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加入收藏手機版|桌面下載|郵箱登陸|論壇註冊|站點導航定制
 

“快遞+扶貧”出新招——貴州畢節中通扶貧助農實踐觀察

發佈時間: 2019-05-31 21:45:1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中通之聲   |  責任編輯: 蘇文彥

 

地處川滇黔三省交界處的貴州省畢節市,是很多人印象中“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貧困區之一。多年來,為了幫助畢節群眾拔掉“窮根”,中通快遞貴州畢節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快遞扶貧、就業扶貧、産業扶貧等方面對畢節給予全方位的幫扶,一個個發展亮點競相迸發。

不做簡單搬運工,“快遞+扶貧”出新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處烏蒙山深處的畢節不乏品類眾多的特色農産品,但長期以來,山高谷深,“地無三里平”的現實,使得畢節豐富的農産品“養在深閨無人識”,也讓坐擁豐富資源的畢節人,不得不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

畢節豐富的農産品

“再過幾天,我們這邊的李子就要成熟了,粗略估計每天能有一千多單呢!”5月28日上午,在畢節中通林口鎮網點,負責人桑劍正和員工們一起將村民送來的“黔貨”打包、裝袋、貼單,“過去,每到水果成熟的時節,當地農民都會發愁,因為他們種植的農産品即便品質再好,也很難走出大山,沒想到快遞竟然幫我們走上了致富路!”説起快遞進村帶來的變化,桑劍很激動。

這些,僅僅是畢節中通“快遞+扶貧”的一些片段。

在電商平臺銷售的掛麵

畢節中通負責人張連波介紹,為了讓地道的農産品在市場上實現最大溢價,畢節中通成立了自己的電商部門,直接與當地農戶合作,幫助他們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進行銷售。此外,每到水果收穫季節,畢節中通工作人員還將貨車開到田間地頭,和當地果農們一起分揀、包裝後直接拉到快遞分揀中心發貨,這不僅縮減了農産品流通環節,還增加了農戶收入。

如何打好“快遞+助農”牌,是畢節中通一直以來不斷探索實踐的課題。如今,在畢節中通的助力下,當地鮮活農産品“出山進城”難題正被逐漸破解,幫扶措施也由單一變多樣,幫扶力度由小變大。

林口鎮物流分撥中心

目前,畢節中通已基本完成鄉鎮服務網點全覆蓋。與此同時,農村服務網點的密度也在不斷拓展,今年年內計劃擴大至80個。此外,2018年畢節中通還與畢節市商務局合作,在5個鄉鎮建立物流分撥中心,輻射周邊20個鎮、200多個村,基本構建起了“中心集聚、多極輻射”的快遞服務網路。

可以預見,隨著農村服務網點進一步鋪開,鄉鎮物流分撥中心相繼推動,一條“快遞+扶貧”的脫貧致富路子,呼之欲出。

就業扶貧是見效最快的脫貧

人無業不富,就業扶貧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畢節中通一個個脫貧案例正是“就業扶貧”最好的實踐證明。

董珍艷幫助客戶簽收快件

身為畢節市貧困戶的董珍艷提起快遞對自己的幫助,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2014年董珍艷加入中通,成為貴州省管理中心操作部的一員,後因丈夫病逝,三個孩子需要照顧,她回到畢節靠著做一些臨時工作維持生計。常年辛勞讓她的身體每況愈下,無法承擔起繁重的工作,而臨時工一天只能賺三十多塊錢。2017年,董珍艷來到畢節中通,在得知她家情況後,張連波主動提出讓她自主經營畢節文閣鄉網點,“張總來我家看了下環境,了解到我一個人帶著仨孩子不容易,就説押金、加盟費不收了,你把店面弄好就接手做吧。”

在張連波的幫助下,吃苦耐勞的董珍艷在接手文閣鄉網點後很快在當地打開了局面,業務量逐漸攀升,熱情週到的服務也獲得當地人的好感。在閒暇時間,她還通過微信銷售當地的臘肉、香腸、豆干等土特産,加上幹快遞網點的收入,她每個月收入近10000元。“我每天在門店裏收發快遞,回家還能照顧孩子。”董珍艷對現在的生活狀態很滿意。

羅柱正在派件

來自畢節市大方縣瓢井鎮的羅柱,早年外出打工有著尚可的收入,但是孩子的一場大病讓整個家庭陷入困境。2016年7月份,他加入畢節中通成為一名快遞員。2017年2月,在張連波的支援下,他開設了畢節中通第一個快遞員自營門店,“有了門店,我開始去開拓市場,不久便找到了自己的第一個淘寶客戶。時至今日,我有了6個穩定的淘寶客戶,他們的發件量給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目前,羅柱的月收入可達20000元,這是他之前從未想過的。

同董珍艷、羅柱有著相似境遇的人在畢節中通還有很多,“畢節是人口大市,每個縣人口都有一百多萬。為了鼓勵員工創業,帶動更多人致富,我們在市區設立22個直營網點,讓業務員自主經營。現在,畢節中通每人平均工資四、五千元,其中20%業務員的收入超過1萬元。”談起帶領員工脫貧,收入遠高於當地的平均水準,張連波很是自豪。

産業扶貧結出纍纍碩果

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要有硬仗的打法,更要有勢在必得的態度與策略。

2019年3月7日,國家郵政局召開2019年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會議要求,要繼續推進模式創新、平臺創新、項目創新,繼續推廣“郵政、快遞+農村電商+合作社+農戶”脫貧模式,拓展銷售渠道,緊抓農特産品,打造示範項目。

摸清“病根子”,才能開對“藥方子”,畢節中通在不斷實踐過程中探索出了一條産業扶貧的新路徑。

張連波刺梨種植基地

張連波是貴陽清鎮市茶店村人,他不僅是畢節中通負責人,也是茶店村的村支書。2017年,張連波多次赴黔南州龍裏縣、畢節家鄉美農業公司等實地調研。龍裏縣的刺梨種植業令他印象深刻,於是他初步選擇了發展刺梨種植作為茶店村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特色産業。

有了發展方向後,還得確認茶店村的生態環境是否適宜刺梨種植。在省農業專家考察茶店村土壤結構並認定茶店村是種植剌梨的優選之地後,張連波心中的石頭總算落了地。他組織召開村民大會,動員大家放棄傳統的玉米、油菜種植,發展刺梨種植特色産業。

“我們的刺梨是在2017年10月份左右開始種植的,那時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政策還沒定,現在政策下來了,一畝刺梨可以補助給農戶1900元,這麼好的政策,我必須讓茶店村農戶都得到實惠。”張連波對刺梨産業信心滿滿。

在張連波的帶領下,茶店村通過採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運營模式,由公司提供苗木、種植技術、産品收購、後續加工,村集體發動農戶參與種植,在2017年10月種植1500畝的基礎上,又擴大種植了1000畝,並帶動大寨村、銀杏村等發展刺梨産業,打造了6000余畝的刺梨種植基地。

目前的茶店村産業興旺,張連波信心十足。下一步,他計劃將“茶店模式”在畢節當地落地,在助力“黔貨出山”進程中,將提升農産品附加值作為自己的主攻目標。

船到江心,操槳者還在奮楫。張連波“快遞+扶貧”的願景,越發清晰,“我們不是本地人,是因為畢節人民的支援才有了我們的發展,我希望盡己所能為畢節人民做些實事。”(來源:中通之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