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圖片
當前位置: 首頁> 視頻中國> 版權區> 媒體動態

綠會:為綠色發展保駕護航

發佈時間: 2016-07-15 08:39:15  |  來源: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  作者: 魯楠  |  責任編輯: 魯楠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綠會”)作為一家全國性公募基金會,經歷了“中國麋鹿基金會”的初創、成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的轉變、成長以及“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的創新、變革,增添了綠色發展合作者、綠色發展守衛者和綠色發展智庫等多個角色。如果説新一屆政府將“生態文明”作為國家戰略為綠會發展提供了政治機遇的話,那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頂層設計則為綠會的發展提供了制度機遇、法治機遇,同時,中國政府的環境治理的國際合作也為“綠會”的綠色合作提供良好的機遇。在此背景下,綠會將綠色發展的新理念注入到生物多樣性及環境保護之中,基金會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已經成為國際知名、國內十分活躍的環境公益基金會。

一、中國綠髮會的發展歷程

  縱觀中國綠髮會三十年發展歷程,筆者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初創成型階段(1985-1997)、轉型成長階段(1997-2009)和創新變革階段(2009-至今)。

  第一,初創成型階段(1985-1997)——中國麋鹿基金會:中國綠髮會的前身 “中國麋鹿基金會”是國家為麋鹿重引進這一重大工程而啟動的項目。麋鹿是一種原産于中國的珍稀動物。據史料記載,它曾在中國商、周朝時期發展極盛。到了漢朝至元朝,由於人們的捕殺以及對其棲息地的掠奪和破壞,致使野生麋鹿數量大為減少。到1877年野生麋鹿瀕臨滅絕,只剩下北京南苑圈養的麋鹿群。1894年,北京南苑圍墻被洪水衝塌,部分麋鹿散失。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南苑的最後一批麋鹿或遭搶殺、或流失海外。從此,麋鹿種群在中國絕跡。這期間,英國第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從巴黎及柏林等地收集了18隻麋鹿圈養于烏邦寺公園,使這一麋鹿小種群得以生存繁衍。

  1985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麋鹿種群。為了更好地配合麋鹿重引進,民政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麋鹿基金會。在國家環保局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援下,基金會在北京南海子原清朝皇家獵苑原址闢地千畝,建立“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並成功地承接了首批來自英國的22隻麋鹿。從1985年到1993年,麋鹿的人工圈養繁殖都是研究重點。“1993年,南海子麋鹿苑的麋鹿數量已從38頭增至200余頭,成為僅次於英國烏邦寺莊園的世界第二大麋鹿種群”。同年,麋鹿重引進的第二階段——“麋鹿回歸自然”開始實施。1993、1994年兩批運送了64頭麋鹿放歸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並獲得成功。因此,麋鹿回歸被譽為世界物種重引進的成功範例。

  第二,轉變成長階段(1997-2009)——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一方面,中國麋鹿基金會已完成了其在成立時被賦予的目標和使命;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我國全面加強了國際合作。1992年6月,在巴西首都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我國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同年11月,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8次會議審議批准了此公約。這客觀上為基金會的轉型打開了大門。在時任理事長呂正操和一批專家的建議下,基金會的宗旨從單一的物種保護擴展為整個生物多樣性保護,並於1997年在民政部正式備案,更名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儘管這期間(1997-2003)整個基金會行業開展了嚴格的清理和整頓,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仍保持健康的發展態勢。

  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出臺後,我國基金會迎來了迅速增長。實際上,2000-2005年也是中國民間環境組織迅速增長的時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也在這期間快速成長。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建立治理結構:基金會從過去政府專項資金向社會募集基金的轉型,使得基金會的民間特性不斷增強,並且,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建立了以理事會為主導的治理結構。

  二、轉變功能:基金會從原來單一資助養殖培育麋鹿,發展成向全社會發揮資助、科普、交流、培訓和獎勵等功能的成熟組織。

  三、昇華使命:基金會從原來保護單一物種變為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不僅大大拓展了基金會的業務範圍,而且使我國環保觀念與國際接軌,從而成為我國政府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一個重要踐行者和參與者。

  第三,創新變革階段(2009-至今)——中國綠髮會:隨著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為適應時代的發展,2009年胡德平等提議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更名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該建議在2010年11月得到民政部和中國科協批准。胡德平也當選為更名後的中國綠髮會的第一任理事長。

