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晴隆模式”:從岩石到牧群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2-11-06  內容來源: 人民日報

晴隆:喀斯特荒地變牧場
 

晴隆:喀斯特治理,農民變牧民
 
  在雲霧和細雨中俯覽晴隆山,酷似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畫。成群的綿羊和山羊悠閒地在草地上走著,而他們的叫聲和身上鈴鐺所傳來的聲音,不停的在群山中迴響。
 
  在這裡我遇見了超過200多只山羊的主人,來自貴州省晴隆縣菜籽村的易會能。“畜牧並不是一項密集型的勞動”,這位62歲的老人告訴我。“我每天只需要帶它們出來走上幾個小時,然後回到家裏配上些小菜,喝上幾口酒。”易會能笑著説。
在2002年開始從事畜牧業之前,易會能一家四口過著清苦的日子,他們生活來源僅僅是依靠在山坡上種植的玉米來維持。那時候他們儘管整天地呆在田裏,從幾公里外的地方取水來澆灌,時常還要清理野草來為玉米生長提供空間,可是由於生産效率的低下,始終無法能夠使他和家人走出貧困的困擾。
 
  “我們這裡的人,一大片土地往往只能收到一籃子的玉米。在過去,人們根本沒辦法負擔得起比玉米更加有營養的食物。大夥的身體體質都非常的差,而且經常容易疲倦。”易會能説道。
 
  易會能和貴州數百萬在大山深處的人們一樣,都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樣的情況在晴隆縣就尤為嚴重,該地長期遭受著被人們稱作“地球癌症”的土地石漠化的影響。上世紀50年代過度的土地使用讓晴隆脆弱的喀斯特地貌環境遭受了嚴重的損壞。森林和草地被過度的燒燬來轉化為耕地,從而來養活在當時迅速增長的人口。這一過程直接導致了毀滅性的土壤侵蝕、基層岩石暴露使得土地的生産力極大程度的下降。
 
  如今在晴隆山上依稀可見的一塊塊巨大的岩石,還在提醒人們過去這裡是一片飽受石漠化侵害的地區。
官方數據指出,在晴隆縣1331平方公里的地域中,屬於喀斯特地質的土地佔到了68%。全縣超過46%的土地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土地石漠化的影響。
 
  晴隆縣縣長姜仕坤告訴我們,這裡的土壤深度達到了5-20釐米,而每年的降雨量則有1500-1700毫米。“由於喀斯特地質的原因,大部分的雨水都流入了地表裂縫而沒有作用到農作物上。”他進一步解釋道,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玉米是唯一能夠在薄層乾燥的土壤上存活的種植物,可是它卻無法保持水土,往往每到雨季就會被大於沖走。
當地農民陷入了這樣的一個困境:當越來越多的人種植玉米的時候,土壤也變得越來越稀薄。增加勞動力和化肥投入反而使得土壤的生産力變得越來越低。
 
  “當時每畝土地的産量甚至還不到150公斤,而這片土地也將在3到5年內徹底變成荒地。”姜仕坤回憶過去説道。
 
  當地政府經過反覆研究後決定,用能夠更好地維持水土結構的草地來取代一片片玉米地,同時大力發展畜牧業。2002年,一個由政府出資修建的綠地和畜牧業中心在晴隆動工,2年後正式納入使用。晴隆人將想法迅速轉變為了實踐。
 
  “我們在較稀薄的土地上種植了5到6種更加適合生長的綠草。” 晴隆縣綠地和畜牧業中心主任張大全説道:“這些綠草可以生長到30釐米高,並且同時還將增加土壤有機物質含量1-2個百分點。做為回報,他們構成了一片綠色的草原。”
 
  張大全説道,在過去,傾斜度超過25度的農業土地中,一年裏每0.07畝地就會有1.26噸土壤流失。但是現在我們已經基本解決了土壤侵蝕的問題。
 
  “我們種植的這些綠草將能夠存活20年, 同時基本不需要進行人工保養。每個季度都會有兩到三種綠草生長,這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也給大山帶來了一片綠意。”
 
  該中心還引進了世界上最優質的兩種肉用綿羊——-波爾山羊和杜泊綿羊,並且將他們借給村民們來養殖和培育。
 
  而畜牧業的收入,也將按照基地10%、村民90%的原則來進行分配,在過去這一比例是2:8。張大全表示畜牧業中心還定期部署工作人員對村民們進行培訓,防止牲畜傳染病並且提供獸醫看護。
 
  在從中心借來32頭波爾和杜泊山羊之前,56歲的夜邁村村民范興元一直過著孤獨的日子。“我是村裏第一個嘗試這個行業的人,那會兒大夥兒都認為我是一個失敗者。”范興元説道。
 
  而現如今,范興元在13畝草地上養殖的1130頭動物每年將給他帶來五萬元的純收入。同時靠著自己摸索出來的畜牧經驗和心得,他還被畜牧業中心聘請成為那裏的一名業餘技術人員。
 
  “生活變得好起來了”范興元感嘆道。
 
  在過去的十年裏,縣政府已經就畜牧業發展投入資金超過1.02億元。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央政府和銀行貸款。在這十年裏,畜牧業帶來了13平方公里的草原和42萬頭山羊及綿羊。這一項目直接讓12800戶超過5萬人收益。同時,2011年晴隆縣成功治理了21300畝遭受石漠化侵蝕的土地,並計劃在今年繼續治理,初步目標為13300畝。
 
  在談及牲畜銷路時張大全主任表示,目前絕大部分都銷往香港。但是國內商家也時常來到村民家商討採購事宜。
 
  截止到2011年底,村民年均收入增長到了每人平均5800元。綠地和畜牧業的發展在佔到了收入增加的70%,張大全説道:“更加重要的是,如今村民們對綠地的可持續性發展以及環境的保護認識越來越深刻了。”他舉例説,如今牧民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都使用當地的草藥,而不是帶有工業原料的抗生素。
 
  展望未來,縣長姜仕坤表示將目標定位在打造一個“紐西蘭式的牧場”,並將畜牧業在全縣範圍內進一步擴展開來,屆時將會有兩萬戶家庭從事畜牧行業,養殖數目將達到一百萬頭。
 
  這一舉動對更多像易會能這樣的村民産生巨大的影響,帶領他們走出貧瘠,走向富裕。

責任編輯: 晴天
標題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