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視頻中國  >   新聞熱點  >  
首頁> 視頻中國

中國故事丨尋找高原生靈守護者“羅布玉傑”

發佈時間:2024-05-24 09:59:41 來源:新華社 作者: 責任編輯:白玥

image.png

“羅布玉傑是誰?”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近日與10余名骨幹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一起,從以他名字命名的那曲市尼瑪縣羅布玉傑管護站出發,開始對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進行巡護。

羅布玉傑,原西藏自治區尼瑪縣森林公安派出所一級警司,2002年6月1日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抓捕盜獵分子時中伏,不幸頭部中彈犧牲。這一次,我們跟隨他的後輩們,踏足他以生命守護的自然保護區,去了解這些羌塘生靈守護者們的故事。

  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出發巡護前在尼瑪縣縣城的羅布玉傑管護站合影(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踩著羅布玉傑的足跡,深入“無人區”

羌塘,藏語意為“北方的空地”,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地處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

這是一片無比廣袤的土地,僅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就達29.8萬平方公里;這是一片高峻嚴酷的土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五六月份還時常大雪紛飛,核心區絕大部分沒有人類活動;這更是一片生機勃勃的土地,共分佈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被譽為“野生動物的樂土”。

  成群的藏野驢從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們的車前跑過(5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20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為了攫取利益,盜獵分子獵殺藏羚羊,一度讓“高原精靈”的數量急劇下降。這時,像羅布玉傑這樣的英雄站了出來,用青春、熱血和生命擋在藏羚羊和盜獵分子的子彈之間,才換來了如今“萬類羌塘競自由”的良好局面。

離開尼瑪縣城,巡山隊伍沿土路行進。很快,土路沒有了,車隊只能沿著之前巡山時留下的車轍走。找不到車轍的時候,山就是路標。

更難的是過河,河道百米寬,石灘和細流交錯,如何選擇路線完全靠經驗。有的水面不寬,但兩邊的堤岸極陡;有的水面不深,但下面積滿泥濘;有的水面覆蓋冰雪,能不能過要靠人去趟。最難的還是下雪,天地白茫茫一片,不辨方向也看不清路況,只能等天晴……

  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的車子在巡護路上穿越泥濘(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的車隊在大雪中巡護(無人機照片,5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遙想20多年前,羅布玉傑和他的同事們面臨的條件該何等艱苦。2002年5月11日,羅布玉傑一行4人乘坐一輛老式越野車從尼瑪縣出發,在犧牲前20天裏,他們行程3000多公里。像這樣的巡護,自1994年加入森林公安戰線以來,他已經走過數十次。


在“無人區”深處,“遇見”羅布玉傑

我們用了4天時間才來到羅布玉傑犧牲地附近,這裡距最近的人類活動區約370公里。在這裡,人們為他立了一座紀念碑。每次巡護經過這裡,野生動物專業管護員們都要為他獻上哈達,撒上美酒,默哀致敬。

  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在羅布玉傑烈士紀念碑前默哀致敬(無人機照片,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小時候我就認識羅布玉傑,看著他在檢查點沒收非法野生動物製品,也參加了縣裏組織的追悼會。我在他的影響下長大,要把這份責任傳承下去。”現任羅布玉傑野生動物管護站站長格桑倫珠説。

據資料記載:1996年4月的一天,羅布玉傑在尼瑪縣橋頭設卡執勤,起獲一輛車內藏著的40張藏羚羊皮,拒絕了貨主5000元現金的賄賂,依法對其進行處罰;當年5月13日,羅布玉傑在執勤過程中發現一個商人非法運輸藏羚羊皮78張,也對其依法作出處罰……他不為金錢所誘惑的精神,牢牢印在現在的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心頭。

在布查玉野生動物管護站門口,我們看到3個巨大的野牦牛頭顱。據尼瑪縣自然資源局幹部介紹,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在巡護過程中遇到死亡野生動物的標準流程是將其解剖,以便食腐動物取食;死亡野生動物的皮、頭、角等部分,則取回管護站銷毀。野牦牛的頭、角在非法渠道目前價值數萬元,然而管護隊員們卻能不為所動,堅持將其銷毀。

在羅布玉傑的犧牲地,一片河灘的堤岸上,我們看到一個直徑約3米的石砌“地窩子”遺跡。據了解,當年盜獵分子就是在這個藏羚羊遷徙的必經之地修起工事,隱蔽狩獵藏羚羊,並槍殺了前來阻止他們的羅布玉傑。“有我們在,這種事再也不會發生。”格桑倫珠堅定地説。

  這是在羅布玉傑犧牲地拍攝到的盜獵分子修建的隱蔽工事遺跡(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越來越多的“羅布玉傑”

自2015年起,西藏自治區在羌塘建立73個野生動物管護站,目前共有780名野生動物專業管護員,羅布玉傑野生動物管護站目前有14人。

2021年7月,《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案》審議通過;2023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公佈。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加上管護隊員們的努力,才使萬物生靈能在羌塘大地自由奔跑、翱翔。他們不避風雪,深入保護區的核心區,守護著自己的家鄉,更為人類守護著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在宿營地的寒夜裏烤火,燃料是野牦牛的糞便(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現在的“羅布玉傑”們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一些公益機構的幫助下,參與此次巡山的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次仁雲丹,今年4月曾與其他42名來自西藏各地的隊友一起到北京參觀學習了10天。一路上,他跟隊友們分享了自己在北京野生動物園、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等地的經歷。他説:“以前我巡護無人區時感覺自己是在為家人守護家鄉,從北京回來以後更明白自己是為全國人民守護這片土地,幹勁更足了!”

  大群藏羚羊正在向産羔地遷徙(無人機照片,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在野生動物專業管護隊員們的努力下,目前羌塘的生物多樣性情況整體樂觀。正在創建的羌塘國家公園護佑著世界上最大的藏羚羊遷徙繁殖種群。這裡也是雪豹、棕熊、猞猁、野牦牛、藏野驢、藏原羚等野生動物的家園。根據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藏羚羊種群數量由20世紀90年代的7萬餘只增長到30余萬隻,野牦牛種群數量由20世紀不足1萬頭增長到2萬餘頭。

監製:衛鐵民 劉暢

記者:姜帆 丁增尼達

編輯:徐欣濤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西藏分社

聯合製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4-05/24/117210587_28330e41-b7ff-405f-b062-db4b33f1cf7b.png
【責任編輯:白玥】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