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手工匠人如何複製“太陽神鳥”↑↑↑
2023年6月10日
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今年的主場城市活動在四川成都舉行
而中國文化遺産標誌核心圖案“太陽神鳥”
是來源於四川成都的一件國寶級文物
它為什麼能從眾多國寶中脫穎而出
成為中國文化遺産的標誌?
它的製作需要什麼神秘技藝?
它是如何被發現,又是如何被修復的?
三千年前的神秘圖案與現代生活
又有著怎樣的深度融合?
四個知識點
帶您了解“太陽神鳥”的“前世今生”
“金烏負日”的美麗傳説
太陽神鳥金飾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遺址。這枚圓形黃金飾品薄如蟬翼,靈動傳神,猶如一幅現代剪紙。其圖案採用鏤空方式錶現,內外分兩層,內層周圍等距分佈12條旋轉的齒狀光芒,象徵太陽;外層由4隻鳥首足相接,呈逆時針飛翔,令人聯想起“金烏負日”的美麗傳説。
為什麼選定它為中國文化遺産標誌核心圖案?據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介紹,太陽神鳥金飾造型精練,線條流暢,構圖嚴謹,極富美感,具有較好的徽識特徵。它有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豐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準的完美結合。
難以破解的神秘技藝
太陽神鳥金飾以砂金加工而成,外徑12.53釐米,內徑5.29釐米,厚度0.02釐米,重量約20克,含金量卻達到94.2%。據專家推測,從它的工藝技巧來看其製作過程至少經過了熱鍛、錘揲、剪切、鏨刻、模衝、刻鏤等多道工序。
為了考古研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曾經委託一位金器匠人製作一件太陽神鳥金飾的複製品,結果出乎意料!手工製作的複製品鏤空圖案的比例搭配遠不及原件生動,厚度也遠遠大於0.02釐米,且含金量也無法達到原件之高,不能還原原件金燦燦的質感,最終並沒有實現太陽神鳥金飾原有的“神韻”。而3000年前,金沙的能工巧匠是如何完成這個精美絕倫的太陽神鳥金飾,現在還是一個難以破解的謎。
險些埋沒的珍貴國寶
你知道嗎?如果不是考古工作者“眼尖”,這個國寶恐怕就要長埋地下了。
2001年2月8日金沙遺址被發現之初,“太陽神鳥”並沒有被考古隊員注意到。直到2001年2月25日,金沙遺址發掘的第18天,考古隊員在金沙遺址現場進行地毯式搜索時,被一塊已經揉成一團的小泥塊吸引,這泥塊露出的一角在陽光下特別耀眼。
考古隊員小心地剝落它外層的泥土,發現裏頭竟是個被揉成一團的金器。經過文保工作者的修復,一個令人驚嘆的精美圓形鏤空金器露出真容,“太陽神鳥”舒展旋轉,重獲新生。
上天入海的“太陽神鳥”
2005年8月,太陽神鳥金飾被選定為中國文化遺産標誌。
同年10月,“太陽神鳥”圖案的蜀繡作品搭乘“神舟六號”遨遊太空,真正實現了“上天”!
它還隨著水下永久測繪基點下過海。
雖然它是“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但它的形象多次“出差”,曾以綵燈、圖片或3D列印品的形式走入義大利、墨西哥、英國與美國等多個國家。
在金沙遺址博物館的展廳內,不僅陳列著金沙遺址出土的眾多珍貴文物,還迎接過來自埃及、義大利、墨西哥、敘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在此交流對話。
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即將於7月28日在成都召開,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運動員將在“太陽神鳥”的注視下共同譜寫生命與運動、和諧與團結的樂章。
這件三千年前的文物
不僅昭示著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燦爛
更是深度融入了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歷史文化遺産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太陽神鳥”見證了先民們的
智慧與精神追求
也將繼續見證當代中國人
守護文化遺産
賡續文明血脈
策劃:齊慧傑
監製:胡國香
記者:童芳
統籌:王晶晶
海報:王宇軒
視頻:周杉
編輯:孟潔
學術指導: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 朱章義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副館長 王方
支援單位: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