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村位於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振興小鎮境內,地處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南緣,交通便捷、地理優越。村四週群山環繞、翠綠掩映、氣候宜人,地處北緯38°線,年平均氣溫9℃,素有“無扇之城”、“天然氧吧”之稱。全村總面積6.6平方公里,農業人口2309人,職工3000人,下設1個集團企業,5個子公司,資産總額30億元,村民每人平均收入36900元,年上繳國家稅收超億元。先後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國家4A級景區、國家五星級企業園區、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全國農業綠色産品示範基地、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等23項國家級榮譽稱號。
近年來,振興村在轉型中突破,在創新中探索,三帶並舉抓産業,三生同步建新村,三風共育促文明,三産融合共致富,走出了一條“五個三”模式的鄉村振興之路。回顧振興村所走過的道路,每一步都是老百姓的所期所盼,每一步都是鄉村發展的所需所求,每一步都與今天黨中央所提的“鄉村振興”戰略五個方面不謀而合,也許是偶然,但卻真實反映了鄉村振興戰略是切合億萬農民心願,符合億萬農民需求的鄉村夢、振興夢。
“五三”模式
一、以企帶村、以工帶農、以商帶戶,三帶並舉抓産業
振興村過去是一個有名的“貧困村”。以前這裡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老百姓祖祖輩輩面對“三大難”:一是上學難,孩子們在破廟裏唸書;二是吃水難,村裏沒有井,吃水要到兩裏外的山溝裏去擔;三是走路難,坑坑洼洼全是河沙灘。而村的對面就是當地的煤炭企業振興集團,但由於當時技術、管理水準的落後,導致資源消耗強度大、能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等問題突出。當時,如何實現煤炭産業轉型,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村企同步發展,成為擺在振興村黨支部一班人面前的艱難抉擇。經過多個不眠之夜的論證探討,最後達成三大共識:一是以企帶村,2010年7月,成立了長治縣振興鑫源農産品專業合作社,按照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共流轉土地6331畝,帶動農戶1249戶,使中藥材種植、核桃經濟林、油葵種植初具規模;僅用三年時間,村集體經濟産值達到了2000多萬元,解決了村內及周邊剩餘勞動力1000余人,村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了近萬元,昔日的貧困村一躍成為上黨區經濟發展的示範村;二是以工帶農,由集團企業投資建設中藥種植基地和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産業增加值;三是以商帶戶,按照企業投資、農民入股的形式發展商貿物流,鼓勵農民投身第三産業。
二、融入生産、便利生活、注重生態,三生同步建新村
振興村原是一處坡高路陡、村容破舊的小山村。千百年來,建設一處功能齊備、生態宜居的新家園是每一個村民的夢想。在村集體經濟壯大後,振興村于2007年開始對舊村實施整體新建。建設之初,就做了詳細的規劃方案,並定下三“不”原則,即對原有生態植被不破壞、對原有山水景觀不改變、對原有古建遺跡不拆遷,力爭實現農耕文明的傳承、傳統民居的保護和現代功能的開發。使新村既能融入生産,又能便利生活,還能保護生態,主要做法是:
1.護綠與植綠並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態美
實施了三大綠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綠工程。規劃建設了“五個千畝”種植基地----千畝乾果經濟林種植、千畝道地藥材種植、千畝小雜糧生産、千畝花卉培育和千畝有機蔬果種植,既實現了山坡綠化,也催生了綠色經濟。二是身邊增綠工程。對村內主幹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綠化,並建起牡丹園、芍藥園、月季園三座花卉園,村裏及周邊綠化總面積達到2000余畝。三是庭院披綠工程。振興村大力倡導庭院綠化,為村民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並免費指導種植。目前,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62%,每人平均綠化面積35㎡,綠化總投資達到6500萬元。
2.規劃與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築美
一年時間,振興村人投工投勞、夜以繼日,新修4條街、9條路35.53萬米,改河16.5萬米,遷墳397個,挖山填溝156萬立方,新建別墅式住宅和單元樓569套。為確保村民能住得舒心、功能便捷,振興村在設計住宅時,充分考慮其外在形象與內在功能的統一,採用了傳統中式屋頂和西式陽臺、窗戶、欄杆的設計,既實現了三層小閣樓的儲物需求,也滿足了村民對採光、休閒的需要。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不僅讓人耳目一新,而且保證了住宅功能的有效利用。2008年10月18日,全體村民正式喬遷新居。同時,農戶實現了學業醫療保障化、日常做飯燃氣化、冬季取暖供熱化、用電照明光伏化、垃圾處理無害化的“五化”目標和道路硬化、院內綠化、村中亮化、統一供熱、統一供氣、統一供水、統一供電、通網路寬頻、通數字電視、通程式控制電話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標。
