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雲南兩會】政協委員共話“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

時間:2024-01-25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張津

2023年,“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景邁山古茶林”“哈尼古歌”“徐霞客”等多個熱詞成為最能生動展現雲南“文化+旅遊”的詞彙。在過去的一年裏,雲南全力打造文化旅遊強省,狠抓旅遊市場秩序整治和服務品質提升,文旅行業強勁復蘇,全省共接待遊客10.42億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44萬億元。此次兩會期間,多位政協委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雲南省“文化+旅遊”市場,以文旅融合協同發展為切口,在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實施“紅色+”策略讓旅遊資源“活起來”

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依託。一直以來,雲南多地擁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有著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全省共有革命遺址1903個,其他遺址362個,總計2265個,數量居全國前列。隨著“紅色旅遊”的興起,更多年輕人愛上紅色景區,如何激活雲南紅色文化,帶動周邊旅遊發展?

在民進雲南省委集體提案中,多位委員也提出建議,要高品質策劃開發“紅軍長征過雲南”系列旅遊産品,將紅軍長征過雲南有關紅色資源創造性轉化為有吸引力的旅遊産品,有力補充和優化雲南全域旅遊資源佈局。實施“紅色+”策略,在已有紅色文旅産品上做足加法。深入挖掘紅色遺址、文物背後的故事,通過多元途徑,深化長征精神演繹,並將“紅色”輸入“雲端”,提供遠端線上展示,形成一批以紅色為底色的文旅産品。實施“+紅色”策略,在當地已有的自然風光、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等文旅資源和産品基礎上,結合紅軍長征過雲南行軍路線、重大事件、重要遺址分佈,賦予其紅色精神內涵,形成一批傳統旅遊融合紅色資源的文旅産品,進一步彰顯文化附加價值。

雲南省政協委員沙海燕則關注于雲南人民民族團結、保家衛國的實物見證——滇緬公路。“滇緬公路因為多種原因,其他地方多處被毀壞或重復建設,已經面目全非,但是,永平境內一部分卻能保存完好。特別是滇緬公路鐵絲窩一段,是整條滇緬公路的制高點,兼之植被豐富,風景優美,是極為難得的文旅資源。”在提案中,沙海燕委員這樣建議,“希望開展多形式的滇緬公路文化宣傳,研究開發滇緬公路文旅資源,把滇緬公路開工建設滇緬公路的時間定為滇緬公路文化日。在大力保護滇緬公路現存路段的同時,努力申報世界物質文化遺産。”

做好“茶文化”IP讓山水旅遊“動起來”

雲南有著中國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有最獨特的立體氣候,是大葉種茶樹理想棲息地。沿怒江、瀾滄江而下的橫斷山脈分佈著我省最主要的茶葉産區。其中,地處無量山、哀牢山、景邁山等名山大川的臨滄、普洱和西雙版納3州(市)集中了瀾滄江流域最優質的茶葉原料基地,形成了“冰島”“昔歸”“景邁山”“老班章”等名揚海內外的“普洱茶”和“滇紅茶”等知名品牌。隨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成功,如何做好瀾滄江流域名山大川上的山水文章,做足茶文化旅遊發展,便成為了今年兩會上很多委員關注的事情。

在農工民主黨雲南省委集體提案中,多位政協委員通過走訪調研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一是‘一盤棋’謀劃,編制專項發展規劃。樹立‘雲南茶都是好茶’的理念,把茶文化旅遊納入雲南文化旅遊産業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形成‘聚合’效應,打造茶文化旅遊精品線路。‘一張網’部署,完善配套基礎設施。通過建設古樹名山綜合交通網路,推進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提升綜合承載能力,把瀾滄江流域‘世界茶樹發源地中心’建成世界一流的茶葉生産中心、交易中心和新的旅遊中心。‘一體化’推進,打造雲南茶旅IP。通過打造茶事節慶活動、拍攝電影、電視劇講述茶山、茶農故事等方式,集中力量打造‘普洱茶’‘滇紅茶’等品牌,大力傳播雲南茶文化,營造氛圍。‘一股繩’聚力,創新産品開發模式。引進有實力的國企、民間資本、運營團隊,不斷推出與市場高度契合的茶文化旅遊新産品,豐富‘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的內涵,把瀾滄江流域古樹名山打造成為雲南踐行‘兩山’理論的示範區和‘三茶’融合發展的樣板區。”

挖掘“民族文化”故事讓鄉村經濟“富起來”

雲南省是中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也是全力打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重點省份。很多關於雲南少數民族的文化故事,一直“深藏”大山之中,還有待被發掘。針對這些問題,政協委員楊偉聯合蔣堅橋提出了提煉昇華雲南省區域性民族共用中華文化符號的建議。他們表示,“雲南擁有著許多還未大力開發的雲南元素文化,需要積極發掘、沉澱。例如可以找到古滇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發展脈絡和傳承地位,加大對鄭和文化節的宣傳推廣力度。賦予‘鄭和下西洋’這一文化符號新的內涵和形象。也可以將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簽訂日確定為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節’,倡導各地組織開展紀念活動,強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共同團結進步的民族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雲南省政協委員程雲峰則更關注雲南省內的耕讀文化,他認為現階段雲南耕讀文化存在閒置化、碎片化、分散化等特點,辨識度不高;與其他産業、資源的整合有限,其作用沒能得到有效地發揮;研學基地建設參差不齊,未能與育人良好結合等。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首先要加強宣傳力度,促進各地耕讀文化的傳承。開展耕讀文化系列活動,將農事勞作與文化教育相結合。然後要拓寬培育渠道,用活各級各類非遺、工匠等人才。培育一批具有雲南特色的集“紅色+文化+生態+勞動”為一體的省、州市示範課程,提高文旅吸引力,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張津)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