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精神“勞模·青年”論壇代表講述故事和事跡摘編
發佈時間: 2018-06-08 09:40:43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到過茫茫戈壁,會感慨于他們的魅力。走過油礦井場,會折服於他們的光芒。聆聽他們的故事,會被溫暖,被擊中。
他們來自不同企業,從事不同崗位,但身上卻蘊藏著相同的精神特質——實幹興油、忠誠事業、勇於創新、追求卓越。他們是新時期廣大石油員工的楷模,是崗位的典範,是石油精神鮮活的載體,凝聚著巨大的力量。
走近他們,感受激情和振奮。在“苦幹實幹”“三老四嚴”精神的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戰勝物質的匱乏、環境的險惡、差距的鴻溝,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書寫出世界石油工業史上的“中國奇跡”。
走近他們,體會溫暖和感動。無論在任何時期,石油精神都始終貫穿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不變基因,都一脈相承體現著“艱苦奮鬥、獨立自主、産業報國”的固有內核。挖掘和弘揚精神,石油人的自信和能量不斷迸發。
走近他們,傳承精神傳遞力量。時代召喚精神力量,形勢越是艱難,越是需要精神的力量。石油精神隨著實踐的深化而不斷豐富,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在轉型升級的新時期,石油企業砥礪前行,不斷提升保障力和競爭力,合力打造新時期的“國家名片”。
石油精神源頭在哪?魅力在哪?動力在哪?何以能夠歷久彌新?一個個令人振奮而又溫暖的故事,為我們揭曉答案。
話題1:石油精神的源頭在哪?
石油精神是人格化的,它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石油人在哪,石油精神就在哪。
石油精神具有強烈的實踐性、人民性和傳承性。它的生命力,根植于實踐的沃土,源自於報國的忠誠。
楊盛傑(冀東油田黨委書記)
金句:堅定不移把石油精神作為最寶貴的財富。
溯源精神根脈凝聚發展動力
把石油精神作為一項重要的研學課題,我們深刻地感悟了石油精神的源泉根脈,深刻地領悟了石油精神的時代內涵。
近年來,集團公司黨組把弘揚石油精神作為安身之本、力量之源,緊緊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目標,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在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中發揮表率作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推動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發揮中堅作用;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在深化國企和油氣行業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建設創新型企業的偉大實踐中發揮示範作用。
持續推進,激發石油精神的強大力量。石油精神的踐行是不斷深化的過程,需要用發展的觀點和創新的思維持續推進。始終堅持石油精神的時代性,用擔當詮釋忠誠。始終堅持石油精神的實踐性,用實幹詮釋盡責。始終堅持石油精神的創新性,用有為詮釋履職。始終堅持石油精神的人民性,用友善詮釋正氣。
李新民(大慶油田中東分公司經理、黨總支書記)
金句:越是黨和祖國最需要時,越是困難和挑戰嚴峻時,精神的力量就越強大。
越是困難,精神的力量越強大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它是一代一代石油人堅定黨的領導,在艱苦的實踐中創造形成並不斷豐富發展的。我擔任第18任隊長後,帶領1205鑽井隊走出國門。在蘇丹,我們排難除險,僅用兩年時間,不僅贏得了打水準井的優先權,而且施工的37口井,創造了23項當地鑽井的新紀錄,兩次獲得蘇丹政府授予合作方的最高榮譽。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具有強烈的人民性。只要我們心中裝著祖國,裝著人民,就敢於把一切困難踩在腳下!南蘇丹爆發內戰時,3/7區塊油井要停産,必須把管道裏的油沖洗乾淨,不然的話井就會被堵死,整個區塊就全報廢了。固井經理包香文主動請戰,帶隊留下來洗井,如期完成了17口井的清洗任務。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具有強烈的傳承性。50多年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薪火相傳。這種生命力,根植于實踐的沃土,源自於報國的忠誠。越是在黨和祖國最需要的時候,越是在困難和挑戰的嚴峻時刻,精神的力量就越強大。
王曉暉(中國石油報社新聞中心主任)
金句:石油精神是人格化的,石油人在哪,石油精神就在哪。
與石油同行,我們一直在路上
我們理解石油精神:它並不高深,就是立足崗位,執著向上;它並不遙遠,就是默默堅守,是身體的苦行,更是意志的修行;它並不抽象,就是永不服輸、不斷超越、不斷創新。
我們一直在思考,石油精神的源頭在哪?一個個普通石油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石油精神是人格化的,它就是你,就是我,石油人在哪,石油精神就在哪。
多元文化交融的當下,石油精神源源不竭的動力來自哪?在每一次採訪和對話中,我們深深感受到,石油精神的生命力來自於實踐,只有在實踐的土壤中才能成就發展的偉力。
時空隔閡之下,石油精神何以歷久彌新?那就是在每一個不同的時期,為祖國加油,為時代加油,為人們的美好生活加油,都是石油人永恒不變的主題。
精神的力量激勵著我們,在新聞戰線做出更多貢獻。哪有石油事業,哪有石油人,哪就有我們的身影。我們在地震現場採訪報道,在生産前線駐地秉燭交流,在重大新聞戰役加班苦熬,通宵達旦……
與時代同行,與新聞同行,與石油同行!我們一直在路上!
