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經濟下的機遇與挑戰:央企科技創新迎來風口?

發佈時間: 2017-11-28 11:12:28 |來源:光明網 | 鄭然 |責任編輯: 曹洋

 

11月24日,以“新常態經濟下的央企科技創新之路”主題的北大央企論壇沙龍在北京大學召開。此次沙龍由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聯合光明網舉辦,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提供戰略支援。會上,光明網發佈《新常態經濟下的央企科技創新與發展報告》,梳理科學理論指導下的央企技術創新進展。

新常態經濟下的機遇與挑戰:央企科技創新迎來風口?

“新常態經濟下的央企科技創新之路”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副部長任海平,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史宇鵬,中國農機院産業創新中心主任呂黃珍,國網能源研究院管理所主任工程師石書德等業界專家學者、央企代表等就《報告》內容,探討新常態下的央企科技創新進展路上的經驗與教訓,以期在思考中前行,在前行中探索消除痛點的創新舉措,面對新時代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從新常態邁向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判斷日益深化

新常態經濟下的機遇與挑戰:央企科技創新迎來風口?

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副部長任海平

任海平認為,新常態的核心就是“由大到強,由量到質”,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要素轉入創新驅動,即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來演化,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型增長轉向品質效益型,從增量擴能為主進行深入調整,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新常態經濟下的機遇與挑戰:央企科技創新迎來風口?

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史宇鵬

“過去我們談新常態,談的是經濟;而現在進入新時代,它是一個更加宏觀的層面,但應該是包含了新常態的含義在裏面。”從經濟學原理的視角具體來理解新常態,史宇鵬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認識到,這是一個“新常態到新時代”的概念變化,其實也反映了我國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形勢的判斷逐漸在加深。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有利於推動中國新舊動能轉換進程,有利於促進經濟的蓬勃發展。

“央企基因”創顯著科技成果,前路機遇與挑戰並足

央企作為國民經濟的領頭軍,尤其是科技創新方面呈現諸多良好的態勢,在航太航空,重型裝備製造業,海洋事業,水上交通基礎設施以及資訊技術的科技創新等方面創造諸多滿意的成果,充分彰顯著國家支柱企業的實力。

在國網能源研究院管理所主任石書德看來,央企創新主要集中在基礎性領域,能夠充分利用自身的創新資源投放到市場上“辦大事”,並帶有典型的“央企基因”創新模式,分別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新常態經濟下的機遇與挑戰:央企科技創新迎來風口?

國網能源研究院管理所主任工程師石書德

第一,“四個一代”為核心的技術研發模式,就是在航太領域“探索一代,預言一代,研製一代,生産一代”;第二,電信領域的自主構建技術鏈和産業鏈的正向系統創新;第三,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第四,用戶主導的協同創新模式;第五,科研設計製造一體化攻關模式。在強大“基因”推動眾多成績的背後,走進新時代,央企在科技創新方面亦存多重挑戰。

石書德表示,央企在基礎性前瞻性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集團創新體系不夠完善,創新人才活力欠缺,以及商業模式創新有待加強等方面都面臨著制約與挑戰。任海平補充道,與民企相比較,央企創新缺“地氣”,跟百姓生活相關較少,且在創新速度、投入産出上都有所欠缺。

以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結合推動創新

史宇鵬説,對於央企而言,未來繼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産率和全要素生産率,“那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就是要求對於我們不斷變化的需求要有很好的把握,這個可能不是央企的長處,需要跟一些其他的機構進行合作。”

新常態經濟下的機遇與挑戰:央企科技創新迎來風口?

中國農機院産業創新中心主任呂黃珍

中國農機院産業創新中心主任呂黃珍通過分析農機領域的創新發展,表示要做好創新,科研力量首先立足,重在培育人才;做行業中的引領性研究,要“穩住一頭放開一頭”,實現集科研與市場的平衡,産學研結合求産業長遠發展。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