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富民型”黨組織的水城實踐(黨建 新農村)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1-06 內容來源: 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
今年初,水城縣發耳鄉書記蔣彪被雙井村的村支書趙二超和2000多村民“為難”了。
“縣裏組織種植核桃,我們給雙井村的計劃是2000畝,還擔心老百姓不積極,誰知這個村一下就挖了3100畝的樹坑,我不得不四處去幫他們‘化緣’。”蔣彪説,除了計劃內的2000畝苗外,他帶著趙二超到水城縣林業局等地方四處做工作,才給補了另外的1100畝核桃苗。
“説明基層黨組織正在發揮作用,老百姓發展的意識提高了。”蔣彪對這樣的“為難”很欣慰。
這源於水城縣“富民型”黨組織的打造和實踐,結合中央和省裏相關政策,水城縣結合服務型黨組織實踐,在基層黨組織實踐上,以富民為目標,廣泛吸納創富能手和企業主進村支兩委班子,做農村創富帶頭人,整個鄉村面貌和經濟發生了改變。
“雙井村只是代表之一。”水城縣縣委副書記閆秀春説,在水城,通過“富民型”基層黨組織的打造和推進,全縣41個村各具特色,呈現新的發展生機。
“富民型”黨組織在雙井村
水城縣雙井村的支書趙二超最近很忙,先是到內蒙古洽談準備為村裏引進合作企業,又到華西村學習“取經”發展思路。
“我們有自己發展的小康計劃。”趙二超的目標,是帶領村支兩委多引進企業,讓村子的百姓在2015年就能進入小康生活。
雙井村是一個純農業村,全村2236人,是一個遠離交通和鬧市的村莊。
但隨著發展思路的轉變,雙井村和過去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裏辦起了企業,砂石廠産品暢銷周邊發展區域;一家辣椒加工公司進入發展3000畝辣椒基地;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村辦起了企業;外省企業先付款預定農産品……
而在過去,這裡是一個“空殼”村,青年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家,而每人平均收入,也在2000元左右徘徊。
“改變在於加強了基層黨組織建設。”蔣彪説,發耳鄉在落實水城縣打造“富民型”黨組織過程中,充實雙井村班子成員,通過任用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幹部,解決班子軟弱、渙散的問題。
趙二超目前是這個村的致富帶頭人,他説,目前,雙井村黨員從過去的不足10人增加到26人,大多數都是年輕化,頭腦好,有技術,有創富路子,能帶動群眾致富。
趙二超説,當前,雙井村已經完成86戶移民搬遷工程,135戶危房改造,退耕還林2500多畝土地,荒山造林6800畝。
在發展思路上,村裏目前調整發展思路,改種植玉米為種植經果林,發展養殖業,“要達到每人平均六畝經果林”,為此,村裏還成立了兩個合作社,水城縣鑫鮮農民種養殖合作社和家家富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財富能手為骨幹,其他村民參與。
同時,村裏還鼓勵年輕人從事科技養殖,目前有幾個黨員就引進了鱔魚等養殖。
“我們黨員的平均年齡在38歲,在村裏比較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如果按現在的發展速度,到2005年實現小康不成問題。”趙二超説,但在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基礎設施需要完善,比如有26公里的公路建設,就要政府部門幫助才能完成。
蔣彪説,當前在發耳,除了個別的村如河壩、白岩腳村等因為坡度太陡不具備發展條件外,其他的村都走在快速發展的路上,有的以種植養殖為特色,有的以運輸為特色,有的經營小商品發家致富,整個發耳鄉每人平均收入接近5000元,高於全省平均水準。
“富民優先、富民第一”
説起實踐“富民型”黨組織的初衷,水城縣是落實中央和省裏政策過程中和當地實際結合的結果。
水城縣委副書記閆秀春分析説,水城作為典型的喀斯特山區,人多地少,老百姓發展經濟的門路較少,主要以外出打工為主,農村基本都是空殼村。
“以前在農村開展基層黨組織工作有很大的困難,農村老百姓入黨積極性並不高。”曾經當過縣委組織部長的閆秀春認為,如何最大限度挖掘農村基層黨建資源是當前的一大責任,只有讓這些基層黨員富起來、亮出來,才能顯示起示範帶動意義,在鄉村的“整村推進、共同富裕”中取得實效。
於是,水城在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落實過程中,通過分析縣情,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抓手,以富民為目標,提出實踐和打造“富民型”黨組織,從縣委領導班子開始,每個公務員在工作中,都要圍繞以促進農民富強和市民增收為目標,打造和加強各級黨組織,特別是基層黨組織建設。