曲威偉(華油集團陽光國際南蘇丹項目部副經理)
戰局中,為你端上一碗麵
你吃過的最好吃的飯是什麼?我想很多人會説是媽媽做的飯,但是,曾經有個人告訴我,他吃過的最好吃的飯,是在南蘇丹地下掩體裏的打滷面。
2016年7月8日,南蘇丹朱巴再次發生激烈武裝衝突,這已經是我經歷的第三次戰亂。警報聲響起,駐地裏的所有人都按照平時應急演練那樣,迅速撤到地下掩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掩體裏的氣氛越來越壓抑。為緩解大家情緒,我帶著倆廚師離開掩體,去廚房給大家弄吃的,來來回回折騰了兩個多小時,當吃上熱騰騰的麵條時,一位老同志説:“‘起身餃子落身面’,吃了面才算在家落穩了,兄弟,辛苦你們了!”
這個南蘇丹的小故事,也是華油海外項目的一個縮影,在其他國家、其他項目上,華油集團工作人員都是第一批開拔到現場,最後一個離開現場,他們用行動和擔當詮釋了服務國際油氣合作的責任和使命。
講述人:樊語慧(青海油田)
青海油田分公司
(1)李余成(鑽採工藝處副處長、優秀幹部、鑽井專家)
(2)史昆(採油一廠採油高級技師)
(3)孫寶(採油三廠採油二班班長)
別説幾個小時,離開1分鐘我也不放心
幾代石油人在荒涼中用一生做著一件事——尋找石油。我們佩服他們的堅守,折服於他們的堅定。
2016年6月,獅205井鑽遇高壓油氣層,井下情況複雜,鑽進過程中屢屢發生險情,即將退休的李余成臨危受命,迅速趕到井上查看險情,翻閱地質資料,制定措施方案,並檢查鑽具監督落實。他不分白天黑夜,連續奮戰六天六夜,保證油井順利投産。有人勸他回去休息一下再來,他搖搖頭説,別説離開幾個小時,就是離開1分鐘我也不放心!
23年如一日,與油井、戈壁朝夕相伴,史昆練就一身絕活,“望、聞、問、切”就能發現油井故障。先後記錄上萬個油井生産運作參數,繪製了上百張工藝流程圖,累計增油上千噸,降本增效300多萬元。由他領銜的“史昆職工技術創新工作室”3年獲4項國家專利、80余項創新成果。
2017年7月,獅210井試採作業,花土溝地區電閃雷鳴,大雨滂沱。但原油試採不能停止,孫寶帶領班員在4個單井罐上前後奔忙,獅210井在試採中獲得高産油流,日産原油突破1000噸。
黃寧(雲南石化公司安全工程師)
金句:安全是大事;大事大事,就是大家的事。
和企業共成長,是我最大的幸福
2012年4月我來到大西南,參加雲南石化建設大會戰。我們每天精疲力盡、滿身泥水,為的就是要打好項目的安全、品質之樁。如今,我們歷經風雨將一座生態環境優美、生産運作安全、企業管理先進的花園式煉廠呈現在世人面前!