  如果説基金會第一次更名是組織使命的拓展和延伸,那麼第二次更名則代表了基金會理念的創新與變革。由於人們常常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盲目對立,因此將環境保護視為成本;然而,“綠色發展觀”超越了發展和環保的二元對立,它將兩者有機統,從而跳脫並揚棄了舊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理念上的變化為基金會帶來了巨大的轉機,這主要體現在組織資源吸收能力、專業化治理能力和透明化程度三個關鍵性維度的不斷增強中。不僅如此,中國綠髮會以專家委員會和法律、綠色企業、植物園、自然保護區、觀鳥五個工作委員會為平臺,集聚了一批來自眾多學科的專家作為人才資源。目前,“中國綠髮會專家委員會及專家庫專家總數已逾百位”。其中,專家委員會以金鑒明院士為主任委員,由十余名院士、近百位專家組成。

二、綠色發展合作的創新

  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國綠髮會使命變革的實質。發展當然離不開企業這類經濟組織,綠色發展就是將非營利公益組織與營利性經濟組織結合起來。

  中國綠髮會更名後的第一年(2010年)仍以上一階段“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的常規性工作為主;2011年開始,綠色發展理念開始被踐行,標誌性事件為當年3月召開的第四屆第三次理事會決定設立“綠色發展戰略專項基金”;2012年11月,第四屆第五次理事會決定成立綠色企業工作委員會。

  2013-2014年間,中國綠髮會的主要工作,無論是會議、科普、宣傳、論壇還是培訓,都圍繞普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綠色發展理念展開,對象主要是政府組、非營利組織和公眾。其實,中國綠髮會“綠色發展”的變革和創新還是在2014年年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向企業推行綠色發展理念:作為營利組織的企業是綠色發展理念最重要的實踐主體,只有引導企業發展低碳、迴圈、環保經濟,國家才能實現“綠色化”。因此,壯大綠色企業隊伍,需要理念先行。中國綠髮會為此探索出普及倡議、聯繫會談、示範基地三種模式。

  普及倡議——在各種會議上呼籲企業走綠色發展之路。例如,在2015年1月25日召開的首屆“新絲路•中國夢”文旅産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向參會的300余家企業發出倡議,請大家積極加入到《生物多樣性公約》“企業與生物多樣性全球夥伴關係”中來,這一提議得到了與會人員的熱烈響應,當場近20家企業、團體為“夥伴關係”簽名。

  聯繫會談——通過行業引薦及有關協會、商會介紹,中國綠髮會積極與相關企業進行聯絡和走訪,從而精準地向企業推行綠色發展理念,為進一步開展綠色合作奠定基礎。

  示範基地——認同並願意與中國綠髮會合作,共同傳播其綠色發展理念的單位,可受到中國綠髮會的指導和評估,從而成為其示範基地。目前中國綠髮會有41個示範基地,包含自然保護區、動植物園、綠色企業等。

  第二,建立綠色企業工作委員會:綠色企業工作委員會是中國綠髮會與企業展開闔作的一種綠色模式。幾年發展,它經歷了夥伴關係向深度戰略合作的考驗。最初企業想加入綠色企業工作委員會,須認同和支援中國綠髮會的綠色發展理念,中國綠髮會也為企業的綠色産品、綠色技術等提供宣傳推廣平臺,幫助其實現綠色發展。從國際上的經驗來看,環境非營利組織與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主要包括:環境組織協助企業諮詢、改進工藝技術;調研綠色産品市場,為企業與商業提供資訊;為企業與商業設計綠色産品行銷策略,引導企業與商業可持續發展。目前,綠色企業工作委員會也已經形成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的機制。在此之上,中國綠髮會為企業提供四大平臺,分別是産品項目平臺、融資平臺、反饋平臺和企業網路。産品項目平臺為企業提供綠色項目、發佈企業需求資訊;融資平臺為企業獲得綠色信貸優惠和銀行擔保、幫助符合要求的企業升級上市;反饋平臺則幫助企業反映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共性、傾向性問題;企業網路可組織企業外出學習、引進項目、參加各類培訓和論壇。如中國綠髮會曾為企業與相關部門溝通,推薦其光伏生態項目獲得光伏指標。目前,綠色企業工作委員會有36位成員。