水城以“富民”為宗旨,按照“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思路,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牢固樹立“富民”的執政理念和政績觀,始終把堅持“富民優先、富民第一”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原則,具有較強的“富民功能”、“服務功能”和“凝聚功能”。
閆秀春説,“富民型”黨組織不是一個口號,不是一種形式,而是結合服務型黨組織的目標和要求,深入分析,其內涵及目標可歸納為“七富”。
組織富力。戰鬥堡壘強,戰鬥有力;兩委班子強,凝聚有力;黨員隊伍強,帶富有力;發展思路強,引富有力;工作機制強,推動有力;工作作風優,服務有力。
家業富實。家家有産業,資財富而豐。人人自創業,日子樂陶陶。
生活富裕。一日三餐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美好家園想怎麼住就怎麼住,以車代步家家戶戶都能實現,日常生活想怎麼消費就怎麼消費。
經濟富餘。家家收入高,人人口袋鼓。收支富而余,戶戶有積蓄。
精神富足。電視網路家家有,讀書看報新農民。文體設施村村有,田園自有田園樂。
頭腦富有。全民學文化,人人懂技術。家家有能人,人人會經營。一村一路子,一戶一技能。
民生富強。民有四權自當家(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選舉權),社保五有強農家(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自力更生有志氣,當家作主有遵嚴。
以水城先法那村為例。
“我們這些年能夠發展起來,多虧有一個好黨支部,要不是這些黨員的帶領,我們哪有今天的發展呀。”在村裏,很多村民如是告訴記者。
走在法那村的田間地頭,總能看到“黨員帶頭致富”示範戶的標牌,在綠油油的菜地裏,紅色標牌十分顯眼,而獲得這些稱號的人,毫無疑問都是帶頭致富的農村黨員。
水城縣駐村幹部付金剛説,法那村黨支部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結合全縣實施的“黨員創業帶富”工程,大力實施典型示範帶富。目前,全村培養了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的種植、養殖大戶20戶,培養黨員致富能手33名,科技示範戶32名,青年創業能手68名。村裏組建了果蔬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464戶農民奔上了小康路,走出了一條“支部+協會+農戶”的發展模式。
“富民黨建”引來群眾入黨熱
水城“富民型”黨組織建設過程中,由於和老百姓生活結合緊密,贏得群眾信任和參與。
在水城發那村,過上好日子的群眾主動給黨寫歌,其中《唱支山歌給黨聽》引起強烈反響。
今年48歲的法那村村民顧建平,祖祖輩輩都是農民。顧建平説,從他記事起,家裏就因兄弟姐妹眾多,勞動力又缺乏,搶不起公分,全家擠在兩間不足20平方米的茅草房裏,常年吃不飽、穿不暖,一家老小過得十分艱苦。
如今,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他開辦了自己的農家樂飯店,生意越做越紅火。但是作為老黨員的他,堅決抱著“不獨富”的思想。他主動承擔了5戶的幫助致富項目,指導鄉親發展全服務性質的法那村農家樂。
“唱支山歌給黨聽,黨是我們的親母親,費心費力撫養大,成長路上不放心……”於是,顧建平和鄉親們共同創作的這首民歌感動了很多人。
感謝之外是參與,水城縣蟠龍鄉法那村,一個僅有3559人的村,2011年底黨員人數為55人。今年短短的三個月內,17名群眾積極要求入黨,17名積極分子被吸納為預備黨員。
據了解,在法那村,通過黨支部帶動渴求發展的黨員創業致富,在取得成效之後,充分發揮農村科技能人、黨員創業示範戶、青年創業星火帶頭人、大中專畢業生及復退軍人、返鄉農民工經濟能人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合力,指導和幫助其他群眾發展致富,帶動另一部分人富起來。在大家實現共同富裕之後,培養出富民愛黨的良好風氣。這種"富民型"黨組織産生的效果,是讓老百姓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之後,反過來産生這樣一種“愛黨”、“擁黨”的風氣,這是一種黨和群眾之間關係的互動。一方面可以實現老百姓增收致富,過上幸福的新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化解幹群矛盾,協調社會糾紛,並能感受黨的恩情,使愛黨現象蔚然成風。
法那村黨支部書記李昌輝認為,黨支部的先進性和凝聚力就是最大的吸引力。如果法那村是一個軟癱村,入黨熱現象根本就不可能發生。村民楊龍付是今年吸收為預備黨員的,原來他買了一輛農用車跑運輸,入黨後,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他改行做起了蔬菜種植和經果林種植,現已種植蔬菜15畝,經果林1400多株。“我們法那村黨支部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實事,大家都相信他們,願意加入他們。”楊龍付道出自己入黨的想法。
十大抓手推進