項目建設初期,工地高峰期施工人員達到6000人。我想出了“一人違章全班培訓,群體違章停工整頓”的應對辦法,違章行為大大減少。這個被戲稱為“連坐法”的安全工作法也在全公司範圍內進行了推廣。
2017年6月7日,雲南石化進入開車倒計時。開工壓力巨大,但是雲南石化每一位員工都像上足了發條的鐘錶,物料到哪人到哪,人隨物料走。
2017年8月28日,雲南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項目一次開車成功;航煤認證和生産創造了國內新開工煉化企業最快紀錄;運作3個月,首次實現當月盈利;8個月,成品油首次出口,為雲南省工業增速做出突出貢獻。
魏晨吉(勘探院開發所海外室副主任)
金句:這註定是一場惡戰,但我們沒有退縮,反而迎難而上!
角逐海外高端市場
NEB資産群是位於中東阿布扎比的一個油田的名字,領導者就相當於油田的大管家,協助資源國進行油田開發管理。項目的取得不僅關乎勘探院在國際舞臺從配角到主導作用的轉變,還將為中國石油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提供重要支撐。
NEB是中東典型的低滲低黏碳酸鹽岩油藏,國內無相關經驗可借鑒。與道達爾、BP等國際石油公司同場競技,競爭白熱化。7個月完成11個油藏的開發方案,之前沒有先例。20個人、7個月、2000米岩芯、7000G資料、上百個方案、多少個不眠夜終於換來了任命書。
這件事情的成功體現了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精銳打硬仗的優勢。苦幹實幹勇於創新的石油精神、以18名院士為代表的專家團隊、積累了半個多世紀的油田開發技術,確保了我們這支年輕的團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我們只是勘探院佈局全球發展的一個縮影,這樣的團隊還有很多。
陳子鑫(國際管道中烏項目布哈拉輸氣處生産技術科科長)
金句:我選擇中國石油,是因為回到中國石油讓我有歸屬感。
石油家風代代相傳
8年前,當我想放棄保研,回到中國石油之時,他們齊聲反對。外公記憶裏的那段歲月,是艱苦的;父親的那段歲月,除了艱苦,還有與親人的離別。
但中國石油讓我有歸屬感。我在石油大院長大,這份集體的溫暖,至今並未散去。
我選擇了中國石油,來到中亞荒蕪的大地上紮下了根。8年來,我讀懂了石油人。祖輩父輩吃的那些苦,説到底還是我們落後,我們底子薄,沒有世界先進大公司的積累。這也讓我思考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首先就是學技術,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工程師。自己學會了之後還要教,培養當地年輕技術骨幹。技術上的鑽研和成長,讓我們贏得了烏方同事的信任和尊重,更收穫了理解和友誼。
外公當年是人拉肩扛建設大慶,父親是翻山越嶺在全國各地建管道,而我現在是在“一帶一路”上繼續著他們的事業。這就是我們家三代人的石油故事。
話題2:石油精神的魅力在哪?
