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丨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發佈時間: 2018-02-13 09:49:41 |來源:中國網 | 佚名 |責任編輯: 劉靜

 

關於臘月二十八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過年的主食了。

各地風俗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在臘月二十八過年,而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因為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裏,應著各種民風民俗,全國各地的人們差不多都在忙碌地準備中,而忙完了年的各項準備工作,人們就開始享受年的歡樂了。把面發

舊時臘月二十八是各家各戶“把面發”的日子,這一天,人們都會早早洗乾淨手,精心製作各種麵食:有象徵和平的“鴿子餃”,有象徵富裕的“連年有魚”,有象徵錢糧滿倉的“錢龍”……

總之,人們總是想盡辦法,製作出各種精緻的麵食,在春節期間饋贈親朋好友、鄰居、同事,或待全家團圓時一起享用。打年糕

所謂“年糕”,是用糯米麵或黍米麵加入大棗、豆等蒸制的食品,為春節期間食用而製作的糕就稱為“年糕”。

而因“糕”與“高”諧音,過年吃年糕又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福。同時,年糕熱時發黏,涼時發幹,易儲存。於是就成了年節必備之食品。貼花花

春節期間貼春聯和門神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上古以桃木辟邪,到漢代便産生了人格化的門神“神茶”、“鬱壘”,於是出現在桃木上刻畫神茶鬱壘的形象,或者乾脆把桃木刻成人形挂在門前辟邪。這是門神的雛形,也是春聯的雛形。

由大量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説而演化的年畫和窗花,既是渲染節日氣氛所需,也是節日期間茶余飯後家長們借圖釋意對子孫們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精神教育的教材。與此同時,還有糊燈籠、挂燈籠,再次打掃衛生等活動。春聯怎麼貼

春聯是從左到右貼嗎?上聯、下聯如何區別?摘春聯、燒春聯又有什麼講究?

貼春聯

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俗話説:“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裏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説,春聯一般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但大多數還是照個人的時間安排來選擇貼的時間。

另外,對聯的上聯貼左邊還是右邊要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反之上聯則貼在左邊。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陰平、陽平)。

摘春聯

與貼春聯有比較集中的時間不同,摘春聯的時間各地差異較大。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説、過節説和自然脫落説三種主要類型。

整年説。春聯有喜慶吉祥之意,所以“舊”春聯需等到來年貼春聯的時候才摘除並貼上新的春聯,寓意辭舊迎新,福運一年。在這一整年裏,如果春聯有破損,需及時修補。

過節説。春聯作為驅趕“年獸”的法寶之一,待到“年”過完後,春聯就可以摘了。

自然脫落説。所謂自然脫落就是把春聯貼上後就不顧不管,任憑春聯被風吹雨打,自然脫落。亦或看到春聯被風吹雨打後破爛不堪了,就直接摘掉。

燒春聯

對於摘下來的春聯,還有“燒春聯”一説,就是將摘下來的舊春聯燒掉,寓意將所有的晦氣燒掉。

漢族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説: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漢族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漢族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等美麗的傳説故事。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