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線上:開講啦!來聽這些石油青年鮮為人知的事兒

發佈時間: 2018-06-07 09:09:35 |來源:中青線上 | 作者:崔麗 |責任編輯: 孟君君

 

6月5日,一場以“弘揚石油精神、重塑良好形象”為主題的石油精神(勞模·青年)論壇在北京“開講啦”!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分享會,主角兒是來自中國石油不同戰線的20余名勞模、青年代表,他們生動講述了石油人的奉獻與堅守,創新與擔當,闡述對石油精神的領悟與體會。

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徐文榮講話。

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局長夏慶豐講話。

中石油集團公司黨組副書記、副總經理徐文榮指出,勞模青年是百萬石油員工的優秀代表,是新時代石油人苦幹實幹、“三老四嚴”的縮影,是新時代的楷模。弘揚石油精神就是要踐行“三老四嚴”,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再創業績。弘揚石油精神就是要忠誠擔當,堅韌無畏,改革攻堅,實現穩健發展。弘揚石油精神就是要把握新時代新要求,堅決聽黨話,跟黨走,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建設,築牢國有企業發展的根與魂。要激勵廣大幹部員工繼續大力弘揚石油精神,使之成為共同價值追求和思想基礎,凝聚起新時代幹事創業的精神力量。

中國石油集團公司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徐吉明講話。

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總經理曲廣學主持會議。

這一天的舞臺為石油人閃亮,他們平時奮戰在井臺,奔走在石油管線,忙碌在加油站,跋涉在海外。此刻,這些普通的員工,一一走上臺前,以生動、質樸的語言講述自己作為石油人的經歷與追求,講述幕後那些鮮為人知的驚心動魄與深沉厚重的石油情懷。當天的直播,吸引了98萬人線上同時觀看。下面讓我們選取幾個鏡頭,一起來聽聽石油青年這些生動、真實的故事,走入石油人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迷戀油井復活的感覺

長慶油田公司第十採油廠井下作業大隊修井高級技師楊義興:我是一名修井工,別人把我們叫“油井醫生”。我們的手術刀,就是一件件修井工具。修井最常用到的液壓鉗很容易傷到手指頭,我就琢磨著,在液壓鉗的開口處,焊了一個側向活門,既不影響使用,又保護了手。慢慢地,我的小發明有了一點兒小名氣,連續三屆在長慶油田技術比武中奪魁,2006年被集團公司聘為技能專家,發明、改進的120多件修井工具,在行業裏被廣泛推廣。

井躺倒了,耽誤一天,就是好幾噸油啊,我們24小時不能停工。長期的野外作業,吃飯不規律,風濕病、胃病成了修井工的“標配”。有一年年三十兒,有一口井還沒修好。天黑了,山下的鞭炮響了,煙花照亮了夜空。兄弟們在煙花鞭炮聲中,默默地起著油管,一根接一根,沒有人説一句話。我當時心裏想,既然端了修井這碗飯,就要端得體體面面,就得幹出點兒花樣來。

我迷戀油井在我手裏復活的感覺,當好油井“醫生”,憑技術説話,靠創新提效,用追求彰顯價值,這就是我理解的“石油精神”。 

讓巴西同事品嘗“中國烤肉”的味道

中油國際事業巴西公司副經理劉強:2014年,27歲的我,隻身一人來到巴西,一邊註冊公司、租辦公室,一邊找資源聯繫客戶、招兵買馬建隊伍。經過一年多努力,我們與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油貿合同,填補了中石油在巴西沒有長期合同的空白,逐步在巴西站穩腳跟。今年上半年巴西已成為中國第五大原油進口來源,增速顯著。

有一段時間,公司13名員工中,只有我一個中國人,為了更好地融入他們,我和他們聊足球,我還自己買肉腌制羊肉串,和巴西同事們聚會,品嘗“中國烤肉”的味道。我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工作溝通更順暢了。有一天晚上九點多,我加完班準備離開時,發現很少加班的同事居然也主動加起班來。

國際事業巴西公司成立只有3年多,已累計實現貿易量1800萬噸,填補多項中國與南美國家在石油貿易領域的空白。我想,通過文化融合實現和諧共贏,是中石油海外事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一大法寶吧。 

將管口直徑偏差從8.5毫米縮小到6毫米

管道公司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項目部一分部副經理侯宇:中俄東線是我國能源戰略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第一條以智慧化運營為建設目標的長輸管道。黑河—長嶺段是我國目前管徑最大、鋼級最高、設計運作壓力最大、單管輸量最大的長輸天然氣管道,以前沒有人幹過。2016年11月8日,試驗段在黑龍江五大連池正式打火開焊。北大荒冬季,天寒地凍,設備預熱要“5小時”。我們午飯就在工地解決,前一口還是熱的,下一口就是溫的了,還沒吃完就已經帶著冰碴了。在中俄東線,要把一根根10噸重的管道“巨無霸”,連接成一整條完美無缺的“超級”産品,絕非易事。我帶領技術團隊攻關,將管口直徑的偏差從8.5毫米縮小到現在的6毫米以內,這區區2.5毫米的進步,讓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口徑、大壁厚鋼管生産工藝水準向更高標準邁出一大步。 

在高原英雄嶺上上演新的接力

青海油田樊語慧: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有一座我國海拔最高的油田,那就是青海油田。那裏常年高寒缺氧、風沙肆虐。在這個盆地的最西端,有一座逶迤百餘公里的“大山”,被稱作英雄嶺,一代一代青海石油人在這裡尋找石油、奉獻石油。

