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十七載 荒山變“金山”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1-07  內容來源: 當代貴州

幫扶十七載 荒山變“金山”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2012中國•貴陽國際特色農産品交易會上,來自三都水族自治縣交梨鄉的農婦吳安英笑得合不攏嘴,她們帶去的總共600公斤葡萄,在交易會上被搶購一空。“前來購買的人都説甜。”

  農婦笑容的背後是交梨鄉葡萄種植的喜獲豐收,而這與省委辦公廳長達17年心繫水鄉、鏖戰月亮山的大力幫扶分不開。

  交梨鄉是典型的民族鄉鎮,苗族、水族、布依族佔總人口的94.1%。全鄉12個行政村中,一類貧困村就佔了6個。

  自1995年以來,省委辦公廳就把交梨鄉作為幫扶鄉,尤其從2006年至今連續6年駐鄉幫扶不間斷。

  在省委辦公廳的幫扶下,交梨鄉選準産業,大力發展葡萄種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2983元增加到2011年的4656元,預計今年達到6000元以上。

  關注民生 夯實發展基礎

  吃靠救濟糧,住的茅草房,穿衣靠捐贈,喝水靠肩扛,交通靠雙腿,面朝黃土背太陽…… 這是三都水族自治縣交梨鄉以往貧困的真實寫照。

  2010年,交梨鄉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全省首批“集團幫扶、整鄉推進”的試點鄉鎮之一,給交梨鄉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使全鄉人民生産生活條件有根本性改變,生活水準顯著提高,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達到全省中等水準。

  思路明晰、規劃先行

  “集團幫扶、整鄉推進”工作在省委辦公廳的牽頭下,積極開展。經過實地調研和認真了解,省委辦公廳發現通水、通電、通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最為急需解決的“民生”問題。在省委辦公廳的參與下,交梨鄉編制了《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交梨鄉“集團幫扶、整鄉推進”規劃(2010-2012年)》,涵蓋交通、水利、教育、衛生、供電、社會事業等6個配套規劃,共9個部類27個分項,規劃直接投入農業産業扶貧資金1000萬元,帶動部門、社會投入配套資金9445.77萬元的示範項目。

  通過科學編制規劃,明晰了扶貧攻堅的思路,指明瞭扶貧開發的方向,細化了扶貧項目和推進措施,極大地加快了交梨扶貧開發、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如今,交梨鄉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門口,下雨下雪不擔心;投資173萬元修建的五座橋,讓村民不再為行路難發愁;總投資23萬元的5個村衛生室讓村民大病不出村,就可以得到及時醫治;投資20萬元新建的交梨鄉野記希望小學,讓村裏的孩童可以就近入學;投資45萬元建成的王家寨河堤休閒場所成為村民休閒納涼的好去處……

  扶貧更需扶智。在鄉里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的同時,省委辦公廳還組織專家到交梨鄉開展種養殖業技術培訓2000人次;投資9萬元在交梨鄉修建農家書屋3個,700余套農村實用技術書籍裝滿書屋……

  據了解,截至目前,交梨鄉已完成各類項目投資10245萬元,佔三年計劃總投資的98%,其中,完成農業産業發展項目投資1000萬元和部門配套項目94個共9245萬元,項目惠及全鄉。

  出謀劃策 找準致富路徑

  要想讓交梨鄉徹底改變貧困落後的面目,必須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經過深入調研和反覆論證,省委辦公廳和省直黨建扶貧工作隊確定交梨鄉加快發展脫貧致富的優勢在山、潛力在山、希望在山,提出將“山野水晶葡萄”種植作為特色精品水果産業項目進行重點發展。

  交梨鄉種植葡萄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自從被列入集團幫扶後,1000萬元的産業扶貧資金為葡萄種植提供了財力支撐保障。有了省委辦公廳提供的水泥柱、鋼絲等生産資料,大大激發了村民們種植葡萄的積極性。

  插柱子,拉鋼絲,交梨鄉葡萄種植面積從2009年的1萬畝發展到目前的3多萬畝,2012年挂果24000畝,産價達1.2億元。不僅形成了“一鄉一品”的特色支柱産業,同時取得了産地認證和産品品質認證。此外,全鄉葡萄種植戶發展到3410戶14600人,佔全鄉人口總數的70%。

  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這是交梨鄉村民最津津樂道的一句話。

  當汽車駛進交梨鄉,放眼放去,滿眼的翠色鋪面而來,一坡接一坡的葡萄藤爬滿山頭,順著山勢連綿起伏。

  8月28日清早,交梨鄉山野水晶葡萄農民專業合作社門前,十余位農戶正有條不紊的精選葡萄、套袋、裝箱。

  記者隨意走上前去,與葡萄農戶閒話家常。

  農戶王恩清家有4口人,種植葡萄20畝,年收入10多萬元。

  “你是合作社的會員麼?”