3.保護與恢復並舉,突出古今對話的和諧美
為確保農耕文明的記憶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在新村建設中,堅持保護與恢復並舉,將一些相對完整的古建院落保護下來,並對一些重要歷史遺跡進行了恢復重建。目前,振興村共保護恢復古建院落9處,舊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蔭寺一座,新建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處,新建極富古典風格的振興壇和振興閣兩處。並將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開發為民俗酒店,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在傳承中超越其價值的目的。
三、轉民風、治家風、養村風,三風共育促文明
良好的村風民風是一個村莊發展的精神基因和永續動力,為了實現村風正、民風淳、家風好,近年來,振興村以陣地建設為基礎,以活動開展為載體,以村民教育為核心,轉民風、治家風、養村風,大力加強鄉風文明培育和文化建設發展,並於2013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鎮”稱號。一是積極建設傳統文化教育陣地,先後建起了以二十四孝故事為主題的孝廉公園一處、梅蘭竹菊四大民俗文化長廊,同時對村內的四條街、九條路分別以仁、義、禮、智、信、賢、德、文、明等傳統文化精髓加崇字打頭進行命名,真正實現了看古品今,古今對話的和諧統一。二是每年定期開展各類傳承民俗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特色活動,邀請各類專家學者舉辦國學講座,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活動等。特別是每年的九九重陽節,村內都將舉辦盛大活動,將鄰近村裏的近千名老人都請來,進行免費體檢,發放慰問品,合照全家福,舉辦闔家宴,讓中華民族愛老敬老的美德紮根在每位村民心中。三是以“三色”文化影響教育村民:先後推出了以體驗農耕文明、民俗特色為主的“金”色文化;以傳承革命精神、先烈遺志為主的“紅”色文化;以牢記傳統美德、歷史根脈的“古”色文化。通過這些文化滲透與傳播,不僅讓村民始終牢記先輩勤勞儉樸、敬業持家的光榮傳統,也使之成為振興人永遠向前的精神基因。
四、黨委抓大事、支部辦實事、黨員做好事,三級齊抓固黨建
振興村始終堅持以黨建統領鄉村振興,以經濟發展帶動鄉風文明。按照黨委抓大事、支部辦實事、黨員做好事的原則,不斷將黨建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基層的方方面面,探索黨建進村民小組、黨建進企業、黨建進網格等方式,利用微網志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形成良性的溝通互動,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步伐。
1.黨委抓大事,就是在“決策”上出實招
按照黨委班子成員分工,認真落實黨委委員包村、包企業;支部委員包組、包項目;黨員代表包戶、包部門的黨建工作機制。協同作戰,久久為功。念好“六字決”:“嚴”字當頭,作風建設是永恒課題;“學”字為先,勤奮學習是成事之基;“幹”字為重,幹事創業是人生追求;“廉”字為榮,清正為官是最高操守;“賢”字為尺,公道用人是重要職責;“實”字為要,取得實效是衡量標準。緊緊圍繞加快建設鄉村都市這篇大文章,一個調子喊到底,一張藍圖繪到底,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謀發展、抓建設上來,堅持上下同心,堅持共建共用,匯成各項工作的大合唱。新建全省一流的黨建館,爭創全國優秀基層組織。
2.支部辦實事,就是在“民生”上下功夫
成立了振興村農民講習所,十九大報告365條主題金言彙編成書,高標準建設了新黨建雲平臺、新黨員活動室、新黨員文化墻、新便民服務站、新綜治辦公室。在每月召開一次的全體黨員大會上,黨員幹部,積極分子要緊緊圍繞加快建設鄉村旅遊這篇大文章,一個調子喊到底,一張藍圖繪到底,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謀發展、抓建設上來,堅持上下同心,堅持共建共用,匯成各項工作的大合唱。
3.黨員做好事,就是在“本色”上不動搖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要積極開展“三亮”活動。一是黨委領導要亮身份,做示範。把責任一級一級扛起來,把壓力一層一層壓下去,把農村的根扎得更深,把為民的事做得更細,把自己的責幹的更實。二是兩委幹部要亮承諾,轉作風。緊盯民生要事,一步一個腳印,把會上定的,紙上寫的落到實處,讓領導放心,讓群眾滿意。三是黨員代表要亮行動,樹形象。當好經濟建設者,當好集體維護者,當好改革推動者。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問題面前不回避,在過錯面前不推諉,在誘惑面前不動心,在利益面前不眼紅,在成績面前不自滿。
五、旅農相融、旅工結合、旅商互促,三産融合共致富