  第三,綠色標準與認證:綠色標準與認證是環境公益組織話語權的體現,也是環境公益組織與企業合作的高級形式。目前,中國綠髮會在這一方面初見雛形。2014年11月中國綠髮會訂制了《中國綠色企業標準》並在社會上得到良好反響。2015年8月,中國綠髮會主持了興安盟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生態資産核算和自然資本(NC)核算項目及相關軟體開發和遙感監測成果分析報告,這大大增強了中國綠髮會與企業進行綠色合作的影響力、競爭力和話語權。

三、綠色發展的守衛者

  如果説中國綠髮會在成立初期扮演的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倡導者和行動者的角色,那麼,當它通過行政和法律途徑肩負起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的重任時她便成為綠色發展的守衛者。

  這裡的行政途徑指中國綠髮會對違反《環境保護法》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産經營者進行調查,形成報告後向有關部門甚至中央反映情況,從而有效制止違法違規行為。中國綠髮會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中國綠髮會曾對蘭州自來水異味事件、河北邢臺沙河和秦皇島工廠違法超標排放大煙筒等進行調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綠髮會就在某地調查時發現企業向大氣非法排污的事實,結合我國部分地區連續長時間霧霾的狀況,形成報告建議,向中央主要領導彙報,引起了高度重視並做重要批示。

  法律途徑是指中國綠髮會對環境破壞者提起環境公益訴訟。2014年4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了《環境保護法》。新環保法第五十八條增加了環境公益訴訟內容。中國綠髮會敏銳捕捉到其中的意義,于當年11月成立 “法律工作委員會”,並組建律師團,為社會公眾、綠色企業、志願者等提供相關服務。2015年3月,執業經驗豐富的專職律師、環境專家等專業人士組成“公益訴訟工作組”,全力開展環境公益訴訟工作。2016年1月,“環境訴訟支援基金”設立。

  2015年是中國環境公益訴訟元年。這一年,中國綠髮會積極開展相關工作,推行我國環境司法實踐,取得不俗成績。從2015年4月24日中國綠髮會向法院遞交第一份環境公益訴狀開始,截止2016年3月25日,在中國綠髮會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中,28起被法院受理,涉及大氣、水源、沙漠、草原、海洋等多類型環境污染,也包括損毀珍稀瀕危植物的生態破壞案件。不僅如此,中國綠髮會還創造了數項“中國第一”:第一起“預防性”環境公益訴訟(五小葉槭案),第一起海洋環境公益訴訟(康菲案),第一起不可移動文物公益訴訟(馬固案),第一起機動車尾氣排放環境公益訴訟(大眾案),第一起沙漠公益訴訟(騰格裏案)等。其中,訴“騰格裏沙漠”雖一波三折,但為中國綠髮會贏得了很高的公眾關注度和認可度,也曾受到《新京報》、人民網等多家媒體深入採訪。2016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對該案做出終審裁定,支援中國綠髮會就騰格裏沙漠污染公益訴訟的再審請求,撤銷寧夏兩級法院此前的民事裁定,要求中衛市中級人民法院重新立案受理。至此中國綠髮會的公益訴訟主體資格受到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確認。該公益訴訟案被法學界評為“2015年中國十大公益訴訟”案例。而中國綠髮會因在公益訴訟方面的突出成就被評為CCTV 201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四、綠色發展的民間智庫

  一般來説,基金會都具有募資、資助、培訓和宣傳的職能。然而近兩年開始,中國綠髮會自主承擔起民間智庫的職能,積極為完善環保法治和相關政策制定等建言獻策,其主要工作有:

  一,組織、參與專家研討會:中國綠髮會積極組織專家參與各類法律政策意見的徵集、並提出建議。例如,中國綠髮會曾對環保部《環保公眾參與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系統的修改意見,組織專家和律師向環保部宣教司提交有關《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試行)》的政策建議;也多次組織召開生態環境修復專家研討會、海洋環境保護專家研討會、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專家研討會等,近期還為建議《野生動物保護法》提升更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等舉行會議。同時,中國綠髮會積極參與行業內其他組織舉行的研討活動,如,參與中國控煙協會舉辦的《慈善法(草案)》專家座談會;參與北京律師協會《大氣法》修改等問題討論會;參與“青海三江源瑪多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方案”專家諮詢會等。

  二,遞交政策建議:中國綠髮會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推行綠色發展,向黨中央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全國政協、政府有關部門及其業務主管單位提出政策、建議。如,2015年3月,中國綠髮會向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提出建立跨國界聯合保護區,2015年11月,向全國人大法工委報送《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草案)》修改建議,2016年1月,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提交《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案)修改意見等。