那麼,水城是如何做的呢?水城縣有關負責人説,主要是通過九大抓手推進。
——強化堡壘,支部“領”航富民。按照“書記抓、抓書記”的要求,先後出臺了《關於實施“一把手”抓基層組織建設的意見》、《水城縣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長效機制》、《水城縣開展鄉(鎮)村(社區)共建和諧實施方案》、《水城縣實行村級組織辦公機關化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長效機制,全面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築牢基層陣地堡壘,認真落實村級組織活動經費“六分之一”保障機制,每村每年活動經費達1.2萬元以上。進一步創新基層黨組織設施方式,積極探索“支部+協會”、“支部+産業”、“支部+合作社”、“支部+公司”、“支部+基地”等靈活多樣的模式,進一步擴大非公經濟黨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的黨組織覆蓋面,充分發揮黨支部在領導農村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增強黨支部帶領農民群眾發展經濟、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水準。目前,在27家非公經濟組織和22家社會組織建立了黨組織;米籮鄉倮麼村採取“支部+産業”的方式,把支部建在産業鏈上,走出一條“支部+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農業産業發展新模式;雙水村採取“支部+合作社”的方式,成立了農民擔保專業合作社,為村民創業提供貸款擔保,帶動群眾發展致富。
——以城帶鄉,城鄉“聯”動富民。圍繞全縣“十二五”規劃的“城鎮化帶動”戰略,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的基層組織建設機制,走好“城市帶動農村”的路子,全面深化“雙萬”工程和“千名機關幹部任村官”工程,紮實推進村級辦公機關化,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輸血和造血功能,發動一切社會力量,千方百計為農村黨組織帶領群眾致富助力。選派72名優秀幹部到鄉鎮擔任科技副鄉鎮長,下派302名機關優秀年輕幹部到村任職,建立了在職副縣級以上領導幹部聯繫點27個,協調了6個省直企事業和36個市直企事業單位與42個貧困村結對幫扶,安排全縣70個縣直機關、企事業單位與70個貧困村結對幫扶,組建了33支農村工作指導組,常駐鄉鎮指導和幫助開展農村黨建等各項工作,全面構建了一個城鄉黨建工作縱向一體化、橫向一體化的新格局。
——創新理念,職能“轉”型富民。各基層黨組織樹立了“富民優先”的執政理念,進一步強化黨支部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宗旨,加快推進基層黨組織職能由過去的“行政管理型”向“服務富民型”轉變,在全縣33個鄉鎮的302個村、社區全面推行“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建立便民利民服務中心(站、點)344個,設置服務窗口250個。紮實推進農村黨建工作資訊化建設工程,切實提高基層黨組織便民、利民、惠民、富民的整體功能,全面推行服務承諾制度,全縣共有720個基層黨組織作出公開承諾,承諾事件2460件,兌現1900件;5197名黨員作出公開承諾,承諾事項8325件,兌現7850件。
——培育典型,能人“帶”動富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領導和協調作用,全面整合工青婦組織等各方面的資源,創新“四培三帶”載體,切實抓好“黨員創業帶富示範點”、“黨員創業綜合培訓基地”及“創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建立33個“黨員創業帶富示範點”、2個“黨員創業綜合培訓基地”及“創業實踐基地”,進一步加強農村經紀人隊伍農村適用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實施“黨員創創業帶富”工程和“能人治村”工程,充分發揮農村科技能力、黨員創業示範戶、青年創業星火帶頭人、大中專畢業生及復退軍人、返鄉農民工經濟能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合力,強勢帶動群眾致富。實施“黨員創業帶富”示範戶133戶,培育各類創業致富能手10000余名。在村級組織換屆中,新選拔各類專業大戶、“雙帶”能人80余名充實到了村級領導班子中,培養“雙帶”村官704名。
