些被救助的人對我們交口稱讚,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無以言表。”
“兒行千里母擔憂,媽媽,我知道您也想念著我,您在家要保重身體,不要太牽掛我,我會照顧好自己。天氣寒冷,您一定要多穿衣服,等我忙完了這段時間再回家看您。”
3. 溫暖
李傑是一名國家電網北京豐臺供電公司調度員。春節是每年的用電高峰期,同時也是電網調度最緊張的時候,因為要保證每條線路的正常電力供應,總有人回不了家,李傑就是其中一個。
李傑是默默為我們守護“光明”的人。李傑老家不在北京,今年是他在北京工作的第十個年頭。十年來,他先後在一線工區、調控中心、發測部等部門工作,逐步從一個新人成為部門的主力幹將。李傑的領導和同事們都對他的工作給予高度的信任和肯定。
李傑説自己因為工作繁忙對父母總有愧歉,尤其是當父母生病時不能陪伴在側,更是令李傑感到內疚。今年春節不能回家的他心裏很是難受,但李傑依舊選擇堅守崗位,因為他要對得起這身“國網綠”,對得起自己的這份工作,對得起自己的內心。
在給父母的家書中,他這樣寫道:“我知道,當我穿上這身“國網綠”,就註定要為千家萬戶的光明奮鬥,就註定要舍小家為大家。親愛的爸爸媽媽,謝謝你們這些年一直理解我,給我加油鼓勁,我定會不辜負你們的希望,做一名合格的首都電力人。也請你們一定要保重身體,兒子在這裡一切都好,勿念。”
4.幸福
宋秀玲是山西人,和很多北漂一樣,背井離鄉來北京闖蕩,她即將迎來做月嫂的第七個年頭。
月嫂這份工作很辛苦,需要絕對的細心和耐心。嬰兒尿一次就得換一次尿不濕,寶寶夜晚啼哭要打起精神好好哄睡,飲食方面也要各種注意營養平衡。從事月嫂這份工作以來,她照顧過的嬰兒已經有四十多個,説到這一點,宋秀玲覺得很有成就感。
她説剛來北京時,看著一棟棟的高樓大廈,她是有些迷茫和害怕的,過了這麼多年慢慢習慣,而且也慢慢喜歡上了這份工作,這份工作能給許多家庭帶來幸福。
宋秀玲自己也有兩個女兒,但對自己的女兒們,她總是無暇顧及。在這一方面,她顯得有點遺憾和難過。她希望女兒們能多多理解自己的媽媽,媽媽不是不喜歡她們,而是媽媽肩上擔著生活的擔子,媽媽要對整個家負責。
她説當孩子長大,總有一天會理解的。
今年她給家裏寫了一封信,一筆一劃非常認真。在寫給女兒的內容中,她告誡女兒:“你們在家裏要好好讀書,陪爺爺奶奶好好過年。”她也對自己的父母寫道:“今年女兒又不能回家(過年)了,爸爸媽媽要多保重身體,不要讓女兒放心不下,明年春節我一定回家!”
家書,寄託的是寫信人真實細膩的情感。
團圓、安康、溫暖和幸福的故事已經發生、正在發生、還會發生。
策劃:郜玉至 石雨桐 馬雪婷 投稿郵箱:hizhongguoren@163.com 聯繫電話:86-10-8882 8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