石油精神就是堅定一個目標,不斷去奮鬥。
憑技術説話,靠創新提效,用追求彰顯價值,這就是石油精神。
楊義興(長慶油田第十採油廠井下作業大隊修井高級技師)
金句:我所有的發明,都是為了解決弟兄們遇到的難題。
迷上了油井復活的感覺
端了修井這碗飯,就要端得體體面面,就得幹出花樣。
修井工是“油井醫生”。要當好醫生,先得把手術刀打磨鋒利了。我的第一個發明特別簡單。就是在液壓鉗的開口處,焊一個側向活門,能保護手。後來發明、改進了120多件修井工具。
“手術刀”鋒利了,還得積累臨床經驗。2002年,廠裏一口高産井出了問題,是我主持的第一口大修井。我泡在現場,定方案,選工具,一個個排解難題,最後設計出一個橄欖形引錐,修好了這口井。從那以後,我就迷上了油井在我手裏復活的感覺。
病了能治是好大夫,但油井還沒生病的時候就能預防,才是真“神醫”。好的修井工,前期就得介入採油的各個環節。長慶油田建成國家低滲透油氣田實驗室,很多新技術、新工藝實驗都交到修井隊來完成,我們成了戰鬥在創新一線的骨幹。
憑技術説話,靠創新提效,用追求彰顯價值,這就是石油精神。
周慶蘭(中國石油新疆銷售有限公司獨山子油庫主任)
穿上工裝,就像穿上了制度和責任
18歲參加工作,我被分配到遠離城市的戈壁油庫,成了建庫以來第一個女計量員。
2012年,新疆銷售成立倉儲公司,我競聘成為公司唯一的女油庫主任。為了減員增效,我以業績和技能為標準,進行嚴格的考核,以成績來決定去留,大家在各自崗位上都做出了新的成績。
面對壓力,堅守程式標準,大膽創新,詳細制定了75個崗位職責,優化了17個作業流程,實現
全員從單崗、雙崗向多崗達標的轉變。經過努力,我們獨山子油庫在短短的3個月後就走入正軌。
我們堅持把“一崗精、二崗通、三崗會”作為油庫崗位練兵的目標,激發大家的學習熱情,帶出了一批優秀隊伍。如今,油庫計量和化驗雙證持有率達82%,高級工持證率達85%。先後培訓全疆油庫人員9批58人次,有16人走上了油庫的領導和管理崗位,成為了新疆銷售的“人才孵化基地”。
在我心裏,油庫就是我的家,走進油庫,就像走進熟悉而親切的家,我穿上工裝,就像穿上了制度和責任。28年的堅守,28年的奮鬥,讓我收穫了滿滿的幸福。
李繼明(川慶鑽探新疆分公司70507鑽井隊司鑽)
金句:我的理想從當初的“掙錢、蓋房、娶媳婦”,逐步變為“找到自己奮鬥的事業”。
鑄夢:從農民工到石油人
2006年,我從四川來到新疆沙漠腹地的鑽井隊,當上一名石油農民工。“這不是人待的地方,更不是人幹的活。”沒過幾天,和我同一批來的兩個新工卷鋪蓋走了。
隊長説,幹鑽井,吃苦耐勞是根本,天底下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於是我選擇留下,見啥幹啥,從不怕累。
3個月後,我開始學鑽井。經過不懈努力,2012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轉為中國石油正式員工;同年8月,我成為隊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司鑽。
打井不僅是力氣活,更是技術活。我反覆研究各種儀錶、參數,琢磨各種複雜情況下的操作技巧,把技術練精。我們在塔中打的最複雜的中古434井最終節約週期25天,獲得了塔裏木油田的嘉獎。
12年過去了,我的理想已變為“找到自己奮鬥的事業”。在鑽井隊的大熔爐裏,我從一個對石油一竅不通的農村娃,成長為有技術、敢擔當的石油鑽井人。
趙麗敏(中東公司艾哈代布項目副總工程師)
金句:我為自己能夠加入這個集體而感到榮耀。
中國石油人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2008年11月簽署的伊拉克艾哈代布項目合同要求,生效兩個月人員必須動員到現場。項目的創業者們創新管理,甲乙方通力合作,提前半年實現第一期年300萬噸項目投産,3年建成了年産600萬噸的現代化大油田,兌現了中國石油的莊嚴承諾。
2009年12月中標哈法亞項目後,8個人克服起步之初的種種艱辛,忘我工作,僅用21個月就完成合同要求的3年義務工作量,被伊拉克政府譽為“伊拉克油田開發合作的典範”。
北阿扎德甘油田項目受回購合同制約,在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不一定”,就無法保障收益。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中國石油人實現項目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為我們在伊朗進一步開展油氣合作贏得了信任,積累了經驗。
3個項目只是中東創業發展歷程中的一部分。深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滋養、用石油精神武裝起來的海外石油人,必將在新時代譜寫出“做大中東”、打造“一帶一路”油氣合作旗艦的輝煌篇章。
孫長庚(寰球工程公司北京分公司工藝經理)
金句:這一切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有價值,自己和同事們特別牛。
一輩子,做好乙烯一件事就夠了
我工作14年就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乙烯技術研發和工程化。我想對自己説,做好乙烯這件事,就是我作為一名石油人的光榮職責!
