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昌樂縣紅河鎮

發佈時間: 2017-12-18 10:54:57 |來源:聯盟中國 | 佚名 |責任編輯: 曹洋

 

紅河鎮位於昌樂縣南部,面積194.5平方公里,轄149個自然村,28969戶,人口11.6萬人,耕地面積16萬畝,地勢西高東低,汶河、紅河、白浪河自西向東流經,地形半丘陵半平原,年平均降水總量619毫米,年平均氣溫19.5攝氏度。2016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産總值38.4億元,比上年增長5.6%;實現工業銷售收入63.94億元,利稅1.87億元,分別增長13.47%和1.2%;第三産業增加值達9.8億元,增長8.7%。近年來,紅河鎮先後被評為全國重點鎮、國家級生態鄉鎮、國家衛生鄉鎮、省百鎮建設示範行動首批示範鎮、省級中心鎮、省級文明鎮、省級生態鎮、省級衛生鎮、省級食品特色産業鎮、山東食品産業第一鎮、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紅河鎮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環境整治為抓手,以示範創建為載體,以強村富民為目標,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努力把紅河鎮建設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清水河公園

清水河公園

一、科學規劃,搞好佈局設計之美

一是理清工作思路,明確方向。圍繞建設一流美麗鄉村的目標,紅河鎮加快打造美麗鄉村建設升級版,努力做到全篇謀劃美麗鄉村佈局,整體規劃定格局,示範帶動樹標桿,連點成線出精品。全力整治改善美麗鄉村環境,突出抓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用農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來推動農村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持續促進農民增收,提升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加強鄉俗民約的培樹,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紮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不遺餘力增添美麗鄉村文化魅力。追求美化美麗鄉村生活,全面提升公共服務,不斷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

德福紙業

樂化油漆

企業風采——鳴澤國際有限公司

二是注重總體佈局,彰顯特色。堅持規劃先行,用科學的規劃引領美麗鄉村建設。高起點編制了《紅河鎮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做到“不規劃不設計、不設計不實施”,確保規劃一個,建設一個,建好一個。規劃中,紅河鎮以地方特色和群眾意願為出發點,尊重自然,注重個性,構建整體,依據各村不同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産業特色、生態環境、文化底蘊等元素,制定出符合各村實際、獨具村域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

三是加強組織領導,真抓實幹。成立了以鎮黨委書記任組長,鎮長和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各社區、站辦所、村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細化分解各項建設任務,實行鎮領導聯片、鎮幹部包村、村組幹部包農戶的工作機制。同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制定各村年工作計劃,明確總體思想、工作重點。對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鎮黨委書記、鎮長高度重視帶頭抓,經常深入到戶、村組督促檢查,研究解決相關問題,利用各種會議安排部署。分管領導具體抓,及時對各村建設情況進行考核評比,通報存在問題,限期落實整改。並制定了嚴格的獎罰辦法,在建設活動中對成效顯著、任務完成較好的村,通報獎勵,對工作落實不力的單位和村,通報批評,記入年終綜合考核,由鎮紀委對單位負責人誡勉談話,督促工作。

社區建設

濰坊樂港食品有限公司

二、強村富民,實現發展增收之美

一是發展現代農業,深度調整農業結構。紅河鎮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品牌農業發展作為建設美麗鄉村的新動能,實施“雙百雙育雙增收”戰略,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內生動力,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以現代農業“雙百”工程為抓手,加快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全鎮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52個,佔地1.98萬畝。同時,積極推進品牌農業建設,狠抓農産品品質安全,逐步擴大“泉子崖”果蔬、“樂帥”果品等農産品品牌影響力,朱漢蘋果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利用“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思維,紮實開展培育電商人才、電商産業“雙育”行動,逐步建立紅河特色産品的網上銷售平臺。同時,打造沿朱紅路北起宅科社區,南到埠南頭、梁家官莊的“兩基地、三中心”現代農業走廊,利用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增強現代農業發展後勁。

文化活動

無土栽培

二是推進産城融合,打造食品特色小鎮。紅河鎮把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等結合起來,發揮位居安丘、臨朐、昌樂縣城三角中心位置區位優勢和帶動作用,放大山東食品産業第一鎮品牌效應,進一步釋放農村發展活力,加速推進産城融合發展,著力打造現代食品特色小鎮。大力貫徹“工業強基”戰略,著力培強骨幹企業,做大優勢産業。以項目建設為動力,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樂港食品包裝、樂化10萬噸水性醇酸漆技改等10個過億元項目建設進度,加快樂港、樂化、瀚星葉綠素、賽特建材已完成規範化改制,其中,瀚星葉綠素、賽特建材已在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以紅河濕地改造提升項目為契機,全面改善鎮區生態景觀,打造集休閒度假、觀光旅遊、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生態休閒小鎮。鎮區鋪設污水管道30km,實現鎮區雨污分流,完成鎮區天然氣管道鋪設,進一步完善設施配套。開展縣鄉道路佔道經營整治工作,共整治集市9處。加強鎮區和撤並鄉鎮原駐地秩序管理,開展鎮容鎮貌專項整治行動,大力推行鎮域管理“網格化”,搭建起綜合服務管理的工作平臺,實現智慧化、動態化全覆蓋監管。 

