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視頻中國  >   新聞熱點  >  
首頁> 視頻中國

當外交遇上書香 | 以書為媒,看總書記歐洲之行

發佈時間:2024-05-06 16:07:28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 責任編輯:宋若冰

書藏古今,照見精神的世界、文明的智慧,是溝通人心的津梁。

“最大的決心會産生最高的智慧”“改變一切不需要太多時間”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翻開法國作家雨果的作品,墨香文韻播撒著道理哲思、智慧真諦。

百年歲月之後,在亞歐大陸另一端的中國大地,青年時期的習近平在雨果作品中感受到的是“震撼”:“《悲慘世界》《九三年》都是以大革命為背景的。我看《悲慘世界》,讀到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讓那一刻,確實感到震撼。偉大的作品,就是有這樣一種爆發性的震撼力量,這就是文以載道。”

東西方文明穿越時空,於此産生心靈的共鳴與會心。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當歷史的時針指向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後首次正式訪問歐洲。之後歷次踏訪歐洲,足跡遍佈英國、捷克、瑞士、芬蘭、義大利、摩納哥等歐洲各地。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始終貫穿其中。

10年前首次歐洲之行,在荷蘭,習近平主席引用伊拉斯謨“預防勝於治療”的名言,強調核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在法國,習近平主席坦露心聲:“我青年時代就對法國文化抱有濃厚興趣,法國的歷史、哲學、文學、藝術深深吸引著我。”在德國,習近平主席講述了讀《浮士德》的故事。“在上山下鄉的日子裏,我走了30華里去借這本書,書的主人走了30華里來取回這本書。”

以書為媒、以文交友,一次次文明的對話,拉近心與心的距離。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正是在那次訪問中,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鮮明闡釋了新時代中國的文明觀。

文明是多彩的。“物之不齊,物之情也。”2000多年前儒家經典《孟子》中的這句哲語,在習近平主席布魯日歐洲學院演講中有了新的注解。“正如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一樣,茶的含蓄內斂和酒的熱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讀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並不是不可相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茶酒之喻”,生動講述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相融。

文明是平等的。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參觀法國里昂中法大學舊址時,專門會見了法譯本《紅樓夢》的翻譯者李治華。一部部經典名著,見證著中法文化交流的源遠流長,印證著文化親近感是中法關係的獨特優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

文明是包容的。“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站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臺上,習近平主席用2500年前《左傳》中一段話向世界講述“和而不同”的哲學理念。

冊冊典籍,華夏著章,流淌著中華文明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也是讀懂中國“找到正確答案的鑰匙”。

“友誼不是偶然的選擇,而是志同道合的結果。”2019年3月,抵達義大利前夕,習近平主席在《東西交往傳佳話 中意友誼續新篇》的署名文章中引用了義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維亞的話。

“摯友如異體同心。”2019年11月,在希臘雅典,習近平主席引用亞裏士多德的話表達中希兩大文明的相互吸引。

歷史為證。13世紀,古絲路衝破山海阻隔,一部《馬可·波羅遊記》在西方掀起了歷史上第一次“中國熱”。17世紀,《論語》傳入歐洲,引發了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極大關注。

千年文明交流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友誼的浩蕩江河。

2019年3月,當習近平主席又一次踏上歐洲大地時,新中國即將迎來成立70週年的時間節點,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放眼世界,中法建交55週年、二戰爆發80週年、“大蕭條”爆發90週年……諸多歷史記憶交織迴響,讓人思緒萬千。

世界向何處去?中國和歐洲這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牽動著世界目光。

濤聲陣陣,夜色斑斕,那次法國之行,習近平主席與馬克龍總統在法國南部濱海城市尼斯縱論古今。由歷史而現實,從當下到未來,習近平主席多次闡述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與馬克龍總統提出的“同一個星球”的理唸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處。

在法國尼斯海燕別墅,馬克龍總統向習近平主席贈送了一本1688年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輕輕接過書,習近平主席仔細端詳,“這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們會好好珍藏”。

在法國愛麗舍宮,兩國元首共同參觀中法建交55週年和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週年圖片展。一幅幅老照片,講述著中國老一代領導人同法國結下的不解之緣。

在摩納哥王宮,習近平主席對摩納哥元首阿爾貝二世親王説:“我們兩國相似的民族性格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使得我們相知相親。”

……

歷史、現實和未來,把中歐兩大文明緊緊聯繫在一起。

2019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強調:“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文化文明的力量,如長河奔涌,至深至善、至柔至剛。摒棄“文明優越論”、破除“文明衝突論”,歷史和現實呼喚人類文明通過交流互鑒促進共同進步。

“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文明的履痕在經典著作裏、在文藝作品中,承載著大道乾坤,涵養著大格局、大胸懷、大擔當。


【責任編輯:宋若冰】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