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中國  >   原創  >  

朱同生:在生態農業發展中貢獻年輕力量

發佈時間:2022-12-13 17:23:14 | 來源: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 | 作者: | 責任編輯:佟明月



“堅持,並且將會一直堅持在生態農業的道路上創造更多的可能。”這是朱同生對自己下定的決心,一顆農業人的赤子之心。


緣起新津 紮根生態農業發展


2011年,朱同生與同是南京農業大學同學的妻子來到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之後兩人共同創辦了自己的農業公司。

在新津,朱同生感受到的是典型的川西壩子,有著優質的生態資源,國家 4A 景區斑竹林、濕地、荷塘……呈現“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錦繡畫卷。

轉眼間11年過去,在新津的土地上,朱同生感慨萬千:“我是2011年來到新津,也許是一種機緣或者説是冥冥中的註定,未曾想過遠在江蘇的我,此生會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工作與生活並且開展了自己的事業。”

當問及為何選擇新津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朱同生自豪的表達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新津有著深厚的傳統農業産業基礎,對現代農業發展,有很好的奠基作用,同時新津也是民營企業的搖籃,這裡匯聚著各個領域的創業團隊,讓我充滿動力。回望過去的11年裏,是政府、親人、朋友的不斷支援,讓我堅持下去。”


聚焦變化 為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朱同生目前主要從事與農業、鄉村生態景觀打造、農業服務等鄉村振興類綜合項目的工作。

作為一位資深的農業人,這些年,朱同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到中國農業的變化,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鄉村振興下的現代農業發展。

“我自己經營著農業公司,深知發展生態農業離不開農村,更離不開鄉村振興,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一環,就是産業振興。生態農業作為一種環保可持續的耕作方式逐步被認可,所以當生態農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使更多的社會資本、政府財政、從業群體從城市轉向農村,給農業現代化發展帶來了挑戰與機遇。”朱同生説。

對於天府國際農博園的建立,朱同生則表示,這是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共贏,“現代農業應該是由傳統農業的創新、現代技術的應用以及産業模式構建而構成的。只有充分根據地域優勢與資源配套,因地制宜合理的規劃和實施,才有可能實現鄉村振興,因為農業是鄉村振興戰略無法回避也是必須面對的話題。天府國際農博園的建立則是完全符合客觀規律,將農業的最新科技、成果、模式向外展示,獲取更多的雙向交流,併為現代農業與鄉村振興的發展持續提供動力。”

當提及對當地居民、企業帶來的變化時,朱同生説:“在農博園、在新津,我能看到這些年農業的産業結構與主體不斷進步,鄉村的公共基礎配套設施更完善、政策普惠力度更深入。這使得咱們的農業企業、從業農民不僅在經濟收入上得到提升,更關鍵的是技術與方法不斷升級,讓我們能夠站得更高、看的更遠、走的更穩。”


抓關鍵少數 讓科技為農業發展賦能


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則是農業科技,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朱同生在農博園工作期間,深深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強大力量。

“農博園在新津建立,是具有良好的傳統農業産業的空間優勢,背靠成都主城區,發展都市化農業,用優質農副産品、優美生態景觀、特色休閒環境促進著當地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之上,邀請全國農業領域的優秀專家、團隊來此,將他們掌握的科技技術與當地的傳統優勢相結合,衍生出了一種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朱同生説。

通過高新技術對農業發展的積極賦能,使得新津全區土地500畝以上規模流轉面積達3.3萬畝,優勢農産品生産基地達3個以上,使農産品的生産達到集中化、集約化和標準化;農機總動力達16萬千瓦,綜合機械化率達65%,使生産效率大大提高。

當談及科技對傳統農業帶來的影響時,朱同生表示:“在農博園工作,使我能夠接觸到農業發展的最新模式和技術,二者相輔相成。在以前,由於傳統農業對於氣候的依賴性非常強,在遭遇極端氣候影響下,有可能很多農作物減産絕收,而新的現代農業,在高新技術與模式的幫助下,可以有效的減少極端氣候對自身的影響,更是在正常發育的情況下,得到更多的産量和更高的品質。”

同時,朱同生對農博園的科技力量充滿了信心,“目前農博園引入的很多涉農項目都具備一定的産業核心技術,如新希望、通威、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的科技成果轉換,如果這些項目、技術全面投入生産與運營,我相信能給新津的農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走出去的機會。也會在全國範圍內産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路阻且長 需更多農業人的前赴後繼


在農業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使朱同生感受到當年的農業與現在的農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農業從業人員的變化,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化、科技化等特點。

“新時代新的奮鬥路程,三農的發展需要新的血液注入,這不僅需要傳承千年的農業經驗,還要具備對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技術支撐,因為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行業,涉及諸多領域的知識與技術,這就需要不斷有新的人才、技術涌入。我相信,現代農業的發展在無數新老農業人夜以繼日的努力奮鬥下,會得到一個質的提升。鄉村廣袤的土地,都是我們年輕人描繪未來的畫卷,未來的鄉村,一定會是新生活方式的變革地。”朱同生説。

對於自己以後的發展道路,朱同生也下定決心:“選擇了農業這一條道路,就算路上滿是荊棘,也會堅韌的朝目的地前進,正如一粒種子,從萌發、生長、開花、結果,整個過程充滿未知和期待。”

“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我們的隊伍,為生態農業的發展,貢獻年輕一代的力量!”這是朱同生的願望,也是對中國生態農業發展的一顆赤子之心!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