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武隆區後坪苗族土家族鄉(以下簡稱後坪鄉)白石村白石壩組。貧困戶張樹學家的廚房鬧熱得很,淘菜、切肉、燒火、蒸飯,屋內的人分工明確,幹得井井有條,午飯即將上桌。而女主人張樹學因剛動了腰椎手術還在修養期,則側臥在灶前的長板凳上,像客人一樣有説有笑地看著大家忙活。為什麼一個貧困戶家裏人氣如此旺呢?故事還得從蘿蔔説起。
“傻蘿蔔”吃了虧
後坪鄉是全市十八個深度貧困鄉之一,曾如被詛咒般一直與“偏遠”“貧窮”為伴:基礎設施落後,産業空虛,有勞動能力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在家的都是婦女老人孩子。白石村是後坪的縮影,張樹學一家則是村裏貧困的典型。兩位老人相繼病重需要醫治,兩個孩子上學需要供養,雖然吃苦耐勞的張樹學把農活幹得很漂亮,但僅夠一家人“糊嘴”,唯一的經濟來源就靠丈夫李明江外出打零工。“做夢都想脫貧呀。”
回想起前些年,張樹學感嘆,貧困不光榮,年復一年的辛苦就是想早點擺脫貧困。但巴掌田、雞窩地的山旮旯裏幹什麼能脫貧呢?白石村偏遠,但生態環境好、污染小,空氣優良,這些資源在商人的眼裏就是財富。
2018年初,福建蔬菜老闆黃建貨走進白石村,當即決定在該村大力發展有機無公害蔬菜産業,並承諾包種子、包技術、包回收,當地農戶只需要出土地、出勞動力。張樹學感到,擺脫貧困的機會來了,踴躍加入該産業發展隊伍。自己家的2畝地不夠,張樹學想方設法另租了40畝地,信心百倍地種上苦瓜、絲瓜、黃瓜、香瓜、蘿蔔、大白菜等多個蔬菜品種。當年夏天,黃老闆兌現承諾,回收了一半的苦瓜、絲瓜、黃瓜、香瓜,張樹學領到了6000元,但除去成本所剩無幾。
2018年冬,白蘿蔔要上市了,因不施化肥,不打農藥,蘿蔔的個頭很小,産量也低,但口感佳品質好。張樹學還盼著靠蘿蔔能換點辛苦費,然而,黃老闆的身影卻未出現在白石村。白石村第一書記楊懿得知後既憐惜又著急,跟張樹學開玩笑説:“這個蘿蔔就是‘傻蘿蔔’,長不大是‘傻’,賣不出去更是‘傻’。”光顧著種菜的張樹學突然明白,自己就像“傻蘿蔔”,一年的辛苦白費了、虧慘了。怎麼辦?蔬菜爛在地裏一文不值。楊懿沒有猶豫,立即聯繫幫扶單位群策群力,終於解決了白石村的“傻蘿蔔”銷售之急。
“菜司令”不服氣
冬去春來,萬物復蘇。
2019年春,村民黃光全帶頭髮展蔬菜種植,勤勞的張樹學沒閒著,又積極加入蔬菜種植隊伍務工,掙工錢。“都是一個村的,相信他能帶領我們一起掙錢。”張樹學心想,這一次,蔬菜老闆是本村人,家在這裡,應該不會跑了。但出人意料的是,2019年6月,蔬菜剛開始上市,黃光全卻遠赴非洲打工去了。又一次遭受打擊,張樹學鬱悶地坐在屋檐邊,兩眼無光地望著對面的大山,心裏憋著一口氣:難道種菜真看不到希望嗎?
