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五華區實現院壩協商與基層社會治理互融共進

時間:2024-06-21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楊雯

近來,昆明市五華區按照上級政協提出的規範性要求,結合區情特點,把院壩協商作為破解“兩個薄弱”的重要抓手,在“匯眾智、聚共識,育文化、求實效”上狠下功夫,實現院壩協商與基層社會治理一體推進、互融共進,實踐之路越走越寬。

因地制宜,線上線下凝心聚智

線下落“實”,著力提高協商內容的指向性。堅持問題導向,針對不同區域、群眾需求的不同特點,把院壩協商選題與區政協重點工作、日常工作有機結合,形成各有側重、互為補充的“1+2+4+N”的協商議事工作格局,高位統籌,協同推進院壩協商規範、務實、有序開展。在重點街道、社區,聚焦平安建設主題,就防治電信網路詐騙等開展協商議事,助推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在城郊結合部,聚焦文明建設主題,重點就普吉“三八”街提升發展等開展協商議事,助力城市文明風尚和市民文明素質提升;在核心區域,聚焦和諧建設主題,重點就獨居老人居家養老安全服務等開展協商議事,推動民生實事解決;在農村社區,聚焦鄉村振興,重點就助推依法自治善治等開展協商議事,為鄉村塑魂、為發展找路。精準選題,協商於民、協商為民,讓政協履職成果更加有形有效。

“雲”上拓展,著力推動協商群體的廣泛性。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直播+互動”“場內+場外”等融合互動新模式,推進廣大委員和群眾的智慧“在指尖上綻放”,擴大了群眾有序參與協商的面,也拓寬了群眾有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渠道。通過昆明市政協開發建設的“政協傾聽·碼上反映”平臺,實現“碼”上徵題、“碼”上建議、“碼”上商量,提高委員履職的便捷度、協商建言的時效性、界別群眾的參與面。以網路直播方式召開促進藍花楹文化藝術節商旅文融合發展院壩協商議事會,讓11萬餘名網友同步參與到協商議事中,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和智慧。

互融共進,用“協商”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

建立“院壩協商+社會治理”相加模式,提升治理質效。建立工作協同平臺,形成政協主席會議成員指導聯繫,專委會主導推進,職能部門、智庫專家按需參與的良好機制,通過院壩協商面對面協商交流、凝心聚智的方式,及時解決實際問題、化解矛盾糾紛,賦能基層社會治理。2023年以來開展的21場次院壩協商議事活動,覆蓋了16個重點社區,提出協商建議142條,被採納94條。比如,華山街道結合社會治理項目,植入“社情民意收集”和“協商議題調查徵集”兩大功能,創立“解憂雜貨舖”項目,把協商觸角進一步延伸。根據“解憂雜貨舖”委員出攤收集到的一家小鍋米線店夜間經營噪音擾民的問題,及時組織開展調研、召開院壩協商議事會,有效解決了群眾的煩心事。豐寧街道聚焦虹山新村等老舊小區治理難題,探索實踐形成了“虹心”閃閃、“小美麗”聚合“大幸福”的治理模式,獲得了群眾的廣泛點讚,省委主要領導到現場調研時給予充分肯定。

建立“院壩協商+和諧文化”相融模式,講出文化自信。利用轄區文化資源優勢,依託五華政協書畫院和社區微型文史館等新平臺,拓展“線上讀書+線下協商+即時交流”的新功能,厚植文化根基,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文明新風尚。打造華羅庚舊居開放式協商議事平臺,探索將協商文化與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教育故事有機融入公園場景、城市文化,讓“有話好好説、有事好商量”飛入尋常百姓家。依託這些場景,奏響了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的“協奏曲”,唱響了政協協商民主之聲,講出了制度之好、時代之變、五華之美。

建立“院壩協商+重點工作”相促模式,推進協商成果落地落實。緊盯做好院壩協商後半篇文章,及時整理報送院壩協商議事成果,同時把涉及全區性的普遍問題、值得關注的突出問題,由區政協專委會作為集體提案、全會聯組會發言主題或是重點協商、民主監督議題,持續性推動基層民生問題有效解決。推動廣大委員把院壩協商中了解到的民生熱點難點問題轉化為政協提案、社情民意資訊,雙管齊下形成政協工作和委員履職的雙閉環。如《激活慈善力量、拓展慈善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新途徑》《關於進一步對老年幸福食堂運營加強指導和支援的建議》等集體提案、聯組會發言材料,都是院壩協商成果轉化形成的。

一年多的院壩協商五華實踐,讓協商從機關走進基層、從室內走到戶外,讓政協資源下沉、委員力量下移,真正實現了基層協商民主的“零距離、面對面”,讓協商民主在五華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楊雯)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