三是紮實精準扶貧,補齊美麗鄉村短板。農村貧困化、農民貧困化是制約農村轉型的瓶頸,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桎梏之一,紅河鎮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於精準扶貧工作的指示精神,將美麗鄉村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嚴格落實黨員幹部包靠責任制,因人因地實施發展脫貧、保障脫貧、健康脫貧,著力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突出抓好相對困難群體關愛救助和貧困戶脫貧工作。全鎮成立59個“1+N”組團結對幫扶小組,精準對接,針對貧困戶實際“一戶一策”。貧困戶扶貧工作與産業發展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扶貧資金,在埠南頭村和宅科社區建立現代農業園區,所得收益用於全鎮貧困戶的脫貧。組織引導大蘆溝村積極發展現代農業,補齊發展短板,實現了脫貧致富的目標。

現代農業園區

幸福廣場

三、幸福和諧,創造生態文明之美

一是狠抓農村環境衛生。為解決農村突出環境問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美麗鄉村,紅河鎮緊密結合鎮域實際,進一步突出重點,健全設施,加強管理,徹底解決農村環境衛生“臟、亂、醜”問題。成立了環衛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結合紅河實際,制定了《紅河鎮農村環境衛生“臟、亂、醜”集中整治活動實施方案》,號召黨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並通過村規民約、“門前三包”等落實責任,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紮實開展環衛大整治活動,全員發動,針對農村“三大堆”、建築垃圾等,出動大批機械集中清理,並對紅河、白浪河等河流垃圾進行清理。今年以來,全鎮已出動大型機械約計2000余臺次,清理“三大堆”等垃圾約計2600余方,以“南部小城市”為定位,栽植、修剪綠化苗木20000余棵,拆除違規廣告牌匾22塊,清理散煤銷售點12處,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38.7%,62個行政村全部被評為市級生態村;建立跟蹤督查機制,定期檢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利用“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進度展板”,實時通報整治進度,建立整改臺賬,銷號管理,在工作進度慢的村召開反面現場推進會,並對社區書記、主任進行約談。建立考核獎懲機制,社區、村的考核結果納入科學發展觀考核並作為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

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紅河鎮以改善民生為目標,以農民幸福為宗旨,把更多的政策、資源、財力向美麗鄉村農村建設傾斜,著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生活環境、公共服務,全面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全鎮以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為統領,積極推進社區服務中心“一廳一校十室”建設,宅科社區服務中心已建成投用,紅河社區、宅科社區已有近1000戶群眾搬遷入住;嚴格落實“三四三”工作機制,紮實推進幹部力量下沉。保證惠民政策落實到位,近年來,累計組織實施了3萬畝土地綜合整治、5.8萬畝小農水、3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2萬畝千億斤糧食等惠農項目,全鎮16萬畝耕地全部實現旱能澆、澇能排。持續提升社會保障水準,全鎮城鎮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全部達到100%;全面落實農業支援補貼政策,近6.5萬餘種植戶受益;對朱漢、宅科等5所中小學進行改擴建,改善群眾教育條件;紮實推進旱廁改造,全鎮已完成改造1.2萬戶;著力改善群眾居住條件,已累計改造農村危房1100余套。

薰衣草風情園

依水苑小區

三是大力培育鄉風文明。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紅河鎮堅持環境整治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通過強化機制保障、挖掘傳統文化、開展文化活動、堅持移風易俗等舉措,促進鄉風文明,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內涵”。大力實施“四德”工程,評選首屆“紅河好人”,開展“好婆婆、好媳婦”評選活動,目前已評選各類道德模範100余人;紅河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建好用好善行義舉四德榜,目前,全鎮所有村全部修訂村規民約,“四德榜”實現全覆蓋;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讓群眾共用文化發展成果,累計開展“公益電影放映”、“文化下鄉”等活動400余場次;組織編修《紅河文化志》,深入挖掘紅河特色,彰顯紅河的人文特色。通過提升農民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升鄉風文明和農村建設水準。

四、管理民主,營造和諧秩序之美

一是加快社區建設,強化服務支撐。社區按照“一廳一校十室”要求進行功能配備,並拓展醫院、銀行及超市等專項服務設施,著力抓好宅科社區搬遷工作。同時,積極拓展創業培訓、“四點半學校”、電子商務等市場服務,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努力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便民服務和社區互助志願服務三位一體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構建起以社區駐地為中心的10分鐘社區服務圈。不斷完善社區治理體系,探索實施社區議事協商機制和矛盾糾紛化解機制,提升社區治理水準。

二是實行村民自治,促進服務規範。紅河鎮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融入民主法治新元素,注重健全村務公開制度,規範民主決策機制,嚴格民主管理程式,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村務從“為民作主”轉變到“由民作主”。全鎮149個村全部設立“三務公開欄”,每月15日為村級“公開日”,所有涉及村內的黨務、村務、財務全部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確保村級事務管理公開、公平、公正。以“議事學習日”為載體,每月召開一次民主議事會,由村“兩委”充分聽取黨員、村民意見,提出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充分討論後形成正式議題,通過黨務村務公開欄、廣播等形式公示,真正推動村級管理規範化、制度化。

三是建立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能力。建立以鎮黨群服務中心為主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支撐、村黨群服務站為終端的黨群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基層黨組織為民服務能力。依託鎮原有的便民服務大廳建設黨群服務中心,設立8個全科服務窗口,配備16名全科社工,每名社工熟知所有業務流程。同時,配備展覽館、圖書室、3D影院等設施。將派出所、計生辦、民政辦、社保所等具有公共服務職能的17個站所全部組織進駐鎮黨群服務中心,承接85項業務審批及服務事項,並與縣政務服務中心聯網,有28項事項實現網上審批。在全鎮建設村級黨群服務站,搭建起有效的服務平臺,並推行“五四三”工作模式,公開服務事項、服務流程、服務電話、值班人員、工作職責五項內容,建立首問負責、服務承諾、限期辦結、投訴受理四項制度,推行集中、輪值、預約三種服務方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成事。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