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能過剩,煉化企業如何發展?
發佈時間: 2017-11-27 11:31:46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 孟君君
11月10日,由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主辦,財新網承辦,中國網等媒體協辦,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戰略支援的第五期北大央企研討沙龍“産能過剩形勢下煉化企業如何發展”在北京大學召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副總工程師張福琴、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煉化研究中心主任陳蕊等業界專家、資深媒體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産能過剩形勢下,煉化企業如何發展。
第五期北大央企論壇現場
沙龍由財新無所不能主編張旭東主持,財新無所不能高級分析師薛晗在沙龍上發佈了《産能過剩形勢下煉化企業如何發展》的調研報告。
以下為報告部分內容:
近年來,燃料升級和替代已經成為全球煉油業的共同行動。車用和船用油品品質升級提速。
在車用油品方面,全球主要國家油品標準升級速度均在加快,汽柴油硫含量降至10μg/g以下成為趨勢。進入2017年以來,國內成油品品質已經全面升級至國V標準,到2021年將繼續提高至國VI標準。在船用油品方面,根據國際海事組織(IMO)規定,自2020年起將在全球範圍內實施0.5%的硫含量限制。燃料替代的進程也在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正猛,並將在未來幾年延續高速發展態勢。今年前十個月,國內新能源汽車佔乘用車整體銷售量比重已經超過2%,預期到2020年這一比重將進一步增加至7%,到2025年迅速提高至20%。
國內石油消費進入新時期。經濟轉型升級和投資增速總體放緩,抑制了成品油的需求增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國的煉油能力卻由前兩年的減少和略增轉變為較快增長。
供需不匹配致産能過剩嚴重
需求增長是全球煉油能力增長的主要驅動力。2000至2014年間,時有出現的成品油資源短缺,推動了大批煉廠的規劃和建設。2016年和2017年的成品油産量同比增速分別為3.1%和3.4%。
不過,由於供給側和需求側時間上的不匹配,供需差逐漸擴大,引起産能過剩問題。從供需差來看,2015年,中國成品油需求總量約為3.2億噸,同期産量約為3.4億噸,供需差為2163.1萬噸,2016年增加至3546.5萬噸,2017年預計將進一步擴大至4043萬噸。
目前,國內煉油能力達到7.5億噸/年。根據目前的成品油需求水準,假設成品油收率為65%,開工率採用世界平均開工率水準80%,目前中國合理配置煉油能力應為6.2億噸/年,由此推算過剩能力約為1.3億噸/年。
到2020年,綜合考慮未來幾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汽車保有量、天然氣及電動汽車替代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預計國內成品油需求量將達到3.7億噸,屆時合理配置的煉油能力應為7.1億噸/年。
在新增産能和淘汰落後産能的共同作用下,預期國內一次加工能力將增加至8.2億噸/年左右,在目前水準上凈增約7000萬噸/年,由此推算國內過剩能力將在1.1億噸/年左右,較目前過剩水準適當減緩。
中國煉油行業未來如何發展
在産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中國的煉油行業將如何發展?
未來,在産能過剩的大環境下,成品油市場競爭激勵,煉油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取決於市場化改革,而非行政性地去産能。通過行業的整合和市場化的手段,中國的煉油行業會出現新一輪的洗牌和發展。
中國煉油行業存在著四個方面的不平衡,即“區域佈局不平衡”、“煉廠間技術經濟指標高低不平衡”、“高端高清潔油品生産水準不平衡”、“一體化水準不平衡”,反映出中國煉油能力過剩是低端産能的過剩,是結構性過剩,而高端産能並不過剩。提高國內原油深加工水準,保護和培育先進産能,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已經成為明確目標。
煉油産能嚴重過剩,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緩,但芳烴和烯烴等基礎有機化工原料仍存在短缺,發展“煉化一體化”項目成為新的關注點。煉化一體化項目效益最大化的原則是“宜油則油、宜烯則烯、宜芳則芳”,應合理確定煉油一、二次加工方案和PX的規模,提倡兼顧烯烴、芳烴和油品品質目標相對合理的煉化一體化項目和加工規模。
相對地煉等競爭對手,自産原油比例高是國有煉油公司的突出優勢。國有煉油企業需要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效益優勢,助力煉化業務提質增效。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統籌效益、資源和市場,合理安排原油加工計劃,按照市場需求優化調整産品結構,強化原料互供,保持化工裝置高負荷運作,增産增銷高附加值産品。
近年來,民營企業在煉油産業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煉油格局繼續向多元化發展,地方油企大型化,工藝高端化,市場競爭趨於激烈。國有煉油企業需要與民營等各方力量開展全産業鏈合作,推動國內煉化行業健康發展的同時進行有效資源利用。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