2004年我畢業到寰球工作,新中國成立後50多年間,我國引進了30多套乙烯裝置,僅技術引進費就高達數億美元。
彼時的乙烯如此時的晶片。為了實現乙烯技術國産化,我和同事們幾年間突破了40多個重大技術,成功開發出自有智慧財産權的乙烯工藝技術,使中國石油成為世界第六家乙烯專利商,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乙烯技術的國家。
截至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乙烯技術已被推廣到集團內外7家企業,為大慶石化創造了60多億元新增利潤,為寰球創造了30多億元營業收入,帶動了下游相關産業數千億元産值。這一切都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有價值,自己和同事們特別牛。
黃玉梅(渤海裝備公司潛油電泵廠黃玉梅班班長)
金句:看著三相電磁線就像精美的十字繡,心情比給我發多少獎金都高興。
一個合格的好工人,我做到了
我們的工作就是給電機穿電磁線,俗稱下線。一盤300多米長的銅線足足有40多斤重,捋直溜、看位置、送進去、拽出來,就是這樣簡單而又枯燥的重復動作,在下線班的第一年,每天都要做幾百次,每個月在廠房裏要走上百公里。
隨著電泵産品升級,下線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難。我曾遇到過一種新型六極電機,內孔面積只有巴掌大,一圈有36個槽孔,每個孔要穿15根銅線,大家看了設計都説這簡直是極限挑戰!我一遍遍地做走線實驗,畫了50多幅走線工藝圖紙,最終嘗試畫出的“九瓣梅花”端部造型圖經過反覆試驗成功,三相電磁線一相壓著一相,緊湊而整齊,就像精美的十字繡!
現在,我們的電機已經發展到了六大系列近百種規格。為了適應新産品、新工藝,我和姐妹們在實際工作中發明瞭專用整型工具15種,創新下線工藝5種,工效提高了6倍。
岳景春(遼陽石化建修公司維修四車間五班班長)
金句: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努力奮鬥才能夢想成真。
點滴之間,練出石油工匠
我在工作中發現有些零部件的修配精度不高,是造成設備故障的主要原因。我開始研究怎麼提高零部件的手工加工精度,現在可以達到0.002毫米。現在在檢修現場就能對零部件進行快速精準修配,節約了大量返廠時間。
從會幹到幹好,再到幹精,我用了24年。我堅信,只要每天多幹一點,多學一點,就能進步一點。
為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我發明瞭“可變對中軸傳動裝置”,研究出“目測找正法”“正玄規V形鐵測量法”“快速尺寸記憶法”。單位有幾臺機泵經常出故障,對此,我發明瞭“可變對中軸傳動裝置”,成功解決了現場難題並申請專利。
多年來,經我們班組檢維修的機組都實現了一次開車成功。2012年,我拿到了全國鉗工技能大賽的金牌。前不久,我還榮獲了“遼寧工匠”和“遼寧五一勞動獎章”的稱號。
話題3:多元交融,石油精神源源不竭的動力來自哪?
保供加氣為了誰?為了你,為了我,為了每一個在平凡生活中心懷夢想的人們,為了我們共同生活的時代和家園。
楊紫月(天然氣銷售東部公司市場開發處)
金句:天然氣銷售人的夢想,暖暖的,有分量。
為平凡生活保供加氣
2017年,我成為天然氣銷售東部公司一名市場開發人員。鄰居王阿婆對我説:“以前,蜂窩煤熏屋子,扛煤氣罐太累,現在用天然氣太方便了。”
一個家庭生活方式的變遷,是社會進步的縮影。雖然每天的工作很枯燥,但我知道自己正在見證天然氣點亮萬家燈火,帶來綠水青山。
由燃煤改為燃氣後,蘇州藍天電廠總算看到了藍天!調度小胖哥也從“大灰狼”變成了“小白兔”。我們公司為22家電廠273家城市燃氣用戶供氣,14年裏為上海累計供氣400億立方米。
天然氣更在冬日嚴寒送去融融暖意。為了保證老百姓溫暖過冬,我們只能忍痛割愛高價工業用戶。一到冬供季,河南公司的大客戶經理張興莉就走訪當地工業用戶,挨家挨戶解釋尋求理解。張姐這樣堅守在保供一線的員工保障了民生用氣,地市政府也紛紛表示感謝。
東部公司去年天然氣銷售創近年來最高增量和最高增速,我們為平凡生活中心懷夢想的人保供加氣。
侯宇(管道公司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部一分部副經理)
金句:與一群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石油人同行,讓我不敢懈怠。
遇見最好的我們
經歷嚴寒酷暑,經歷凍土沼澤,經歷北風呼嘯,經歷蜱蟲驚魂,平均每天12小時的野外作業,中俄東線實現了我國極端氣候條件下大口徑、高鋼級、高壓力長輸天然氣管道建設的第一次,這是在挑戰極限,也是在挑戰不可能!