  “是。”

  “加入合作社有什麼好處啊?”

  “合作社不收費,統一給我們批發的農藥、套袋都很便宜。”王恩清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合作社統一批發的套袋6分5,比原價7分便宜5厘,一個農戶至少要有用2至3萬個套袋;一袋化肥便宜10元,一畝地至少要用一袋40公斤的複合肥。

  “合作社還給我們提供技術支援,經常組織專家到田間地頭給我們講葡萄種植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的知識。”

  “以前無序競爭讓我們飽受客商的‘欺負’。有了合作社統一定價,收入有保障。”果農們你一言我一語的歷數加入合作社的好處。

  果農口中的交梨山野水晶葡萄農民專業合作社,正是集團幫扶工作隊幫助村民們採取資金和土地入股等方式成立的。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産前、産中、産後一條龍服務,並統一技術、統一包裝、統一銷售,深受果農好評。目前,入社會員已經達到400多人。

  記者採訪時,恰巧碰到從羅甸縣前來收購葡萄的收購商張老五。

  “為什麼來這裡收購啊?”

  “這的葡萄甜,好吃。”

  “這次收購了多少斤啊?”

  “一萬斤。”他邊説邊把手裏的記賬本拿給記者看,“今年來了20多次了,記賬的本子都用了2個了。”

  張老五的笑容裏是掩飾不住的喜悅和滿足。

  目前,交梨鄉全鄉實現葡萄産值1.2億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僅葡萄就有5715元。看到這麼好的收益,交梨鄉外出務工人員也紛紛返鄉種植葡萄,回來的人數達3000多人,超過全鄉外出務工人員的一半。

  從選産業,到提供技術,尋找市場,交梨鄉葡萄産業的發展都離不開省委辦公廳的大力支援。

  展望未來 打造“四體一位”

  如今的交梨鄉被譽為“葡萄之鄉“。

  漫山遍野的葡萄藤下套滿了黃色的袋子,鼓鼓囊囊。那裏面裝的不僅僅是葡萄,也是果農的錢袋子。

  在交梨鄉的帶動下,周邊鄉鎮也開始從交梨鄉移苗大面積種植。目前,累計帶動全縣共種植葡萄42000畝。採訪中,有農戶擔心,照這樣大規模種植下去,産量不斷提高,以後葡萄價錢會不會物豐價廉?

  村民心中的擔憂,扶貧隊早就想到了解決之策——延伸葡萄産業鏈。貴州省委辦公廳有關領導表示:“多次調研和與當地政府協商後,我們準備在交犁鄉打造集産業化扶貧、集團幫扶、山地高效農業及鄉村旅遊的‘四位一體’新型模式。”

  交梨鄉著眼自身實際,借助廈蓉高速公路在交梨鄉設置匝道口發展機遇,圍繞“一鄉一品一産業”主題,靠山吃山,決定在交梨鄉大力發展山區高效生態農業。在將葡萄作為主導産業來打造的同時,還在葡萄架下種植生薑、花生等喜陰作物,併發展林下養雞,不斷提高土地的綜合效益。

  交梨鄉村民許忠志説:“按畝均産量2500斤,市場收購均價2元,畝均産值5000元。另外我們還在葡萄架下種植生薑、折耳根等喜陰作物,收入2500元左右;葡萄采收後養殖土雞,每畝投養400隻,收入4000余元。總計起來,整個區域一年的畝均總産值達到一萬元以上,荒山成了真正的‘萬元山’。”

  在省委辦公廳的資金協調下完成的10公里“葡萄長廊”令交梨鄉村民引以自豪。

  順著盤旋山崗的水泥硬化路,齊整的葡萄架蜿蜒而上……車覽交梨鄉10公里“葡萄長廊”,處處引人入勝,處處讓人振奮。

  “過兩年,你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葡萄長廊了。到時候,你們可以邊摘葡萄,邊觀光。”交梨鄉村民陳華斌滿心歡喜的向記者介紹。

  這個葡萄長廊正是交梨鄉下一步打造的鄉村旅遊的一部分。

  小葡萄裏有大文章

  在扶貧隊的幫扶下,交梨鄉農業合作社計劃建立冷庫和引資開辦葡萄汁和葡萄酒廠,將葡萄打造成一項富民産業,力爭全鄉“十二五”實現每人平均2.5畝以上,綜合畝收入5萬元以上。計劃到2013年,全鄉3多萬畝全部挂果後,預計葡萄産值可達1.5億元,外加套種和林下養殖收入,總産值在3億元以上,集團項目區真正實現“萬人萬畝萬元山”,農戶實現脫貧致富。“十二五”期間,力爭輻射帶動全縣葡萄面積種植10萬畝以上。

責任編輯: 晴天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