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地名,如何“名”記鄉村

發佈時間:2024-08-30 | 來源:重慶日報

image.png

酉陽縣兩罾鄉金絲楠村,村民經常在金絲楠木下休息。(受訪者供圖)

image.png

黎香湖秀美風光。(受訪者供圖)

人依地棲,名以存志。地名,是一方百姓與腳下土地最直接而深刻的連接之一。

在廣袤的山城大地上,無數村莊星羅棋佈。一個個村莊的名字,承載著人們割捨不斷的鄉音、鄉韻、鄉情,標記著漫漫來路,指引著未來方向。

近日,市民政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實施“地名+”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方案》,要求圍繞“六個一批”建設內容,進一步深化“鄉村著名行動”,全面賦能鄉村振興。

地名,由何而來,飽含著多少記憶與變遷,又如何撬動鄉村之變?讓我們循著鄉村地名,品味巴渝鄉土的別樣風情。

留住鄉愁

古老地名“重見天日”

從墊江城區上高速,沿著明月大道北段行進,途經樂天花谷、 渝巫路,20多分鐘後就可抵達沙坪鎮母安社區。

這是墊江縣最“袖珍”的村(社區),面積僅有2.1平方公里,名字卻大有來歷。

康熙三十三年,湖廣填四川。母敬天一家響應朝廷號召到川定居,在墊江開墾土地300余畝,並將當地命名為“母家壩”。

若干年後,母敬天去世,其妻子患病,長年臥床不起,兩個兒子母國真和母國安很有孝心,凡是晴天,兄弟倆輪流背母親出門曬曬太陽,看看地裏的莊稼,母親心情愉悅,病情逐漸好轉。

後來,母國真和母國安各自成家立業,在河的兩岸各修了一排房子,為了讓母親來去方便,兄弟倆出錢修了一座木橋,被稱為母間橋。

清朝末期,母間橋成為場鎮,叫母間橋場,後來設鄉、設鎮,地名幾經變化。“曾叫過武安、建安。”母安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郝學彬告訴記者,武安的名字來歷,據説數十年前當地匪患嚴重,官府組織武力予以了消滅,於是改為“武安”。而建安的名字來源則不可考。

歲月流轉,“母安”的名字始終在當地人心中根深蒂固。78歲的村民黃應碧直言:“像我這樣上了年紀的人,對外都説自己是母安場的人。”

300多年來,母姓子弟以孝傳家,行善積德,母間橋、母安場、真儒寺的傳説流傳至今,“母安,家安,天下安”的祖訓享譽四方。這何嘗不是一段歷史、一抹記憶、一縷鄉愁?

2021年,當地開始為恢復母安的名字而努力,“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方抽查,103人中有86人表示支援。”郝學彬記憶猶新。2022年,“母安社區”的名字正式恢復。

一年多來,沙坪鎮挖掘整理母安文化,打造母安溪谷,進一步凸顯孝母文化傳承,彰顯歷史文化底蘊,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白雲蒼狗,世事流轉。一些鄉村地名如陳年老酒,歷經時間的釀造,愈顯濃郁醇厚。

城口縣葛城街道,先後被命名新城公社、城關鎮等,體現了葛城街道在縣城裏的地位,後來當地挖掘出諸葛亮曾屯兵於此的歷史,於是更名為葛城街道。璧山區大路鎮六塘社區原名六合社區,“六塘”這一名字,與“渝合十塘”等歷史文化資源息息相關——清代重慶至合州的官道設有十站旱塘,俗稱“渝合十塘”,至今沿途仍保留著多處由表示站程的數字和通名“塘”組成的地名,體現了清代塘汛類軍事單位對地名演化的獨特影響,具有重要的地名文化價值。

種種案例,表明地名就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探尋鄉村地名由來的過程,正是對家鄉山水的一次縱情遊覽、與故鄉先人的一場隔空對話。

“亮出”特産

地名成村莊重要“名片”

盛夏,陽光灑滿酉陽縣兩罾鄉楠木灣景區,古老高大的金絲楠木群蒼翠茂盛,狀如傘蓋;一棟棟古樸的房屋,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青石板鋪就的步行街,遊人熙熙攘攘……

在楠木灣景區方圓1公里內,有大小楠木1000株以上,直徑2米以上的有20余株,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樹有8株,全國罕見,被林業專家鑒定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千年金絲楠群落。

楠木灣景區所在的金絲楠村,在一年半以前還叫做內口村。內口這個名字,與地形息息相關——兩山夾一槽,村委會正好處於內口槽上。

“我們村最大的資源和特色是金絲楠木。”金絲楠村支書楊通江説。2021年的一次黨員會上,家住楠木林裏的老黨員冉國兵提議,要敢於“亮出”特産,給村子改名,得到了多數人的贊同。村委會經過商議後認為,金絲楠木資源要實現保護性開發,名字是第一張也是最重要的一張“名片”。

2023年初,經過審批等流程,內口村更名為金絲楠村,並立即啟動了景區提檔升級改造工程,佈局原寨生活體驗、農耕生産美景、鄉野農趣樂活、等六個功能分區,開啟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探索。

今年“五一”假期,楠木灣景區開門迎客,累計接待遊客4萬餘人次,營收達64萬餘元。6月,經市文旅委綜合評定,楠木灣景區被確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一個個鄉村地名背後,往往體現著當地的山川和風物:渝北區茨竹鎮原名回龍場,始建於清初,有300多年曆史。境內外多生茨竹,奇茂壯觀,因而更名;在旅遊産業風生水起的武隆,鐵礦鄉似乎一直名不見經傳,鐵礦,顧名思義與當地的礦産有關,在向綠色轉型發展過程中,當地幾經思索,最終改了一個可愛的名字:大洞河鄉(一條河從很大很大的一個洞裏流出來)。