中俄東線天然氣供氣合同要求不能變,要想短時間內解決困難,唯有快速創新。經過3個月努力,我們項目團隊減少了80%連頭口數量,還創新研發出適用於國內外、多種焊機、多種壁厚的國內首個大壁厚自動焊連頭工藝。
中俄東線到處都是創新!比如:國內首次自主研發的1422、X80、多種管線鋼,國內首次自主研發的56英寸大口徑閥門及氣液聯動執行機構,國內首次自主研發的-45℃超低溫管件……共取得48項技術成果,焊接工效、一次焊接合格率再次刷新同類工程的世界紀錄。
目前“智慧工地”建設,為建設智慧管道打下基礎。
張文偉(管道局管道設計院總工程師)
金句:中國的管道建設要想長久持續地發展,必須解決卡脖子的問題,不能受制於人。
答好管道設計這張考卷
我們的責任是從設計源頭,確保油氣管道的安全、環保與高效。而我有幸伴隨我國油氣管道建設而成長。
2000年開始的西氣東輸,是我國大口徑、高壓力管道建設的新起點。國內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我和同事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完成設計工作。
長輸管道關鍵設備國産化研製,需要勇氣,需要能力,更需要詳盡的設計數據和技術指標。我們制定的技術條件,克服了進口産品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讓中國管道比肩國際先進水準的“中國芯”。
隨著油氣管網的不斷發展,我們開始面臨越來越多的基於中國國情的特色題。並行管道的近距離敷設問題,我們必須自己解決。經過4年的研究,成果轉化為標準。工程應用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減少了建設用地近50萬畝。
管道設計的考試還在繼續,而我仍是那個如履薄冰、不敢失敗的“趕考的學生”。
李建康(規劃計劃部天然氣與儲運處處長)
金句:石油人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用更多天然氣造福人民
做規劃要順應時代潮流,搶佔發展先機,從全局和長遠高度謀劃公司業務發展。僅天然氣業務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計劃部20年間就做了5輪。
西氣東輸二線全長8000多公里,穿越14個省區市的70多個地市190多個縣,整個工程需要蓋2450多個章。規劃計劃部作為主管部門,提前把14個省發改委跑了個遍,將原本4年的時間縮短到不到1年。
中俄天然氣東線途經黑龍江,確定管道走向時,我們提出的方案線路順直。地方政府提出途經哈爾濱,比我們的方案多出100多公里,投資增加很多。經過反覆研究和比選,我們提出增加一條向哈爾濱供氣支線的方案,既滿足了地方用氣需求,又節約投資超10億元。
作為總部機關的一員,我認為做規劃既要有戰略家的宏觀思維,還要有實干家的拼勁闖勁,既要有工程師的技術能力,還要有外交家的管理能力。
劉強(中油國際事業巴西公司副經理)
金句:我會和巴西公司同事一道為中石油在巴西的事業奉獻青春。
良好形象綻放桑巴之鄉
中油國際事業公司是中國石油的對外貿易窗口,承擔著調節保供、協同創效、開拓海外市場的重任。我是國際事業公司派駐巴西工作的第一個中國人,在南美洲已經工作7年了,到巴西也整整4年了。
2014年,27歲的我隻身一人來到巴西,一邊註冊公司、租辦公室,一邊找資源聯繫客戶、招兵買馬建隊伍。由於在當地沒有任何依託,唯一能幫助我們的就是中國石油這四個字。到今年上半年,巴西已經成為中國第五大原油進口來源,增速顯著。
雖然國際事業巴西公司成立只有3年多時間,卻已經累計實現貿易量1800萬噸,填補多項中國與南美國家在石油貿易領域的空白,為促進中國石油全球油氣運營中心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李海銘(崑崙銀行大慶分行)
金句:我們不怕困難,怕的是辜負信任與期待。
為石油服務我們能行!
