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民俗博物館的現狀與未來”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發佈時間:2019-05-13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中國網 | 責任編輯:晴天

中國網5月13日訊 2019年5月11日,“中日韓民俗博物館的現狀與未來”學術研討會暨《館藏民俗器物的分類與整理》結項報告會在崔永元口述歷史博物館開幕,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黨委書記彭文祥、山東鄉憶民俗文化博物館館長韓光友、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文化遺産與傳播研究中心王傑文教授致辭,項目組進行分類與整理結項彙報,來自中日韓三國近30位民俗專家學者參會。

中日韓專家參與探討民俗博物館的傳統與未來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俗學委員會、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協會民俗學委員會、山東鄉憶民俗文化博物館主辦,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文化遺産與傳播研究中心承辦。來自日本愛知大學、日本福岡大學、南韓國立民俗博物館、中央民族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東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江西師範大學、山東大學、中國國家文物局、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藝術報、中國民協等單位的30位民俗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學術研討會。

會議現場

  “以物為主”還是“以人為主”,注重物質文化還是注重非物質文化,近年來,民間民俗博物館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轉變,日常民俗器物如何在博物館中陳列,如何對民俗器物進行搶救性研究,如何通過更加人性化、趣味化的展示方法以及多樣化的研究方式,激活社會變革過程中保留下來的民俗器物與文化遺産。日本愛知大學教授周星、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邢莉、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張從軍圍繞各國民俗器物分類與整理以及民俗博物館的現狀與未來做出主題演講,從深層次探討延伸民俗器物的民俗文化遺産意義與經驗。

另外,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首席顧問宋兆麟、日本福岡大學教授田村和彥、南韓國立民俗博物館研究員金鎬傑、南韓國立民俗博物館教授鄭然鶴等學者圍繞著民俗器物與民俗博物館這一議題進行熱烈討論。

潛心四十年收藏留住民俗文化的記憶與鄉愁

在此之前,5月10日,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文化遺産與傳播中心特邀中日韓專家調研團赴山東平陰鄉憶民俗文化博物館參觀考察。韓光友館長為大家介紹並演示了他潛心四十年所收藏的近十萬件民間器物等五大類別近十萬餘件藏品,讓大家近距離親身感受多種失傳技藝的遙遠魅力。

據了解,《館藏民俗器物的分類與整理》課題由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文化遺産與傳播研究中心發起,歷時兩年,先後有博士生導師、教授、博士、碩士共50多位師生參與其中,通過田野調查、分類整理、拍攝撰寫及專業研究等階段,最終撰寫《五行八作》《生産生活》《服飾禮器》《新民俗器物》以及《水陸畫》五本叢書,逾百萬字,旨在通過這種方式留下中國傳統日常生活的記憶與文化。

中央民族大學邢莉教授在發言中提到,此次整理的館藏器物極具豐富性與整體性,其中蘊藏著農耕文化的縮影,也潛藏著中國老百姓世世代代的文化記憶與情感體系。一把鐮刀,一把犁頭,每一件民俗器物都與衣食住行、生産勞作、物候節氣、言語故事等有著密切聯繫,對於文化遺産的活態保護有著重要意義。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崔永元教授也指出,中國的鄉村正在日漸消失,傳統的禮法制度正在消逝,我們的民俗器物,留下一點就留下一點希望,我們相信在文化遺産保護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結項儀式簽約


促進多方交流研討努力挖掘保護歷史文化遺産

中心負責人王傑文最後指出,民俗器物的蒐集、整理、展出、研究工作是當前中國民間文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歷史的綿延與流傳除了文字記載外,民俗器物更鮮活生動地承載了人類的文明。悠久的中華大地上的民俗器物更是種類繁雜、品相複雜。然而,相對於民俗器物在數量上的豐富性與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而言,圍繞著中國民俗器物的相關工作仍然處於起步階段。此次研討會既是一次課題的結項總結,也是我們進行民俗博物館研究及民俗文化遺産保護漫長歷程的開始。

參會的中日韓嘉賓學者合影

未來,文化遺産與傳播研究中心將繼續努力做好民間器物整理保護以及民俗博物館研究展陳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加強與政府部門、地方社區及國內外同行的合作,推動民間博物館參與生活世界的相互結合與滲透,更好地發揮其教育、實踐、記憶、展演的功能,找尋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鄉愁記憶,努力挖掘保護歷史文化遺産。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