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縣振興村:鄉村文化旅遊鼓起村民的錢袋子
發佈時間: 2018-03-19 14:03:09 |來源:山西上黨振興集團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原標題:長治縣振興村:鄉村文化旅遊的“振興”樣板
該村黨總支書記牛紮根獲評2017中國農村新聞人物
品嘗豐盛的年俗大餐,體驗多彩的民俗文化,感受別樣的鄉村主題客棧,沉浸在童年記憶的中國年裏……連日來,長治縣振興村生態旅遊區裏歡聲如潮,熱鬧非凡。近20萬遊客在這裡觀漢唐演藝、賞民俗表演、看花燈社火、住鄉村民宿、暢玩娛樂項目。異彩紛呈的春節嘉年華活動吸引了北京、鄭州、石家莊、洛陽、邯鄲等周邊地市的遊客前來遊玩。旅遊區綜合收入超千萬元。振興村全民融入、全民參與,威風鑼鼓隊、抬花轎、八音會、漢唐演藝等70%-80%的特色節目為村民自編自演。村民還通過售賣特色小吃、産品、建農家樂,參與景區壘旺火、挂花燈等服務工作,實現了人人有活幹,家家有錢賺。
振興村美景。
依靠頑強拼搏,振興村這樣一個窮山村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性變化,成為“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之一。2月25日,2018中國“三農”發展大會在京召開,揭曉了“2017中國農村新聞人物”的評選結果,長治縣振興村黨總支書記、振興集團董事長牛紮根為我省唯一當選者。
2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振興村,探訪振興村所發生的巨變。
轉型發展拔窮根
“我們振興村原名關家村,過去是當地有名的窮村子。由於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村民祖祖輩輩過著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增收難的苦日子。如今全體村民在村黨總支一班人的帶領下,小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及振興村的巨變,年逾花甲的村民袁德平高興得合不攏嘴。
2007年3月27日,關家村舉行了新農村建設開工奠基儀式。村黨總支部帶領村民們投工投勞、夜以繼日,新修4條街、9條路,新建別墅式住宅和標準化新居569套。關家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新居。搬遷後的關家村更名為振興村。
煤礦是振興村的基礎産業,村黨總支部一班人認為,煤炭這種行業,將來靠不住,煤炭挖完了,老百姓以後要怎麼生活?於是他們一方面做好節能減排,完善煤礦産業鏈,提高煤礦技術含量,另一方面開始未雨綢繆,及早佈局,推動振興轉型發展。
振興村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在確保原有生態和良好自然風光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推動實施了山坡植綠工程,帶領群眾綠化荒山荒地,規劃建設了數千畝經濟林與藥材花卉等種植基地,既實現了山坡綠化,也催生了綠色經濟;同時開展了身邊增綠及庭院披綠行動,使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70%以上,每人平均綠化面積超過35平方米。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周圍的山上蒼松滴翠,清風吹過,便覺松濤陣陣。
2012年4月9日,振興試驗區和縣裏有關部門共同規劃的“大雄山國家生態文化旅遊度假區振興起步區”文化旅遊産業項目奠基,成為市縣兩級的重點工程。振興村瞄準打造北方最具特色鄉村旅遊度假勝地的目標,規劃建設了三大旅遊板塊,分別是振興雄山歡樂谷、振興民俗文化村、振興農業博覽園。
振興村鄉村旅遊的發展,集聚了大量人流、資訊流和資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開始關注鄉村。借助這個平臺,振興村積極推進農産品加工製造業和小景點、酒莊、城鎮住宅的開發建設。目前,振興村的農産品已涵蓋三大門類十余個品種,年産值達到2000余萬元。核心景區的鞦韆園、拓展訓練基地、跑馬場、民俗酒店全部由企業投資建設。同時,容納160余家商戶的商貿一條街和商品住宅樓已拔地而起,總投資達到了4.5億元。
為確保鄉村旅遊的鄉村特色,豐富吃、住、行、遊、購、娛的旅遊産品體驗。近年來,村幹部一起出去考察學習,大力資助村民建起了農家樂,向遊客推出了農家菜、農家屋,體驗農事活動等旅遊項目,現在振興村已陸續建起70余戶農家樂,一處可容納5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所有餐飲住宿全部以綠色原生態的菜品製作為主,有效吸引了周邊旅客,已成為振興村的一大主導産業,同時還積極與市縣等相關部門溝通,開通了振興的公交班車和旅遊直通車,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遞服務站。
以企帶村精準扶貧旅遊小鎮正在崛起
精準扶貧、精準施策,振興集團投資4.5億元在振興村、郜則掌村、向陽村建設了別墅式庭院,每幢僅使用面積就達到286平方米,水、電、暖、熱“四供”,同時免收網路寬頻、數字電視等費用。村內學校、衛生院、賓館、超市、公園、廣場、會堂等應有盡有,山水相依、生態宜居,村民無不稱讚。