  “中國綠髮會”還多次通過全國政協提交相關提案。如中國綠髮會志願者、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柯楊教授在2015年兩會期間提交了“建議加強中小學綠色教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提案;中國綠髮會綠色企業工作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謝伯陽委員在2016年兩會上提出“關於在《水污染防治法》修改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定時增加環境行政公益訴訟條款”的提案;2016年2月,中國綠髮會拜訪了蔣秋霞委員等,就食品安全公益訴訟和修訂《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法》兩大提案進行探討。同時,中國綠髮會也就2016兩會提案,如“關於建立我國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建議”、“《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草案)》提升更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法》的建議”、“關於規範管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涉及的生態環境修復等費用的建議”等,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五、國際合作的踐行者

  綠會具有很強的國際交流意識和國際合作能力。為了廣泛聯合國際、國內NGO公益組織,在拓寬環保公益項目的資源和平臺方面,綠會于2015年7月成立“NGO夥伴關係協作處”,由秘書長直屬管理。目前綠會與國外著名的公益組織有著密切的聯繫和合作,例如“世界自然基金會”、“綠色和平組織”、“大自然保護協會”、“自然之友”、“歐盟環保協會”、“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國際月季聯盟”、“美國環保協會”都與綠會有著廣泛的聯絡。綠會還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全球盟約”都有合作。綠會還成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會員單位,並於2014年23日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綠會的前身“中國麋鹿基金會”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合作的成功典範。更為重要的是,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這個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正是基於中國與國際合作的成果。這種通過展開國際合作進行環境保護的國家戰略選擇也為綠會進一步開展國際合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因而能進一步發揮綠會國際合作的優勢。

六、綠色理念的宣傳者

  綠會特別重視綠色理念的傳播和自我推介宣傳。如前所述,雖然綠會官網在2010年就開始建設,實際上,官網真正投入實際運作是在2014年年底,顯然這是現任秘書長亞豐上任後所帶領的團隊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除了官網外,2014年年底綠會創建了內部刊物《中國綠色通訊》,並陸續開通網路版和手機版,同年,綠會還開通了官方微網志和微信公眾號及時整理髮布每天的綠會相關新聞動態,並且開通了綠髮會”貼吧供大家參與討論。

  自2014年11月2綠會官方新浪微網志發出的第一條微網志,截止2016年3月16日上午9:00,官方微網志共發佈2287條資訊。綠會官方微信公眾平臺自2014年11月6日第一次推送資訊以來,每天都有資訊推送,除了2014年開始階段有時推送2-4條資訊外,大多數是每天推滿8條資訊量。不僅如此,職業團隊成員還從2015年8月起每人註冊了一個新浪微網志,並且每天轉發和評論綠會官方微網志的內容。亞豐秘書長的新浪微網志“綠會亞豐”自2014年11月11日到2016年2月24日共發佈381條資訊。一方面通過官方微網志擴大對綠會的宣傳,另一方面這也是作為他們的工作記錄。

  綠會除了運用新媒體進行自我宣傳外,還與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傳統媒體如山東衛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以及新華網進行廣泛地合作,從而增加綠會的公眾曝光度。綠會還聯合主流網路媒體及各界公益組織、NGO、環保愛好者和志願者共同參與的 “綠色公益微電影”工作平臺,在大力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和提升環保公益意識的同時也增加了綠會的知名度和可見度。目前,綠會已經從眾多基金會脫穎而出,也正是因為綠會在公益傳播,綠色環保等方面的突出表現,榮獲了2015年度中國公益節“公益組織獎”,綠會的公眾度和品牌由此得到一個跨躍式提升。

  綠會取得上述突出成績,除了政府和民間越來越注重生態環境和綠色發展的背景之外,還得益於具有人格魅力的胡德平理事長和理事群體以及優秀的現任秘書長帶領下的專業執行團隊。具有人格魅力的理事長和理事群體是一個組織的社會資本和組織的軟實力,它有助於綠會與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商會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和聯絡。綠會品牌塑造當然離不開亞豐秘書長以及他帶領下的團隊,他們是組織運作的前鋒和執行者,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説,“綠會夥伴們是蠻拼的”,他們常常在節假日還投身於工作中。祝願綠會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以其自身獨特方式為中國及世界綠色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簡介:張一罾 女 1999年出生,現為清華附中國際部學生,中國生物多樣性及綠色發展基金會志願者

責任編輯: 魯楠
標題圖片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