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有吸引力的文化選題與科學系統的漢語教學方案相結合,一期期多語種短視頻,以小見大,組成學中文、識中國的《中文寶盒》,推動中國的語言和文化被海外受眾認同接受,使“中華文化熱”在全球不斷升溫。節目首個系列“指尖技藝”,從具象的“手”出發,聚焦中國傳統手藝和手藝人的故事。
中文寶盒 | “指尖技藝”05匠心制壺
通過一雙手,你會看到什麼?是感知、是創造,更是勤勞。今天的故事,從一雙手、一把壺、一口窯講起。
“出窯”兩個字吧,就是期盼,很有神秘感。
王輝,宜興丁蜀鎮紫砂手藝人,做壺二十多年。
中國人愛茶,也愛壺。而製作一把好壺往往取決於它的原材料——泥土。宜興得天獨厚的紫砂泥,使這裡成為了中國的“陶都”。宜興紫砂泥不同於其他陶土,其沙性含量較高,透氣性和透水率較強。
“柴燒紫砂”是用紫砂泥塑形,再用柴火燒成。土與火相遇,在時間的作用下,使壺獲得了生命。
一把壺就像一個人,獨一無二,“性格”不同。
對於紫砂匠人王輝來説,制壺的過程,就像一場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王輝説:“我們只會在感覺好的時候才安心坐下來工作,這種感覺不一定能每天伴隨著你,整個漫長的製作過程還是需要不斷調節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王輝現在製作的這把異形壺,是定居海外的老友向他定制的。壺型像磐石,線條如流水,這裡蘊含著遊子對故土堅定不移的愛,也是王輝對中國傳統紫砂工藝的一次大膽創新。
柴燒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作品,或者説完美品不是沒有,是可遇不可求。
想要一把完美的柴燒紫砂壺並非易事,土質、手藝、時間、火候等多種因素都影響柴燒紫砂壺的成色。在出窯之前,沒有人能預知壺的樣子,這也成為了柴燒紫砂的獨特魅力。
只可遇見,不可預見。
對於匠人來説,用心制壺,靜心期盼。磨煉的是壺,也是人。
策劃:張慧君 宋若冰
編導:佟明月
顧問: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