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特派團水禽組專家王寶維:將水禽養殖技能帶到轎子山上

時間:2024-04-01來源 : 中國網七彩雲南作者 : 姜定才

近日,昆明市東川區紅土地鎮蚌德村47位脫貧戶群眾早早來到村委會,迫切等待著一位特殊客人的到來。這位客人是國家科技特派團水禽組專家王寶維,他不遠千里從青島農業大學來到東川區,把畢生所學水禽養殖知識毫無保留傳授給東川人民,幫助當地群眾提高經濟收入。

蚌德村地處轎子雪山山麓,與滇中最高峰雪嶺相望,海拔2300多米,氣候冷涼,山路陡峭,是東川區最邊遠的彝漢雜居村。全村265戶796人,除了玉米、洋芋、苦蕎作為主産外,養殖也是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産業。飼養牛、羊、豬、雞、鵝是村民的傳統,也是藏富於民的重要經濟來源。但是,由於受環境、交通、技術等因素制約,村民飼養技術水準落後,畜、禽品種退化,飼草利用粗放,畜禽經濟發展緩慢。

王寶維深入調研後,與東川區農業農村局商量,決定在蚌德村發展鵝産業,帶動其他養殖業發展,進一步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準。3月25日中午,在東川區農業農村局幹部陪同下,經過近2小時的車程,王寶維一行一路顛簸抵達蚌德村,村民們在村委會夾道歡迎。王寶維是第一個來到蚌德村的教授,村民們沒想到,來頭那麼大的教授卻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稱村民們為兄弟姐妹,打消了村民緊張的心理。

時間就是效率,王寶維沒有休息,和村民們打完招呼後就開始培訓講課。結合蚌德村村情,王寶維給村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養殖技術課,他用深入淺出的農民語言告訴村民,現代農牧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草鵝糧”生産模式流程,畜禽有機肥使用,飼料發酵技術和優質特色農牧産品生産技術等,為村民描繪出一幅養殖、種植相結合的美好天然生活場景,贏得群眾多次掌聲和讚嘆。

兩個小時的精彩培訓結束後,王寶維一行又爬上山腰考察蚌德村巨菌草、青稞和蕎麥種植現場,了解牧草與馬鈴薯輪作模式;進入牛舍指導秸稈袋裝青貯技術,為養牛戶、養鵝戶現場答疑解惑。並向蚌德村委會提出建議:利用山區草資源和農業秸稈優勢,發展蛋鵝養殖;調整目前以肉牛養殖為主的生産結構,為老齡村民開拓居家養鵝致富路子;推廣粗飼料發酵技術,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生産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夜幕降臨,王寶維一行依依不捨離開村莊,村民們唱起了彝家留客歌,歌聲飄蕩在山谷中、月色下,是如此地真誠和深情。(姜定才)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