運營主管張蕾的工作經常在爭分奪秒中度過。當成功的字樣出現在了螢幕上,她和同事們會激動地從椅子上蹦起來,歡呼著抱成一團。她説:“我們不怕困難,怕的是辜負了石化公司對我們的信任與期待。”
理財經理高海玲對她服務的200多位石油客戶資料如數家珍,大到風險偏好、投資習慣,小到生日、愛好都知曉。得知客戶父親突然去世,她連夜驅車前往幫她料理後事,風塵僕僕的她與客戶相擁而泣。
客戶經理陸明,在春節闔家團圓之際, 48小時輾轉4000多公里,完成資料收集、財務備案等工作,用速度和效率贏得了客戶的感謝。
崑崙銀行大慶分行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3歲的年輕隊伍,實現了對東北三省25家中石油核心企業的全面金融服務。他們的微信公眾號成為服務40萬石油員工和家屬的金融資訊平臺。他們創造了兩年資産翻番達265億元的奇跡,一舉超過眾多同業奪得大慶地區20家銀行綜合考評第一名。
張可珍(江蘇銷售南京隧道加油站經理)
金句:我們若誠信友善、敢於擔當,中石油便前程似錦、燦爛輝煌。
我們怎麼樣,中國石油就怎麼樣
因為一次偶然的經歷,我用一間休息室建立了加油站“環衛工人歇腳點”,公司非常贊同並進行推廣。我作為南京市人大代表,把這個提案帶到了南京市人代會上,還在全省得到了推廣。這也許就是友善的力量。
有一位客戶訂購十桶大型機械用液壓油,貨到了卻始終聯繫不上。經過一番尋找了解到,他出了交通事故。我們及時將油送到,避免了損失。後來他每個月會在我們站消費40多噸柴油,每到一個地方都去中石油加油。這也許就是誠信的魅力。
南京近十年來最大的一場雪,很多加油站臨時停業,我們沒有。加油站21名員工,90多個小時,沒有一人離站。包括機關、其他加油站很多員工,也主動放棄休息時間來站裏幫忙。這也許就是石油人的責任擔當。
石油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我,讓我始終堅守誠信,踐行理想。在社會公眾眼裏,我們若誠信友善、敢於擔當,中國石油便前程似錦、燦爛輝煌!
講述人:李彤(東方物探海洋物探處黨群科)
鄧久遠(東方物探利比亞資料處理中心經理)
金句:等,什麼也得不到;只有實幹,才能把家業建起來。
戰火中堅守的勇士
2003年,東方物探在利比亞建立第一個資料處理站,34歲的我被任命為總工程師。
當時的利比亞物資匱乏,一沒工人,二缺物資。我一個人找工人、買儀器、裝設備。白天跑市場,我是談判員和外交官;晚上建機房,我就成了泥瓦匠和水管工,3個月把一座破舊的“裸房”變成了國際標準的電腦房。
要想站穩腳跟,需儘快打開市場。經過21次走訪,甲方終於試探性地給一條試驗線,中國石油團隊提前10天交出了答卷,終於敲開了利比亞市場的大門。
2011年,戰爭爆發了。我安排同事們撤離,自己留下來善後。雖然危險是那麼近,但我依然堅守站點,直到把所有資料做好封存才踏上歸國之路。
2012年,硝煙還未散盡,甲方就要求儘快恢復生産,否則合同將失效。我們必須馬上回去。否則損失的不光是那些合同款,10年來的心血也將付之東流。我和同事很快再次回到利比亞,在一個月內恢復了正常生産。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