“三嫂(大家對張樹學的日常稱呼),你來當帶頭人,我們跟著你幹。”“三嫂,你能幹,種地是把好手,我們相信你。”村民豆玉淑、李朝碧的兩句安慰話語,讓不服輸的張樹學如夢初醒:雖然帶頭人走了,但種蔬菜的隊伍沒散,和鄉親們一起幹也可以呀?思路一變天地寬。在大家的擁護下,張樹學當起了“菜司令”。這支隊伍如何發展?“菜司令”明確:每個成員都要投入土地和勞動力,土地多少不計算,但每天的勞動按小時計算,15元/小時。蔬菜銷售後除去成本再談分成。張樹學的開門見山有了積極回應。張樹學帶頭投入4畝地,貧困戶李朝碧投入3畝,貧困戶江學書投入5畝,貧困戶江學超投入5畝。除貧困戶外,非貧困戶也跟著張樹學幹,張躍權、許田素、王淑芳、豆玉淑、肖祥淑分別投入土地2畝、3畝、3畝、2畝、3畝。4戶貧困戶,5戶非貧困戶共投入土地30畝。種菜隊伍全是清一色的留守婦女,最大年齡70歲,最小44歲。説幹就幹。
2019年7月,“菜司令”張樹學就帶著隊伍開始撒包包菜種子。8月,又撒下白蘿蔔、大白菜種子。為了方便聯繫,張樹學還創建了蔬菜微信群,每天務工的人、每人的工時都在群裏公佈,公開透明。
一石激起千層浪,“菜司令”的隊伍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信任。
村民黃光華外出務工不在,直接打電話給張樹學:“我家的地免費給你們種菜。”村民陳永輝、陳永超兩位老人的孩子都已外出,缺勞力,也紛紛將自家的土地自願交給“菜司令”。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到去年年底,“菜司令”張樹學帶領大家共種植了80畝地,收穫白蘿蔔5萬多斤、包包菜1000多斤,白菜500斤,還加工製作了苦瓜幹、紅苕幹、鲊海椒、苕粉等農家土貨。
“山嫂子”要出山
豐收了,但“菜司令”張樹學卻高興不起來。今年年初,白石村的蔬菜大量上市,但蘿蔔才銷售了1萬多斤就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不去,也進不來,躺在地裏的幾萬斤蔬菜嚴重滯銷,大家紛紛來找“菜司令”張樹學商量對策。“要不......我們全部捐給武漢吧,多少也算我們的一點心意。”看了電視裏的報道,張樹學還是忍不住小聲説出了自己的想法:“捐給武漢,起碼我們白石村的蔬菜還出了趟遠門。”
雖是半開玩笑的話語,但張樹學卻不敢看大家的眼睛,因為幾萬斤蔬菜是大家辛苦種出來。捐,就意味著沒有一分收入,只有倒貼。然而,大家的反應卻讓張樹學十分意外,“我同意”“我也同意”.....
張樹學立即將大家的想法告訴楊懿,還諮詢捐贈方式和渠道。楊懿聽後備受感動:“三嫂,你帶領大家辛苦一年了,蔬菜銷售的問題我來想辦法。”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幫扶集團的幫扶下,白石村的蔬菜銷路終於打通了。大家一高興,就主動捐贈4000多元的蔬菜等物資,支援武漢前線抗疫。“平均每家分紅15000元,大家看到了希望,認定種菜這條路。”張樹學認為,發展一個産業不容易,目前大家對這樣的抱團發展方式有信心,就更要加油幹。
今年3月,在村黨支部的積極支援下,張樹學帶領大家成立了重慶市武隆區山嫂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還註冊了“九個山嫂”品牌。
為什麼取名為“九個山嫂”?楊懿回答有兩層含義,第一,大家都叫“菜司令”張樹學“三嫂”,這支蔬菜隊伍是她帶領起來的。第二,這支隊伍的成員都是留守婦女,都是大山裏的嫂子,有9戶貧困戶和非貧困戶,所以就叫“九個山嫂”。有了公司和品牌,“山嫂們”的幹勁更足了。
今年開春後,“山嫂子”種了辣椒、西瓜、香瓜、四季豆、豇豆、黃瓜、茄子、南瓜、糯玉米等10個蔬菜品種,目前四季豆已銷售完畢,其他蔬菜也陸續上市。許田素叫來自己的兒媳鄧坤蘭加入“山嫂子”,婆媳倆保證每天都有人在地裏幹活掙“工分”;村民黃光容和趙田碧還想請張樹學“開後門”,加入“山嫂子”打零工,掙零錢。前不久,張樹學自掏腰包2000多元買來烘乾機和塑封機,準備進行農産品的加工,延長蔬菜産業鏈。張樹學説,目前來看,“山嫂子”新鮮蔬菜有銷路,附近鄉鎮的學校政府食堂,武隆城區,涪陵南川等周邊區縣,重慶主城都有銷售渠道,但銷售産品單一,未來想走電商這條路,把農産品進行加工包裝,也便於運輸、儲存、銷售,這樣,“九個山嫂”才能真正走出大山。
張樹學帶著“山嫂子”想走出大山,但丈夫李明江卻返家不願出去,笑呵呵地説:“一來老婆腰椎不好剛動手術需要照顧,二來蔬菜種植這條路我也看好,在家也一樣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