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法院加快推進審判工作現代化

時間:2024-01-24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楊帆 鄧清文

2023年,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緊緊圍繞“公正與效率”工作主題,以“提質增效創一流”活動為抓手,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將推進審判工作現代化貫穿全年始終。全省法院聚焦效能提升,積極探索符合雲南省法院實際的質效指標管理體系,努力用審判工作的最優品質、最高效率、最佳效果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多項核心指標躋身全國法院前列。

對標“時代楷模”,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

2023年12月18日晚,省高院大法庭內座無虛席,400余名法官幹警集體收看“時代楷模”發佈廳節目,再次被矢志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人民好法官鮑衛忠的事跡深深打動。鮑衛忠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法院系統第一位“時代楷模”。省高院以中宣部追授鮑衛忠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為契機,高標準做好學習宣傳工作,在全省法院廣泛開展“對標‘時代楷模’,爭做鮑衛忠式好幹警”學習活動,激勵和引導全體幹警汲取榜樣力量,煥發一心為民、公正司法的強大動力。在鮑衛忠精神感召下,全省法院見賢思齊、創先爭優蔚然成風,64個集體、108名個人受到省級以上表彰,2名幹警榮獲雲南“最美政法幹警”稱號。

昆明市五華區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大廳有一個醒目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專門解決群眾訴訟中的“疑難雜症”。全省法院學習鮑衛忠的工作方法,哪有司法需求,司法服務就跟進到哪。通過發揮以訴訟服務中心為主體,訴訟服務網、12368熱線、訴訟服務站點為延伸的一體化訴訟服務功能,為群眾提供保全鑒定、集中送達等50多項“一站通辦”服務和立案、交費、調解、開庭、執行等“一網通辦”服務,不斷提高普惠均等、集約便捷的現代化訴訟服務水準。雲南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設質效動態評估排名中穩居全國前三位,大理法院“金花+N”工作模式入選全國十大最具特色一站式建設改革創新成果。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省法院積極融入黨委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將“抓前端、治未病”落到實處。在雲南省普法強基補短板行動中,全省法院選派6000余名幹警定期下沉市縣村組,走進村組、社區、學校、工廠開展普法宣傳1200余次,深入開展送法入戶活動,全方位提升普法實效。積極開展“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276個人民法庭紮根基層定分止爭,建成97個專業化、特色化法庭,設立旅遊巡迴法庭及站點159個,巡迴審判達標率高達99%,依法服務鄉村振興。怒江中院工作經驗入選全國法院“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典型案例。

在楚雄市人民法院,百名幹警走進百家企業的活動已經堅持了數年。法官在座談和走訪中宣講政策、宣傳法律,在生産一線傾聽訴求、解決難題,在交流調研中搭起護航企業健康發展的法治連心橋。在服務保障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中,全省法院優化涉企司法服務,與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聯發訴調對接合作備忘錄,完善與省工商聯和省總商會訴調服務機制,聯合舉辦首屆雲南省民營經濟法治建設大會,廣泛開展民營企業法律幫扶,平等保護各類所有制産權和企業家合法權益,妥善化解涉企糾紛2萬餘件,營造公平誠信可預期的市場環境。

能動司法銳意創新,激發審執工作新動能

2023年4月,省高院出臺20條措施,服務和保障雲南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措施覆蓋刑事、民事、行政、智慧財産權、環境資源、涉外法律研究、法治宣傳等多個領域,貫穿“立審執”全流程。措施提出要保護雲南特色優勢産業競爭力,服務創新型雲南建設。例如,加強雲南全省法院智慧財産權審判人才培養,打造一支精通法律、了解技術並具備大局觀與國際視野的智慧財産權法官隊伍;強化雲南傳統文化、民族民間文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司法保護;充分發揮雲南159個旅遊巡迴法庭和審判點的功能,倡導非訴訟方式妥善化解旅遊合同糾紛。

技術調查官在智慧財産權訴訟中的智庫效能成功釋放。去年,多起涉及軟體設計開發、電腦系統整合的訴訟案件中,楊俊等三名專家協助法官理解和查明案件所涉及的專業技術問題,順利審結案件。雲南省法院創新審判工作理念,創設雲南省技術調查官制度,省高院、省智慧財産權局聯合組建起雲南省技術調查官名錄庫。首批34名技術調查官全部來自生産一線、教學一線、科研一線和審查一線,涵蓋工學、農學、理學、藥品、外觀設計等多個領域數十個專業分支,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在智慧財産權技術事實調查、勘驗和諮詢等訴訟活動中,技術調查官的參與,有利於提高技術類智慧財産權案件事實查明的效率和準確性,實質性解決智慧財産權案件中技術性事實查明的難題。

去年6月,省高院與四川、重慶、貴州高院聯合簽署加強西南三省一市禁毒司法協作協議,在全國首創毒品綜合治理多省市司法協作機制。雲南省法院全力投入禁毒人民戰爭,依法嚴懲毒品源頭性犯罪和毒梟、職業毒販,審結毒品犯罪案件近2000件,重刑率高達50%以上,張勝川走私、運輸毒品案入選全國法院10大毒品犯罪典型案例。去年省高院還承辦了全國法院毒品案件審判工作會議,為形成規範指引毒品案件審判的《昆明會議紀要》貢獻雲南法院智慧。

去年10月30日下午,普洱市瀾滄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被告人謝某某涉嫌濫伐林木罪一案。庭審中,被告人謝某某自願認購碳匯,以替代性修復被其破壞的生態環境,現已履行完畢。這是全省首例人民法院引導行為人通過自願認購碳匯方式替代性修復受損生態環境的刑事案件。

昆明市盤龍區人民法院也審理了一起碳匯案,並針對此類型案件精準做出“三書一見”,即碳匯補償認購申請書、交易合同書、替代生態修復見證書及徵詢專家意見或鑒定意見的工作範式,“如我在訴”地引導訴訟規範化與便捷化。

2023年,全省法院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不斷完善“1+1+38”環境資源集中審判機制,加強長江、珠江、赤水河等流域省際司法協作,設立世界遺産景邁山古茶林生態保護點等30余個法律服務站點,全力服務綠美雲南建設。在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領域首次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揭開“面紗”追究實控人環境侵權連帶賠償責任,螳螂川污染公益訴訟案入選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性案例。探索特色生態修復模式,建立公益訴訟生態修復基地,創新應用認購碳匯方式替代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用法治力量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生産生活方式。

新時代新征程,雲南法院將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中邁出新步伐,在服務發展穩定大局中體現新擔當,在踐行司法為民宗旨中展示新作為,在狠抓審判執行質效中實現新提升,在鍛造過硬法院隊伍中煥發新氣象,共同譜寫好法治雲南新篇章。(楊帆 鄧清文 雲南日報)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