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祿勸撒營盤法庭:基層特色“小法庭” 繪就暖民“新楓景”

時間:2023-11-23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吳兢

“背著國徽去開庭”,是一張靚麗的司法名片。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撒營盤人民法庭,地處民族文化氛圍濃厚的彝鄉苗嶺,法庭幹警多年來堅持傳承“背著國徽去開庭”的精神,他們穿梭于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民意;他們立足於平凡崗位,用真情撫慰民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近年來,祿勸縣法院撒營盤法庭結合轄區多民族聚居現狀,堅持把非訴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豐富少數民族地區司法解紛實踐,奏響民族團結和諧之音,榮獲“民族同心”特色人民法庭的榮譽稱號,繪就暖民“新楓景”。

特色品牌“鑄魂”,深耕訴源治理效能

走進撒營盤法庭,映入眼簾的是“背著國徽去開庭”的事跡。説起國徽背後的故事,撒營盤法庭庭長袁嘉鴻笑著説:“背著國徽去開庭是老一輩祿法人傳承下來的精神,我們一直在堅持和弘揚,以巡迴審判為載體,一手抓執法辦案,一手抓民族團結。”

撒營盤法庭高度關注各民族群眾的司法需求,近三年來年均收案600余件,在轄區內成立4個法官工作站。同時,各村委會設置聯絡員,形成以人民法庭為中心、以各鄉鎮村為輻射、以聯絡員為紐帶的便民訴訟服務網路。在點面覆蓋的基礎上,法庭試行多元解紛工作中的委託送達,當事人到村委會、司法所等均可領取法律文書,無需往返法庭,可以一次性辦完事。

此外,法庭推進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三進”,構建起基層預防化解糾紛網路,推動矛盾糾紛就地發現、就地調處、就地化解,為大量矛盾糾紛進入訴訟設置“減壓帶”。

法庭+N“聚力”,寫好多元解紛答卷

“以前,我們僅僅是抓審判工作,現在通過多元化聯動,通過解紛+普法,將更多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袁嘉鴻庭長介紹到。

撒營盤法庭主動與轄區各鄉鎮黨委、派出所、司法所等多部門溝通協調,達成矛盾糾紛聯合化解共識,形成“1+N”多元糾紛聯調模式,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便利訴訟的需求,最大力度溫情調解群眾的矛盾糾紛。

法庭以“背著國徽去開庭”精神為傳承,不斷拓展出了“街天法庭”“夜間法庭”“火塘調解”“壩區專題巡迴”“入戶座談式調解”“一遠一近式巡迴”等機動靈活的巡迴審判模式,長期將巡迴審理率保持在95%以上。幹警跋山涉水,紮根基層,切實讓各民族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特邀調解“破冰”,高效定分止爭

基層治理離不開人民調解。特邀調解員楊大姐説:“作為特邀調解員能發揮自身的優勢,化解矛盾糾紛,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我深感榮幸。”

撒營盤法庭堅持訴源治理,總結出了李子樹下調解經驗,近三年來年均調解案件200余件。法庭根據鄉域案情特點,專門配備通曉當地語言和熟悉當地風土民情的少數民族調解員。以調解員為前端,運用“聽看走”方法,在訴前多聽一聽當事人心聲,在調解中多觀察當事人的心理變化,在審理中多巡迴入戶做一做預防工作,讓當事人感受到司法工作的溫度,為矛盾進行“降溫”。

對於調解不成的案件,進入訴中再次由熟悉案情的調解員進行勸導,法官配合進行釋法説理。宣判前就對矛盾進行雙重預防,以親切“話語”釋法明理,幫助群眾算好“家務賬”,實現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的良性互動,妥善高效化解矛盾糾紛。

綜治維穩“鑄魂”,促進基層社會治理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人民法庭是司法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前沿,是不可或缺的司法“末梢神經”。撒營盤法庭立足轄區地域特點,積極創新工作思路,將基層司法與鄉村治理深度融合。

撒營盤法庭一直高度重視風險防範工作,自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已分別與轄區六個鄉鎮的司法所、派出所及各村委會建立聯動工作機制,實時通報風險隱患糾紛資訊以防範案件風險,並通過庭所聯動配合實現走出法庭、走進村委。

法庭每年選取典型案例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普法宣傳,與企業職能部門開展平安壩區活動,在普法中解紛,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同時,法庭為多個村組的鄉規民約提供法律建議,有效引導了風俗習慣與法治建設的融合,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在鄉村振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為基層社會治理保駕護航。

下一步,撒營盤法庭將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切實將民族團結融入審判工作中,踐行司法為民的理念,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為鄉村振興和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繪就人民法庭暖民“新楓景”。(吳兢 祿勸縣人民法院 昆明市委政法委供稿)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