“地名作為標誌地理空間位置的符號,能夠源源不斷被賦予歷史與文化內涵,成為地方的寶貴資源。”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地名賦能鄉村,就是把千百年來積澱在地名上的文化能量釋放出來,特別是要與産業發展、生産與生活方式等結合起來,反哺地方發展。

揚名山水

用地名讓鄉村旅遊“出圈”

黃色的香蕉船劈波斬浪,跨坐其上的大人小孩,感受速度帶來的激情;一艘皮划艇,一支槳,揮動雙臂,激起浪花,心情也跟著飛揚起來……酷暑時節,南川區黎香湖鎮南湖村,歡樂水世界遊人如織,好不熱鬧。

此情此景,讓南湖村村幹部周建平感慨萬千。“南湖村過去曾叫過黎香湖村、新開村等名字,都和3300畝黎香湖有關。”他娓娓道來,黎香湖的前身是1976年建成的土溪水庫,水庫形如瑞龍,有三千余畝生態水域。借助優越的生態環境,當地村民環湖種植果木,每到春天花開四野,香氣瀰漫。

當然,記憶也不全是美好的。早些年交通不便,寬闊的水面成了村民出行的一大阻礙。那時候人們為了節省時間,往往會選擇劃搭鬥(收割稻穀的農用木製工具)過河,幾乎每年都會淹死人。

2007年底,渝湘高速界水段(巴南界石-南川水江)通車,黎香湖毗鄰主城區向外的第一個下道口,是主城周邊海拔最高、溫度最低、植被最好、水質最清、體量最大的高山人工湖泊,發展旅遊有顯著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

2010年,鎮上所屬的幾個村,按照湖的方位進行了重新命名,新開村因位於湖的南邊,被命名為南湖村。“更具辨識度,凸顯了我們這裡的綠水青山。”黎香湖鎮農服中心主任劉軍表示。

此後,黎香湖鎮先後打造了國家濕地公園、大型文旅綜合體、皮划艇俱樂部、星空露營基地等項目,年均接待遊客50萬人次以上。南湖村的人氣越來越旺,名氣也越來越大。

“一次,外地朋友給我説‘黎香湖環境很好’,我才意識到我們這裡已經火出圈了。”周建平坦言。

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地名是基礎資訊提供者、優秀文化傳播者、地名標識品牌建設者,為鄉村地名“著名”,有助於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近年來我市用地名賦能文旅,為81條鄉村精品旅遊線增添地名文化元素,採集上圖農家樂、民宿、鄉村酒店等興趣點資訊9萬多條、圖片近9萬張,大幅提升了鄉村旅遊客流量。

地名以寥寥幾字,道盡了地與人、地與事、地與物的種種關係。打開重慶鄉村地名長卷,躍然于眼前的不僅僅是田園山水、嫋嫋炊煙,更有時代發展的鮮明印記、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蘊。

相關連結>>>

這些重慶地名之“最”,你知道嗎?

有人説,重慶地名以“坡、坎、溝、橋、壩、山、坑、凼”為主,這話不假。但哪些鄉村地名出現頻率最高,哪個漢字出現最多,地名中為何頻頻出現數字,這些冷知識你可知道?來,記者一一為您揭曉。

叫張家灣的最多

“根據我們的統計,重慶出現最多的小地名是張家灣,共有580處,其次是556處的大坪、529處的大灣。在前10名中,有9處都與‘灣’相關。”重慶市地理資訊和遙感應用中心地理文化所所長張海鵬介紹,“灣”指的是河水彎曲處,而地名中現在多寫作“灣”的“塆”,則指的是山溝裏的小塊平地,由山體彎曲形成。

“這種小塊的、利於耕種的平地或緩坡地,完美符合中國傳統選址的原則,充滿智慧的古人多在這裡落地生根,並且為其命名,於是就有了今天這些帶‘灣’的地名。”他告訴記者,這類地名基本上有兩類命名原則,一類以地物命名,如水井灣、堰塘灣、學堂灣、大灣、小灣一類以姓氏命名,如張家灣、李家灣、楊家灣、陳家灣、王家灣。

“龍”字出現頻率最高

除了“灣”多之外,重慶鄉村地名的“龍”也特別多。在我市1000多個鎮街鄉地名中,帶“龍”字的鎮街鄉有82個之多,佔到全市鎮街鄉總數的接近十分之一;帶“龍”字的村有711個。

以中華民族圖騰和吉祥物的鳳凰入地名的也不少。全市帶“鳳”字的鎮街鄉有12個、行政村有115個,其中還有像北碚的龍鳳橋街道和合川的龍鳳鎮這種“龍鳳”地名。

眾多“龍”“鳳”地名,反映了人們對美好吉祥事物的追求和嚮往。

地名中為何頻頻出現數字

重慶有47個以一到十的數字命名的街鎮鄉,其中有20個是以“三”字開頭,其中叫“三匯”“三溪”的就有5個,均是因三條河(溪)流在場鎮附近匯合而得名。此外,還有“三江”“三角”等地名,也是因河流交匯形成的形象地物而得名,體現了重慶多水的自然特徵。

除了“三”字之外,“五”字街鎮鄉村名也有10個。“五”字開頭地名,多與當地數量為五的地物有關,如江北五寶鎮,因建場時周圍有五個山堡如五座寶山而得名;潼南五桂鎮,以清初重建時玄天宮外有五棵大桂花樹而更名。(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顏安)

重慶鄉村常用地名及數量>>>

張家灣 580

大坪 556

大灣 529

李家灣 495

水井灣 489

楊家灣 489

王家灣 466

陳家灣 450

劉家灣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