今年春節臨近,振興集團“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共計為174名60周歲以上老人和26戶困難家庭發放慰問金59.9萬元。“振興村每年給每口人發放1500元生活補貼,60歲以上老人每年發放1200元養老補貼。”經理韓鵬説道。全村醫藥費全部報銷,一年2次免費體檢,每到過年每人發放50斤面、20斤大米。
在振興村的建設過程中,就地進城、就地就業、就地養老、就地就醫、就地入學,這“五個就地”的實現讓村民們切身體會到村莊天翻地覆般的變化。一個美不勝收的村莊引人入勝,一派富足和諧景象讓村民們喜笑顏開。2月27日,走進振興新區記者看到,在青山懷抱中,花園別墅林立;小橋流水間,亭臺樓閣儼然。阡陌相聞,浸染在蒼山墨嶺間,讓人恍如置身畫中。
華燈初上,夜色中的振興沉浸在點點星光中,讓人難以分清哪是星、哪是燈。振興村不僅白天人山人海,晚上同樣火爆。璀璨花燈不夜天、賀歲紅包大放送,古書戲曲連臺看,社火秧歌大巡演,穿越時空看恐龍,遊戲電玩嗨翻天,地方名吃大比拼,生態草莓田間摘,江南園林品文化,旅遊景區任性玩。春節元宵節期間,振興推出“春節嘉年華”活動,吸引八方賓朋紛至遝來。
“在這裡,讓孩子一邊開心地玩兒,一邊在玩中長見識,多好!”來自太原的劉鵬軍,帶著5歲的女兒在生態恐龍館裏一探奧秘。“滬E”“豫E”“晉A”“晉E”“晉D”……停車場已經滿位,進村道路兩側,被來自各地的私家車擠了個水泄不通。春節元宵節期間,振興村每日遊客量均突破了萬人。
構建“雄山歡樂谷、民俗文化村、農藝博覽園”三大旅遊板塊,打造北方最具特色的鄉村度假勝地。據初步統計,振興村年接待各類旅遊團體達70多個、遊客30多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3000余萬元。旅遊業已成為主導産業之一。
振興村大型活動豐富多樣、高潮疊起:從“春節嘉年華”到正月十五元宵燈會,從二月十五根祖文化藝術節到五月端午民歌大賽,從九九重陽金秋文化旅遊節到十月國慶節文藝晚會,形成了“季季有看頭、常年不斷線”的文化風景線。振興村用美景、民俗、歷史文化、休閒設施吸引省內外遊客接踵而至,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鄉村文化旅遊發展的典範。去年,振興村與華西村、茅臺鎮、烏鎮等10個村鎮入圍“2016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為我省唯一入選的村鎮。
關注公益事業村民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近年來,振興村關注社會公益事業,竭誠回報父老鄉親。著力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主導企業五年斥資4.5億多元進行新村建設,讓村民住上了別墅,過上了好日子,共用到了改革開放的新成果。
隨著實力的增強,村裏把捐資助教和扶貧濟困的舉措輻射到更大的範圍。先後從企業拿出近3000萬元捐助教育事業、公益事業和光彩事業,包括支援災區、支援本縣鄰鎮公益事業、支援西火鎮公路建設以及支援郜則掌村、振興村的小學建設等。每年的“六一”和“教師節”,企業都要給周邊的8所小學、幼兒園、鎮辦中學的全部學生和全體教師買校服、西服,累計4000余套,價值500多萬元。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振興集團捐款40多萬元。除此之外,每年冬季,企業都要給周邊的村民、學校無償供炭,10多年來,總額超過了10萬多噸8000萬元。
初春的振興村,寒風料峭。但是在振興村山藥蛋口福生態園內溫暖如夏,花草點綴,小橋流水,藤椅竹欄,處處懸挂著喜慶的紅燈籠。
2月27日13時,生態園內就餐的人坐得滿滿噹噹,服務員牛宵艷端茶、倒水、點餐……忙得腳不沾地。“俺以前在北京打工,去年回來就在生態園上班,每月能掙個2000多塊錢,關鍵是能守在家門口照顧上孩子。”家住振興村的牛宵艷對當前的工作很是滿意。
如今,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振興村不斷豐富吃、住、遊、購、娛的旅遊體驗,除了推出土菜土飯、土特産品、田園採摘、休閒樂園、手工製作等,還鼓勵農民辦起農家樂70余處,民俗酒店6處、民俗養生會所9處、容納5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1處,有效吸引了周邊遊客,已成為該村一大主導産業。
鄉村旅遊融合一、二、三産業,延伸和拓展了農民增收渠道,許多像牛宵艷這樣的村民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
今年55歲的袁國玲在振興農業有限公司工作,負責大棚草莓的種植管理。“我們一天60元的收入,一個月下來掙得也夠家裏的開銷,咱這個年紀去外面打工也不好找工作,在這兒幹挺好。”袁國玲笑著説。她家中4口人,老伴在振興學校當保安,兒媳在振興煤礦上班,小日子過得也是紅紅火火。
新任長治市委書記孫大軍在振興村調研後説,“振興村的實踐極大地提高了我們抓好鄉村振興的信心,望再接再厲,為全省作標桿!”談到今後的發展時,牛紮根表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爭取到“十三五”末,振興試驗區人口達到2萬人,工農業總産值達到20億元,每人平均收入達到5萬元。我們的目的就是一村帶周邊,一富帶百富,和諧發展,共同富裕,把振興村建設成為中國特色村鎮、把振興帶出山西,打造全國一流的美麗生態休閒鄉村。(山西晚報記者張文舉)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