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的村莊,我們會看到沿途一路都是寬敞平坦的大道,整齊劃一的小洋房是居民們的住所,而其中還有眾多風格各異的民宿星羅棋佈。這裡的大多數的村民不僅是街坊,還是“同事”,這裡,講述著天府農博園張河村的鄉村振興故事。
接手張河村 讓民宿遍地開花
1米9的身高、架著一副黑色眼鏡框、白色襯衫挽起了袖子……初見劉仲剛在田間地頭摘果子, 我們很難將他和“新農人”聯想到一起。可就是這樣一個文質彬彬可愛的東北大男孩兒,深耕在了新津張河村,讓我們看到了新農村、新産業的發展。
“曾經的張河村在村民們的眼裏,與其他正逐漸荒廢的村落沒什麼區別,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村子裏逐漸只剩下守舊而不願離開的老人,沒有什麼産業,田地也因為精力不足而逐漸荒廢。” 途遠公司西南區域的負責人劉仲剛告訴我們,起初天府農博園被規劃在張河村等幾個村落時,頗具挑戰。
據了解,當時單是張河村就有共計18畝的零散土地需要被利用。這些單個面積小,且分散在張家河村各個地方,不好進行統一的規劃,要最大化的利用起來,最好的方式就是修建民宿。經過多輪的考察招商,最終由途遠公司來進行民宿的改造,劉仲剛就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
“民宿的特點就是佔地面積小,卻又能在景區之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恰巧適配了張河村土地零散的缺點,再加上以後農博園的建立一定會吸引著眾多的遊客前來,因此周邊的配套中對民宿的需求量也會增加。” 劉仲剛談到。
接手項目後,劉仲剛就和設計團隊走訪每一塊土地,查看他們的位置分佈和周邊建設,最終設計出25棟低碳裝配式創意民宿,運營三年左右的時間。
紮根當地 帶動村民增收
然而,建設是相對容易的事,難的是如何做好後期的運營。在項目的建設之中,劉仲剛時刻在考慮,項目整體的配套設施和資源得依靠村子的産業和發展,只有讓村民接受、參與到這個項目之中來,以後項目的資源獲取能力、人才使用的問題才能得到一個很好的解決。
和團隊進行商議後,劉仲剛決定將項目建成後絕大多數的用工崗位,包括服務人員、前臺、客房清掃員工等等,都在村內招聘。
“起初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我心裏還沒有底,不知道村民們是否願意在項目中來工作。沒想到發佈後,大家都十分積極踴躍地報名,很快就招滿了所需用工,大家彼此參與在其中,相處十分愉快,”劉仲剛笑著表示,如今項目有90%以上的用工都在自張河村的村民。
在後續的運營中,劉仲剛還想到:要是只有一個民宿項目的話,村子的文旅還是十分單一,不足以接納農博園這麼一個巨型ip所帶來的流量,能不能讓村民們自發動起來,修建起其他的文旅項目?
於是,在劉仲剛的引導下,村民們開始自發修建起諸如餐廳、藝術工坊等等圍繞著遊客的配套設施,還有的村民把自家閒置的民房拿出來給途遠公司,改造成民宿後,為遊客提供更多的住宿場地。
據介紹,如今的張家河民宿項目實行的是“保底+分紅”的創收機制,村集體保底收益31.5萬元/年。項目帶動的當地居民改造閒置農房參與民宿運營以及自發創建的旅遊配套設施,年增收5萬餘元。
“村子改造後,變得漂亮了,我們收入大幅度提高了,就連年輕娃娃也願意回來了!”談到這兩年村子的改變,村民王奶奶十分高興地説道。
串聯借力周邊 未來鄉村大有可為
談到天府農博園的發展,劉仲剛表示,新津是一個美食多、古跡多的地方,後續農博園將人流不斷帶向新津之後,也會對周邊的項目帶來流量。因此劉仲剛後續希望等人流量大了之後,把周邊的景點串聯起來,做成一個旅遊環線,實現多維度的聯動和發展。
“我們通過不斷地探索,希望打通張河村的鄉村旅遊生態圈。” 劉仲剛認為,如今遊客的需求變化太快,尤其在疫情的催化下,需要植入更多創新內容。不過,劉仲剛也堅信,在旅遊業大力發展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保留鄉村的底色。
可以説,如今的天府農博園,不僅把農業生産中最前沿的技術和智慧化的科技以及數字經濟的運營方式都盡數體現,而且還造起了一個十分強大的旅遊ip。這不僅僅對於新津是一個亮眼的名片,對於諸如劉仲剛這類的項目負責人而言,也能夠讓項目在明星ip的光環之中,借力發展。
“作為一個新的張河村人,我想用一句話來給自己和大家共勉。時間花到哪,未來就藏在哪,鄉村振興大有可為。”劉仲剛對農村發展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