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雲南兩會】雲南省政協委員王詩瑩:在國際化市場化中保護髮展非遺文化

時間:2023-01-11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李明

“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通過搶救性保護、傳承性保護、整體性保護、數字化保護、生産線保護等措施,推動雲南非遺活態傳承,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正在召開的雲南省“兩會”上,雲南省政協委員、雲南藝術學院副教授王詩瑩提出了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保護髮展的建議。

雲南有25個少數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15個少數民族屬雲南獨有的民族,16個少數民族跨國境而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節慶活動、音樂歌舞、服裝服飾等,甚至連民居建築和生産生活用具都各具特色。

王詩瑩在調研中發現,雲南省的非遺數量居全國前列,而其中數量最大的就是少數民族非遺,這些非遺項目絕大多數分佈在少數民族農村地區。這些地方在經濟上多為經濟欠發達地區,而在文化上卻是“富礦”。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許多非遺項目存在著活態傳承不充分不均衡、項目傳承後繼乏人等問題,正走向衰退或者處於瀕危狀態,亟須關注和保護。”王詩瑩説。

因此,王詩瑩建議,對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要開展搶救性保護,運用文字、圖片、錄音、錄影、複製、數字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及其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表現形式真實、完整地記錄下來,並收集相關的實物和資料,建立完整的檔案和數據庫系統;建立以傳承人為核心,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真正實現非遺的有效保護與活態傳承。

在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和傳統藥物類等領域嘗試生産性保護。以保持非遺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産、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産品。

同時,借助數字化技術,以影像採集、數據存儲和網路技術為基本手段,將景觀再現技術、三維動畫技術、動作捕捉技術等綜合運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記錄、保存、保護,傳承工作中;在“自然和文化遺産日”系列活動中以民族民間歌舞樂表演、傳統技藝展、文化遺産知識講座、文物鑒賞、文化遺産圖片展等形式開展活動,進行雲南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宣傳展示。

非遺的發源、發展和傳承往往與生活化的環境和氛圍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因此,進行非遺保護,要將非遺項目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一起進行整體性保護。”

“對於我們文化工作者來説,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雖然任重道遠,但我將依然堅守,儘自己的綿薄之力,讓雲南的非物質文化繼續璀璨下去。”王詩瑩表示。(李明)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