建設千萬噸規模高原油氣田的接力棒交到新石油人手中。孫寶是個“油二代”,2011年來到英雄嶺上,帶領著十幾個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年輕人奮戰在山嶺之上,溝壑之間。2017年7月,獅210井試採作業,當天夜裏,一向乾旱少雨的花土溝地區電閃雷鳴,大雨滂沱。但原油試採不能停止,數十輛油罐車排成長龍,車燈將天際照亮,將雨絲映紅,孫寶帶領班員在4個單井罐上奔忙不停。七月流火,但高原上卻寒風刺骨,凍得他們渾身打顫。大雨一夜未歇,原油試採也一夜未止!獅210井在試採中獲得高産油流,日産原油突破了1000噸。 

列印出的乙烯技術計算報告超過8000頁A4紙

中國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工藝經理孫長庚:在石化領域,小到塑膠包裝,大到飛機上的零部件,都有乙烯的身影。我國是世界最大的乙烯消費國,但自給率長期不足。

2008年,集團公司成立重大專項,立足實施乙烯國産化。一套百萬噸乙烯裝置佔地約9萬平米,相當於13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管線連接起來有200多公里,超過5個馬拉松,裝置由上千台設備構成,每台設備最多可受數十個關鍵工藝參數影響。我們必須對所有設備的每一個關鍵參數,進行大量的對比分析、驗證優化,僅搭建一個主要計算模型就多達800多個模組,一次計算生成完整報告列印出來超過8000頁A4列印紙。自有乙烯技術的成功應用,使國外專利商大幅降低技術轉讓費。

工作14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乙烯技術研發和工程化。截止到目前,自有乙烯技術已經得到推廣,帶動了下游上千億的産值,這一切都讓我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有價值,我和同事們都特別牛! 

地下掩體裏的那碗打滷面,最香!

華油集團陽光國際南蘇丹項目部副經理曲威偉:我在蘇丹、南蘇丹已經工作了九年。2016年7月8日,南蘇丹首都朱巴爆發武裝衝突,這是我經歷的第三次戰亂。待槍聲不那麼密了,我帶著倆廚師離開掩體,去廚房給大家弄吃的。我趴在大樹下放哨,平生第一次豎著耳朵做飯。就在面快和好的時候,營地外突然響起密集的槍聲。我們跑回掩體。槍聲逐漸弱了,我們又回到廚房。好不容易,麵條才煮熟。抬進掩體,大家大口吃著打滷面,氣氛輕鬆了很多。一位老同志説,“每次回老家,我家老太太都給我做一頓麵條,説這叫‘起身餃子落身面’,吃了面才算在家落安穩了!”掩體裏的這碗麵,給大家都留下最深的印象。

説實在的,我也想家,當時離我媳婦預産期沒幾天了,但我仍然要留守。那次戰亂後回國休假,回到家裏已是夜裏十二點多,當時我媽給我開的門,我倆一個門裏一個門外,誰也沒説話。 

加工零部件精度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35 

遼陽石化建修公司維修四車間五班班長岳景春:我在東北農村長大。1994年,我考入遼化,成為一名鉗工,可把我牛壞了。工作中我發現,有些零部件的修配精度不高,是造成設備故障的主要原因。從那以後,我就開始研究怎麼能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百分表、千分尺、銼刀都成了我形影不離的寶貝。上班纏著師傅問,下班抱著書本啃,逮著空了就反覆練,我“上了癮”,每次成功製作一個高精度零部件,都能讓我嘚瑟一陣兒。

0.05毫米,0.01毫米,我的手工加工精度在一點點提高。現在,可以達到0.002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的1/35,這樣的精度就是現代化數控機床也很難達到。以往,有些零部件拆卸以後只能返廠維修,太耽誤事了。我手工加工能力提高以後,在檢修現場就能對這些零部件進行快速精準修配,節約了大量返廠時間。從會幹到幹好,再到幹精,我用了24年。我堅信,只要每天多幹一點,多學一點,就能進步一點。 

我驕傲!我們爺孫三代石油人

國際管道中烏項目布哈拉輸氣處生産技術科科長陳子鑫:8年前的這會兒,我正糾結:得到了北京航太航空大學保送研究生的名額,同時,拿到了中亞天然氣管道公司的錄用通知。

我們一家三代都是石油人。爺爺是玉門油田的石油工人,爸爸是一名管道無損檢測工程師。有一年年三十兒,我爸遠在蘇丹,他臉貼著電視,和錄影裏的我和我媽,拍了一張別樣的全家福。

我決定順從自己的內心,放棄保研,選擇石油。我來到了中亞,在荒蕪的大地上紮下根。工作的壓縮機站,地處烏茲別克無人區,離最近的城市開車要兩個多小時。剛投産那會,我們既是調度,也是工程師,還是翻譯,白天沒時間學習,就利用值夜班的時間學。技術上的鑽研和成長,讓我們贏得了烏方同事的信任和尊重,更收穫了理解和友誼。回國休假的時候,我跟外公説,您那個時候是人拉肩扛建設大慶,我爸那會兒是翻山越嶺在各地建管道,而我現在是在“一帶一路”上繼續著你們的事業。外公欣慰地笑了。



新聞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