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伊日·帕魯貝克:經濟增長並不是拯救萬物靈藥

發佈時間: 2017-05-15 10:18:2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孫磊  |  責任編輯: 孫磊

 

中國網5月15日訊 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五屆全球智庫峰會于5月15日在北京國際飯店召開。本屆峰會的主題是“匯聚智慧、共謀全球發展”。中國網對本次會議進行了現場直播。會上,捷克前總理、捷克社會民主黨前主席伊日·帕魯貝克發表了主旨演講。

以下為現場文字實錄:

 

伊日·帕魯貝克:

女士們、先生們,這次會議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些路徑,幫助我們實現經濟增長,增長已經被視為減貧的最重要工具,貧困也是影響絕大多數人最嚴重的問題。但是否是這樣呢?是不是增長能夠解決貧困呢?有沒有這樣的證據?在有些地方可能是這樣,但是在其他地方未必如此。如果我們要找到令人信服的例子,説明增長和減貧之間的關係,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是很多的。在中國有幾億人都脫離了貧困,而且是短時間內實現的,這是前所未有的,在過去幾十年有8億中國人打破了貧困的壁壘,每天的收入超過1.9美元,脫離貧困。這和中國迅速的經濟增長密不可分,中國的增長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工業城市的生活水準已經接近歐洲。但是這個例子不是具有典型性的。很多人都會説,很多中國家庭的平均收入還不算高,我們認為對一個國家的社會公平的最重要指標就是基尼系數,在一些最發達的國家比如説美國和英國的基尼系數也在加大,也就是説富人更富、窮人更窮。所以經濟增長並不是一個拯救萬物的靈藥。

我以捷克的例子為證。在歐洲曾經捷克是社會最不平等的一個國家,4%的人處於貧困狀態,但是這取決於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衡量。如果把我們的衡量指標來衡量德國,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捷克人口都處在貧困線下。捷克的經濟在增長,而且比德國增長得快。所以説增長很重要,但是增長還必須是國家可控的。在很多歐洲國家這取決於政府和議會,他們首要的目標是要確定他們希望取得什麼樣的發展。現在有很多人都在懷疑,現在的經濟模式是不夠有包容性的。在政府的一份文件當中,我們設立了2030年戰略框架,裏面提到了我們要展望未來,就必須改革。我們希望改革我們的經濟模式,需要使得增長受到經濟創新的推動,與此同時增加我們的價值,而且需要在增長成果的分配方面更加的公平和包容。

伊日·帕魯貝克:

實際上IMF的很多措施限制了我們的增長。所以增長的包容性應該是一個更加重要的考量因素。增長所創造的資源必須要投入到民生領域,這樣才能創建機會的平等。經濟增長不能完全以GDP來衡量,而是應該用GNP來衡量。國家不應該説是由跨國的企業所操控的,這种經濟增長不光應該是為家庭收入的增長提供動力,而且還要確保政府、機構以及社會服務的正常提供。因此,稅收的稅率也很重要,需要非常合適的稅率,才能確保長期的增長。因此經濟增長不光需要更有包容性,而且要具有可持續性。所以對政府的資源也不能隨便的浪費,而且不能以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不能通過破壞環境來實現增長。

我們看到在水土流失以及環境惡化都是原來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的惡果,我們認為未來這種模式是非常危險的,不光是直接受到環境惡化影響的人們而言。我們在歐洲也看到了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亞洲和非洲的難民進入到歐洲,他們是希望能夠逃離戰爭,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這也能夠顯示在經濟和社會當中,那些國家發生了什麼樣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更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尊重各個國家人民的需要,而且能夠實現合理的回報。而且要符合政府和這些機構的長遠目標,他們要使勞動力、資本和貨物的自由流動,不能光是有利於某一些跨國的公司和組織,而是要使最多的人受益,這樣才能使開放的全球市場得到更加公平和包容性的發展,而且要確保發展當中堅持較高的環境標準。

在G20的這些國家,已經承諾要打擊這些全球的避稅天堂,而且要加強財政部之間資訊的共用,從而可以擴大稅基,而且政府之間所採取的政策必須是公平和開放的。但是我們也需要尊重國內的經濟發展需要,必須要支援本國的工業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我們可以把環保視為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比方説可以引入環保的資源再利用的技術,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另外我們也應該創造條件,提升農村人口的生活品質。這可以為當地經濟帶來就業機會,而且使得當地經濟更加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應該把全球的儲蓄用於投資,這就需要我們在國內開展改革,創造增長的機會。但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不是在地下,而是要關注經濟增長和國際增長的最重要的因素——人力資源。我希望這次的會議能夠為未來前進的道路指明方向。謝謝。

 

 

責任編輯: 孫磊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