振興村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獨具風韻的城鎮建設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優勢和條件,從加快實現村民生活富裕出發,在鄉村旅遊發展中,始終堅持把農業作為基礎,把農村作為平臺,把農民作為主體,服務三農、融合三産,有效推動美麗鄉村催生休閒經濟。
1.旅農相融,提升農業品質鄉村旅遊的特色在田園,田園的風光在農業。如何使農業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業態,是每個做鄉村旅遊所思考的重點。為了農業能更好的服務於旅遊發展,按照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蔬果採摘、農藝博覽等功能,採用公司+農業+農戶的形式,統一規劃、分片承包、自主經營。目前,已建設特色化農莊六處,規模化種植基地三處,農藝博覽園三處,不僅豐富了種植內容,提升了農業品質,推動了旅遊發展,而且充分調動了農民的參與性、積極性,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推出了馬刨泉礦泉水、上黨振興村酒、振興村老陳醋、小雜糧、葵花油、核桃等産品,農産品已涵蓋三大門類十余個品種,年産值達到2000余萬元。
2.旅工結合,催熱城鄉建設鄉村旅遊的發展,集聚了大量人流、資訊流和資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開始關注鄉村。借助這個平臺,積極推進農産品加工製造業和小景點、酒莊、城鎮住宅的開發建設。核心景區的鞦韆園、拓展訓練基地、跑馬場、民俗酒店全部由企業投資建設。同時,容納160余家商戶的上黨印象商貿一條街全部營業。
3.旅商互促,帶動餐飲物流為確保鄉村旅遊的鄉村特色,豐富吃住遊購娛的旅遊産品體驗。近年來,我村推出了吃農家菜、住農家屋、購農産品、體驗農事活動等旅遊項目,鼓勵農民建設農家樂170余戶,民俗酒店六處,民俗養生九處,容納6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一處,成立了太行鄉村振興人才學院,可容納500人同時住宿、培訓、就餐,所有餐飲住宿全部以純綠色原生態的菜品製作為主,有效吸引了周邊旅客,已成為振興村一大主導産業。同時,開通了市區至振興的公交班車和旅遊直通車,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遞服務站,成立了村鎮銀行,建起了遊客接待中心,年接待遊客100余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3000余萬元。形成了全村互動抓旅遊,家家戶戶都賺錢的大好局面。在自家小院上做文章,在小攤小吃上下功夫,逐步把小吃街變成了小吃村,實現了資源變資本,村民變股民的轉變。
振興啟示
1.“五三”模式育新村
振興,因“五個就地”而名。依託振興集團,以企興村,興企建村,並村建區,農民離土不離鄉,創出了一條“就地入城、就地就業、就地入學、就地就醫、就地養老”的就地城鎮化新路子,實現了綠樹灰墻紅花,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致。
振興,因“五化目標”而美。在村民住上洋樓,過上城裏人生活的時候,振興人未雨綢繆,及早佈局。下決心促轉型,地下轉地上;猛投入興産業,黑色變綠色。一個“環境生態化、農村城市化、生活保障化、服務功能化、就業均等化”的美麗鄉村驚艷三晉大地,讓慕名而來的全國各地遊客,看到了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沐溪水冬聽雪的北方勝景。
振興,因“五強戰略”而富。今天的振興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以黨的建設為中心,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以引資上項為支撐,以旅遊富民為方向,以經濟強村為目標,五個輪子一起轉,真正把鄉村振興戰略,在振興落地生根。
2.“三變”改革共致富
振興村按照農旅融合發展理念,將生態旅遊、民俗文化和土地資源聯結,以“三變”為抓手,以産業為支撐,以共富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業産業、旅遊業,探索出了“三變+産業+旅遊”發展模式,帶動周邊老百姓實現增收致富,成為鄉村振興的先進典型。實際上,這條整合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初期,農民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不願意將自己的土地流轉出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用心用情才盤活以前只種傳統玉米的土地資源。此後,開始種植具有觀光旅遊的金銀花、牡丹花,既增色又增收。
風正潮平自當楊帆起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鄉村振興戰略,振興村恰如其名,要在希望田野上,創造美好生活的榜樣;鄉村振興道路,振興村正當其時,要在綠色發展中,建成鄉村振興的典範。今後,振興村將認真學習借鑒各地村鎮發展的寶貴經驗,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美麗鄉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要求,堅持走黨建挂帥、生態引領、三産融合的發展之路,努力打造北方最具特色的鄉村度假勝地,在全面小康建設中再上新臺階、再創新業績。
(文/榮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