——深化關懷,黨建“扶”助富民。全面擴大“黨內關懷”工程覆蓋面,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黨員科技人才先富起來,帶動廣大群眾共同致富。同時,積極建立健全和創新黨員幹部聯繫幫扶群眾制度,堅持不懈地開展靈活多樣的結對幫扶活動、訪民助民月活動、為民辦實事月活動、四幫四促活動,進一步創新黨建扶貧方式,豐富幫扶內涵,形成農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大拉力。縣管黨費每年劃撥10萬元,縣財政每年配套5萬元充實黨內關懷資金,對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進行慰問幫扶,對有創業願望和創業能力的黨員進行扶持。進一步創新黨建扶貧方式,建立健全了為黨員與群眾結對幫扶長效機制,全縣黨組織結對幫扶64個,黨員結對幫扶6600余個,每年定期開展“送溫暖、獻愛心”、黨員責任示驗田等靈活動多樣的活動,為群眾捐款捐物30余萬元,為群眾脫貧致富想辦法、出點子18000余個次,全年共投入幫扶資金878.8萬元,幫扶群眾1.8577萬人。完善縣級黨內關懷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先後3次劃撥黨內資金59.55萬元,慰問幫扶生活困難黨員、老黨員和受災黨員等1019人次,引導和拉動貧困黨員致富。今年調整組建了67黨建扶貧隊,協調落實扶貧項目16個,實施整鄉推進進項目2個,落實資金2600余萬元,減少農村貧困人口20000余人。
——村企共建,以工“哺”農富民。全面拉長“黨建鏈條”,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安排縣內125家企業與所在村結對共建新農村,按照“政府引導、企業投入、公司運作、農戶參與、機制保障”的原則,積極探索工業返哺農業的有效途徑,讓群眾切身感受到企業發展帶來的實惠,大力推進和諧礦區建設。如雞場鄉攀枝花煤礦和志鴻煤礦出資4500萬元,對因煤炭開採受影響的土地進行租用,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共種植獼猴桃、油桃、早熟蔬菜等1.2萬餘畝,形成群眾與企業的“利益共同體”,達到了地企共贏的目的;比德鄉河壩煤礦在黨支部爭取下投入2300萬元開展和諧礦區建設,搬遷礦區地質災害農戶254戶,在推進企業發展的同時,使礦區群眾得到了實惠;董地鄉大營煤礦通過安排礦區群眾到煤礦就業300余人次,增加農民收入100多萬元,促進了礦區和諧穩定。
——科普興村,科技“引”路富民。進一步加大農家書屋、黨員圖書室的建設,廣泛利用農村遠端教育、農經網站、農村科普長廊等平臺,加快推進農村科技適用技術的普及和推廣應用,加大農村適用技術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培訓力度,實現每個勞動力家庭掌握1至2門適用技術,用科技的手段引導人民群眾拓寬致富路子。全年共培訓各類人才8000余人次,培訓黨員群眾20萬餘人次,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5326期34萬餘人次,共培養農村科技能人2652人,科技示範戶2658戶,審核認定鄉土人才400名,獲得綠色證書8077人。
——一村一品,政策“惠”農富民。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的要求,抓好縣“十二五”規劃“八大優勢産業”和“十個萬”工程的落實,出臺了《關於扶持重點農業産業發展的意見》,立足本地特色,積極採取政策支援、資金扶持、項目扶持、産業扶持、技術扶持、資訊引導等一系列優惠措施,對種草養畜産業、蔬菜産業、核桃産業、茶葉産業、獼猴桃産業、馬鈴薯産業、苗圃産業等8大農業産業進行重點扶持獎勵,幫助各基層黨組織在服務農民群眾脫貧致富中樹立威信,增強其凝聚力和號召力。
——提升素質,文化“育”智富民。切實將“育智”、“扶智”放在各級黨組織執政為民的第一位,建設村級遠端教育站點302個,鄉鎮業餘黨校33所,農民文化技術學校310所,建立省級黨員短期培訓實踐基地1個、市級2個、縣級33個,大力實施“全民文化素質提升工程”,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深入推進農村“六建六治六改”工程,建設美好家園2148戶,定期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提高人民群眾的智力水準,用黨建澆開“文明花”和“幸福花”。
——讓利放權,擴權“強”村富民。縣委縣政府出臺了《水城縣鄉鎮財政收入上億元獎勵激勵辦法》,大膽放權和讓利於基層,全面推動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實現了5個鄉鎮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結合社會管理創新,積極探索完善和創新“一機制多內容”的村民自治體系,切實將 “三農”、計生、綜治、禁毒、信訪等各項工作納入村(居)民自治的主要內容,進一步理順鄉鎮政府與村級組織的關係,堅決杜絕政府干預和包辦産業結構調整的行為,指導建立健全民主評議、村務公開、黨務公開、民主議事、重大村務票決制等一系列相配套的長效機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增強人民群眾自主致富的能力。
記者 蘇江元
責任編輯: 晴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