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視頻中國  >   新聞熱點  >  
首頁> 視頻中國

高品質發展調研行 | 踏“雲”而行 工程機械“掘進未來”

發佈時間:2024-06-20 10:34:16 來源:央視網 作者: 責任編輯:佟明月

image.png

央視網消息:江蘇徐州作為老工業基地,傳統産業佔比超過60%。當前,傳統産業正面臨著“智改數轉網聯”,也就是智慧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路化聯接的深刻變革。工程機械是徐州的一大優勢産業,如何讓這個優勢産業走向未來?《高品質發展調研行》一起走進徐州。

走進江蘇徐州一家挖掘機廠的生産車間,一個特別的空間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一面白板、幾張會議桌,這個就建在生産線旁的小空間被大家稱為“創新工作室”。無論是研發成果的驗證,還是生産線上的難題,都能在這裡第一時間解決。

工作室的成員們正在為焊縫智慧檢測系統做升級,這套新型系統就像挖掘機的“數字醫生”,可以通過線上3d掃描把挖掘機動臂在焊接過程中的缺陷智慧識別出來,而成員們的創新成果主要都集中在一個不到巴掌大的探頭裏。

方榮超説,有了這項突破性技術,現在的智慧檢測與人工相比,效率提升了120%,檢出率也由82%提升至100%,但創新的路從來都不好走。

創新的成果還體現在一個個小細節裏。記者看到重量相差30噸的動臂在同一條生産線上,智慧化改造讓這些“大塊頭”也能柔性生産。記者還發現每個零部件上都有一個二維碼,這個專屬的“身份證”讓它們有序組裝,每8分鐘就有一台挖掘機下線。生産品質和效率的大幅提升讓團隊裏的成員對創新充滿了信心。

在工廠內部,像這樣的創新工作室還有6個,它們不斷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活力。目前,企業已經獲得了超過800項專利。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創新研發的背後還有著數字技術的強大支撐。通過5G技術和雲服務平臺,産品從一塊鋼板到最終下線,全生命週期都可以監測和追溯。

工程機械上有朵“雲”

今年以來,徐州市新建5G基站900個,累計超1.95萬個,通過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很多傳統企業都在積極“上雲”。這朵“雲”能釋放出什麼樣的能量?繼續來看。

徐州的這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已經和80多個行業的7萬多家企業建立合作。這朵“雲”要想將人、設備、資訊化系統及整個工業體系連接起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接入設備。

在這張産業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平臺最遠的合作在18000公里之外的巴西,最深抵達了地下1000多米的礦井,最高去到了青藏高原。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分析,平臺可以為傳統産業提高生産效率,也能提前預判風險,保證生産安全。

張啟亮告訴記者,這朵“雲”要做的下一步是能更好地服務於人,這也是未來的新趨勢。因此,他們不僅僅和製造型企業合作,還要在“雲上”和設計企業牽手。在一台可以遠端操作的設備上,就運用了兩大平臺的優勢。

路易霖告訴記者,這朵“雲”的能量還能更大,依託雲平臺,他們可以更精準地了解市場和客戶的需求。大到駕駛艙,小到零配件上的一個按鈕,他們都做過無數次的數據分析和實驗。

工程機械“掘進未來”

不少企業告訴記者,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還有一些更難更深的問題需要雄厚的科研力量才能突破。現在徐州已經建立起由頭部企業和多所高校組成的産學研一體化平臺,正在為傳統産業注入新的活力。

在徐州地鐵四號線的施工現場,看似傳統的地鐵隧道挖掘,如今卻用上了前沿技術。記者看到工作人員在場地內架設了100多組感測器,可以實時匯總數據形成風險評估報告,並且還實現了“隨掘隨探”。讓記者沒想到的是,提供這項技術的是來自於幾公里外的一家深地工程實驗室。

這家在地下深耕的實驗室裏擺著上百組接收器,可以超前50米為地鐵中的盾構機“探路”。

就在記者採訪期間,一場“跨界合作”研討會正在進行,來自不同機構的研發人員正向工程機械領域的“卡脖子”難題發起挑戰。

為了真實還原工程中的多重場景,團隊甚至把即將在青島海底隧道使用的鑽取測探設備搬到了地下。

李曉昭説,打破壟斷不在一朝一夕,靠的是耐得住寂寞、久久為功。現在,他們研發的“導向取芯”技術就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準,深地空間綜合實驗也開始啟動,地下超算中心按計劃進行測試。這個産學研聯盟在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讓傳統産業面向未來。

今年以來,徐州大力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加快科學成果落地轉化。前四個月,徐州市新能源、智慧裝備和新材料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00.7%、36.7%和51.2%,逐漸形成了傳統産業與新興産業、未來産業融合發展的矩陣。


【責任編輯:佟明月】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